瓷國氣象——宋元明清瓷器1(3 / 3)

南方青白瓷窯的另一代表是景德鎮窯,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

計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從一個側麵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如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通高3.4厘米,口徑5.2厘米,底徑4.8厘米。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致。蓋麵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裏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宋朝瓷器從胎釉上看,北方窯係的瓷胎以灰或淺灰色為主,釉色卻各有千秋。例如鈞窯釉,喻為海棠紅、玫瑰紫,燦如晚霞,變化無窮如行雲流水;汝窯釉含蓄瑩潤、積堆如凝脂;磁州窯燒出的則是油滴、鷓鴣斑、玳瑁等神奇的結晶釉。

南方窯係的胎質則以白或淺灰白居多,景德鎮窯的青白瓷色質如玉、碧如湖水;龍泉窯青瓷翠綠瑩亮如梅子青青;哥窯的青瓷其釉麵開出斷紋,如絲成網,美哉天成,是一種獨特的缺陷美;還有定窯瓷,其圖案工整,嚴謹清晰的印花讓人歎為觀止;耀州窯瓷,其犀利瀟灑的刻花給人們以流動的韻律美。

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質之美,宋人在製瓷工藝上達到了一個新的美學境界。

從造型的角度看,宋瓷的器形較之前代更為豐富多彩,幾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如碗、盤、壺、罐、盒、爐、枕、硯與水注等,其中最為多見的是玉壺春瓶。

宋代民間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樸實、經濟耐用;而宮廷用瓷則端莊典雅、雍容華貴。最能反映皇家氣派的是哥、官、鈞、汝與定窯口燒製的貢瓷,最能體現百姓喜樂的是磁州、耀州窯口燒製的民間瓷品。

如北宋雙魚紋矮碗,直徑16.5厘米,高3.7厘米,包邊處極細微芝麻飛皮,海水雙魚紋清晰,青釉起筋。

從紋飾上講,宋瓷的紋飾題材表現手法都極為豐富獨特。一般情況下,龍、鳳、鹿、鶴、遊魚、花鳥、嬰戲、山水景色等常作為主體紋飾而突現在各類器形的顯著部位,而回紋、卷枝卷葉紋、雲頭紋、錢紋、蓮瓣紋等多用作邊飾間飾,用以輔助主題紋飾。

工匠們用刻、劃、剔、畫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紋樣的神情意態與胎體的方圓長短巧妙結合起來,形成審美與實用的統一整體,令人愛不釋手。

如嬰戲紋,或於碗心、或於瓶腹,將肌膚稚嫩,情態活潑的童子置於花叢之中,或一或二,或三五成群,攀樹折花,追逐嬉戲,真切動人,生活氣息甚為濃厚。

宋代除了青瓷和白瓷,另外還有黑瓷係列,瓷呈純黑色,主要有福建建陽縣水吉鎮的建窯和江西吉安永和鎮的吉州窯。

建窯始於唐代,早期燒製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產兔毫紋黑釉茶盞而聞名。兔毫紋為釉麵條狀結晶,有黃、白兩色,稱金、銀兔毫;有的釉麵結晶呈油滴狀,稱鶴鴿斑;也有少數窯變花釉,在油滴結晶周圍出現藍色光澤。

該窯生產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較厚,含鐵量高,故呈黑色,有“鐵胎”之稱。宋代著名書法家也是茶學家的蔡襄在《茶錄》中道:

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燲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

可見,宋代盛鬥茶之風,又視建窯所產茶碗為最佳之器。

如宋建窯黑釉盞,高7.5厘米,口18厘米,底徑5厘米。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麵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

吉州窯始於五代,興盛於宋,所燒瓷器品種極為豐富,如白釉器仿定窯,青釉器仿龍泉窯,白釉彩繪及黑釉器可與磁州窯、建陽窯產品相媲美。

其中尤以黑釉器變化多端,如玳瑁釉、樹葉紋、剪紙花紋、描金彩繪、剔劃花紋、黑釉褐斑、白斑及藍斑等各具特色。

如吉州窯玳瑁釉碗,高5.3厘米,口徑10.6厘米,底徑3.4厘米。此碗釉麵是在施黑釉時添加一些淡黃釉,經窯火焙燒,不同顏色的釉層在高溫下相互浸潤,燒成後淡黃釉色在黑釉底色襯托下蜿蜒浮現,似行雲流水,宋代稱它為玳瑁釉,是吉州窯的主要品種之一。

吉州窯還有一種特色瓷為白地黑花瓷,這種裝飾技法源於北方磁州窯,但又具有地方特色。磁州窯白地黑花品種白黑對比強烈,而吉州窯白地實為土黃色,黑花實為褐色。紋飾布局多以開光形式出現,常見奔鹿紋、花草紋。

有一件吉州窯白地黑花瓷罐,高10.5厘米,口徑10.5厘米,足徑6.3厘米。罐廣口,圓唇,直頸,扁腹,圈足。頸及足部褐彩繪多道弦紋,肩頸之間一周黑地白點紋。腹部開光內繪折枝花草紋,開光外繪變形海水紋,紋飾簡練草率。

江西省南昌南宋墓發現的蓮花紋爐及奔鹿紋蓋罐也為這類器物的典型代表。除罐以外,白地黑花器物還有瓶、壺、爐、尊等。

[旁注]

儒文化 又稱儒學、儒家學說,或稱為儒教,是我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華夏固有價值係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它是中華法係的法理基礎,是我國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係。

《格古要論》 我國最早的文物鑒定專著。明曹昭撰。書成於1388年。《格古要論》上卷為古銅器、古畫、古墨跡、古碑法帖四論;中卷為古琴、古硯、珍奇 、金鐵四論;下卷為古窯器、古漆器、錦綺、異木、異石五論。

汴京 即河南省開封市,簡稱汴,古稱“汴州”、“東京”、“大梁”。是我國多個重要王朝的首都。戰國時期,魏國建都於此,稱“大梁”, 960北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代後周稱帝,建立宋朝,仍以開封為首都,稱為“東京”。

螭龍 傳說龍有多種,有鱗為蛟龍,有翼為應龍,有角為虯龍,無角為螭龍。戰國時期,螭龍紋頭部的特征是圓眼、大鼻、眼尾稍有細長線。雙線細眉,上線很淺很細,往往不易看出。下線明顯,貓耳,大多數耳朵方圓。腿部線條彎曲,腳爪往往向上翹起,用曲折的弧形線,盡情地把關節主要活絡胛骨都表現出來。

百家衣 舊時漢族育兒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是一種為嬰兒祈壽的服飾。用向各家乞討來的零碎布帛縫製而成。長子上小學前,先向百戶人家各索討一塊布或錦緞,拚縫製成。每塊直徑7厘米,呈八角形,顏色不同。並繡上花、鳥、魚、蟲或人物。民間認為嬰兒穿上百家衣,能保長命百歲。

蟠龍 指我國民間傳說中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相傳蟠龍是東海龍王的第十五個兒子,曾施法降雨、驅逐怪獸造福於人間,最後累死於大地上。

玉壺春瓶 又叫玉壺春壺,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裏的淨水瓶演變而來。基本形製為撇口、細頸、圓腹、圈足。玉壺春瓶的造型定型於北宋時期,在當時是一種裝酒的實用器具,後來逐漸演變為觀賞性的陳設瓷。

蔡襄 先後在宋朝擔任過館閣校勘、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端明殿學士等職,主持建造了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蔡襄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而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

[閱讀鏈接]

宋顧文薦《負喧雜錄》記載“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為官窯”。據此可知,北宋後期在汴京設官窯,稱“汴京官窯”,亦稱“北宋官窯”。

宋高宗南渡後,在臨安另立新窯,為南宋官窯。宋葉《坦齋筆衡》記載“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宛,號邵局,襲故宮遺製,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致,油色瑩澈,為古所珍。後效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

此文表明,南宋初營建的“官窯”有二:一是“修內司官窯”,亦稱“內窯”,明高濂《遵生八箋》說,修內司官窯的地點在杭州鳳凰山下;二是“郊壇官窯”,位於杭州市南郊烏龜山一帶,亦稱“烏龜山官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