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國氣象——宋元明清瓷器1
陶瓷業至宋代得到了蓬勃發展,並開始對歐洲及南洋諸國大量輸出。以鈞、汝、官、哥、定為代表的眾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窯在全國各地興起,產品在色品種日趨豐富。
元朝時樞府窯出現,景德鎮開始成為我國陶瓷產業中心,其名聲遠揚世界各地。景德鎮生產的白瓷與釉下藍色紋飾形成鮮明對比,青花瓷自此起興起,在以後的各個曆史時期也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
明朝時期,景德鎮的陶瓷製造業在世界上是獨占鼇頭,在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上地位突出,尤其是青花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窯、浙江的龍泉窯、河北的磁州窯也都以各自風格迥異的優質陶瓷蜚聲於世。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認為是整個清朝統治下陶瓷業最為輝煌的時期,工藝技術較為複雜的產品多有出現,各種顏色釉及釉上彩異常豐富。到清代晚期,國運衰落,人民貧困,我國的陶瓷製造業日趨退化。
以五大名窯為主的宋代瓷器
宋代是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豔的局麵,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係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
宋朝瓷器,以其古樸深沉,同時又千姿百態、各競風流的氣象為我們中華民族在世界工藝發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讓世人景仰的豐碑。
宋代瓷器突破了“南青北白”的局麵,品類繁多,器型多樣。最受歡迎的有“梅瓶”、“玉壺春”等。而且釉色優美,高貴樸實,有類玉的效果,以單色瓷為主,體現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簡潔素雅之美,有明顯的民族精神體現。
宋代工藝美術種類中,瓷器成就最高。舉世聞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產品為世所珍,還有耀州窯、湖田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磁州窯等產品也是風格獨特,各領風騷,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好局麵,是我國古代陶瓷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如果按地域來分,宋代陶瓷窯大致概括為6個瓷窯係,分別是北方地區的定窯係、耀州窯係、鈞窯係和磁州窯係;南方地區的龍泉青瓷係和景德鎮的青白瓷係。這些窯係一方麵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區使用原材料的影響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麵又有受帝國時代的政治理念、文化習俗、工藝水平製約而具有的共同性。
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的汝窯屬北方青瓷體係,以食具為大宗,瓷器品種以青釉瓷為主,兼燒鈞窯係青瓷。青瓷的器類以盤、碗居多,樣式簡單。
汝窯的裝飾絕大部分青瓷飾以印花,刻花極少另有光素無紋飾者。印花紋樣均飾於盤、碗器內壁,花紋廓線凸起,以點線紋勾勒葉筋為其特點。題材以花卉為主,菊花、牡丹最多,還有枝葉紋、海水紋等,常用纏枝式或折枝式布局表現多彩的花姿。
如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高4厘米,口徑18.5厘米,足距16.9厘米。承盤圓口,淺腹,平底,下承以三足。裏外施天青色釉,釉麵開細碎紋片。外底滿釉,有5個細小支燒釘痕。
清乾隆皇帝收藏後,曾為其題詩一首,由宮廷玉作匠師以楷書鐫刻於器物外底。詩道:
紫土陶成鐵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辭本契退藏理,宋詔胡誇切事談。
後署“乾隆戊戌夏禦題”。此器造型規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溫潤。它應與三足樽配套使用,用以承放三足樽。
官窯由官府直接營建,為皇家自辦,燒製禦用瓷器以“紫口鐵足”成為瓷器精品,並有北宋官窯、南宋官窯之分。
官窯瓷器雖然在宋代瓷器中隻占極少數,但是由於其所處地位和具備的優越條件,使它在當時燒造了一批宮廷所需的高檔瓷器。
官窯產品以宮廷生活用瓷與陳設瓷為主,有碗、盤、碟、盞托、洗、瓶、爐、尊等,樣式多種。瓶有弦紋瓶、直頸瓶、瓜棱瓶、貫耳瓶、膽式瓶、八方瓶、盤口瓶等,造型各有特點。
官窯青瓷聞名於世,北宋汴京官窯青瓷繼汝窯燒造,其形製、釉色、工藝與汝窯有共同之處。《格古要論》說汴京官窯器“色好者與汝窯相類”。
器多仿古,釉色有淡青、粉青、灰青等多種色調,釉質勻潤瑩亮,大紋片,胎骨深灰或紫色,滿釉裹足支燒,器底有支釘痕。
如官窯青釉圓洗,高6.4厘米,口徑22.5厘米,足徑19厘米。洗敞口,器身近直,洗裏坦平,圈足矮寬,底部邊沿露胎無釉。造型端莊典雅。通體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純淨瑩澈。釉麵上,金絲般的開片縱橫交織,片紋間又閃現出條條冰裂紋,優美和諧。
這件官窯圓洗是宋時宮廷禦用器,在造型、工藝及裝飾技巧方麵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紋突出。在釉層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層遮蓋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鐵足”,使器物愈顯古樸莊重。
清代乾隆皇帝尤為喜愛,曾為此洗擬詩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師以楷書鐫刻於洗之外底。詩道:
修內遺來六百年, 喜他脆器尚完全。
況非髻墾不入市, 卻足清真可設筵。
詎必古時無碗製, 由來君道重盂圓。
細紋如擬冰之裂, 在玉壺中可並肩。
下署“乾隆禦題”。
南宋官窯是北宋汴京官窯的繼續,郊壇官窯考古發掘的資料表明,南宋早期的青瓷產品,為薄胎薄釉青瓷,胎薄質細,色黑褐或深灰,釉色以粉青為主,兼有青灰、青黃和炒米黃等色調,釉層薄而潤澤,有紋片,滿釉支釘裝燒, 器底有圓形支釘痕,工精質高。
南宋官窯青瓷的形製、胎、釉和支燒工藝都與北宋汝、官窯青瓷特點相類,確為“襲故宮遺製”。
南宋後期官窯青瓷的燒造追求玉石質感,改變製瓷工藝,創用素燒胎多次上釉二次燒成的厚釉工藝,製出薄胎厚釉青瓷,釉質如玉石般的光亮瑩潤,釉麵上顯露橫豎交織的蟹爪紋片或層層疊錯的冰裂紋片,有說不盡的奧妙。
郊壇官窯燒製的青瓷器物除碗、盤、洗外,又多仿周、漢時期青銅器式樣。
如宋官窯弦紋瓶,洗口,長頸,碩圓腹,圈足,頸至腹部凸起弦紋數周,圈足兩側有對稱的橫孔,古樸端莊,為仿漢銅壺的式樣。
再如官窯貫耳瓶,高22.8厘米,口徑8.3厘米,足徑9.6厘米,即仿自古代青銅投壺造型,直口闊腹,瓶側筒狀貫耳與足部兩側長方孔相對應,可以穿係繩帶。此瓶釉色厚潤,端莊典雅,是宋代瓷器中的珍品。
青瓷體係的鈞窯位於河南省禹縣,鈞窯係青瓷盤、碗、洗等器物的釉色有青綠、月白、天藍,色澤純正,釉質滋潤。
如鈞窯月白釉瓶,高28厘米,口徑4.8厘米,足徑7厘米。瓶唇口,口沿微撇,長頸,頸部上寬下窄如喇叭形,圓腹下垂,圈足。通體施月白釉,口沿處釉薄微顯胎色,足邊呈醬色。此瓶造型別致,釉色勻淨,為民窯中較好的作品。
宋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高4.8厘米,口徑9.5厘米,足徑3.5厘米。碗呈花瓣狀。口內斂,器裏凸起、器外凹進10條棱線,將碗自然分成十花瓣形,圈足。通體釉色為天藍色,其上顯現幾塊紫紅斑塊,上有鐵質斑點結晶。
此碗造型別致,宛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嫵媚多姿。藍、紫相間的釉色,又如同天空中飄浮的彩雲。
這件碗也表現了在鈞窯中最重要的窯變現象,即釉中所含各種呈色元素鐵、銅等,在窯中燒製時,由於火焰的性質和溫度的高低的不同,所成的釉就具有各種不同的顏色,五光十色,光彩奪目,突破了以往青、白瓷的單純色調。
鈞窯窯變瓷器精品再如玫瑰紫釉尊,高18.4厘米,口徑20.1厘米,足徑12厘米。尊仿青銅器式樣,口沿外撇,直頸,鼓腹,圈足。器內外通體施銅紅窯變釉。
口沿下至頸部以天藍釉為主,暈散數道玫瑰紫紅釉。腹部則主要施玫瑰紫紅釉。器內兼施玫瑰紫與天藍色釉。底刻“六”字款並有五孔。
此尊造型端莊規整,釉色如晚霞般柔和典雅。在藍紫融彙、交織變化的釉色中,呈現蚯蚓走泥紋,使器物更增自然天成之美感。此尊應為宮中植花用的花盆,是宋代傳世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白瓷體係最重要的是定窯和磁州窯,定窯在河北省曲陽縣,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窯。北宋是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曾經為宮廷燒造貢瓷,因此身價倍增。
定窯的白瓷裝飾,有刻花、劃花和印花,以印花最精。它的特點是:布局嚴謹,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工整素雅,密而不亂,講求對稱。它的胎色白色微黃,較堅致。釉色滋潤瑩澤,特點是有蠟淚痕。
其中定窯孩兒枕是燒製最為精美的一種瓷枕。瓷枕是我國古代的夏令寢具。古人認為瓷枕“最能明目益精,至老可讀細書”,所以無論富貴貧賤都極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