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國之盛——宋元明清玉文化2
大氣精致的元代玉器
元代除碾琢禮製用玉之外,還將玉材廣泛地用於建築和家具,玉器應用範圍擴大,數量有所增加。內廷的製玉機構及碾玉作坊規模空前龐大,元代內廷與官辦玉器手工業特別發達。
元朝將首都遷至大都,入主中原後,由於受金文化和漢文化的影響,元朝琢玉業得到很大發展。因為承襲金與南宋的官辦玉藝的既成布局,大都和杭州遂成為兩大玉器工藝中心。
元朝的琢玉業有很大發展,首先是接受了漢族傳統的愛玉風尚,近取金宋、遠法漢唐。其次繼承宋金傳統琢法技藝。元朝政府網羅掌握了大量的工匠,使之官辦手工業生產。
同時,元代沿用宋金玉器傳統題材,花卉紋的延續,螭虎紋的再興,春水玉、秋山玉的進一步世俗化。虎紋是龍子之一,始見西漢,曆代雖有雕琢,但運得均不多,元代螭虎紋不僅應用得多,而且非常成功,並創造元代的風格。
元玉器中有兩種是與蒙古族相聯係的,一是玉押,供簽署公文、告示之用,一品高官方可使用,十分珍貴;二是玉帽頂,曾召西域國工碾治玉九龍帽頂,螭、虎形象的運動和曲線處理頗為靈秀細勁,均較為成功。
元代文人用玉製造文具,仿古尊彝玉器繼續流行,古玉的搜集、保存、鑒賞在文人中一如既往,風行不止。此時畫家朱德潤編寫的《古玉圖》,是我國第一部專門性的古玉圖錄。
元代傳世玉器中最大的一件是 “瀆山大玉海”。
13世紀,吉思汗統一蒙古,向黃河流域一路擴張,後來,元世祖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定都大都,元軍在攻占城池的同時,也繳獲了大量稀世珍寶,其中有一塊重達5噸的特大玉石,色澤青白帶黑,質地細膩潤滑,是一塊天然寶石。
265年,忽必烈為犒賞三軍而將這塊南陽獨山玉製成瀆山大玉海,於1265年完工,器體呈橢圓形,是一件巨型貯酒器,忽必烈意在反映元初版圖之遼闊,國力之強盛,是我國玉器史上劃時代的裏程碑式作品。
瀆山大玉海又名玉甕、玉缽,高0.7米,口徑135至182厘米,最大周圍493厘米,膛深55厘米,重達3500千克,可貯酒30餘石。
周身碾琢隱起的海龍、海馬、 海羊、 海豬、海犀、海蛙、海螺、海魚、海鹿等13種瑞獸,神態生動,氣勢雄偉,是元代玉器的代表作。
玉海完工後,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置元大都太液中的瓊華島廣寒殿,明末移至紫禁城西華門外真武廟,至1745年,乾隆皇帝命以千金易得,於4年後遷於北京北海公園團城上的承光殿前,再配以漢白玉雕花石座作襯托,他又命40名翰林學士各賦詩一首,刻於亭柱之上。
元代的傳世玉器也不乏秀美者,如青玉螭耳十角杯、青玉火焰珠把杯、白玉龍首帶鉤環、白玉雙螭絛環帶扣、青玉天鵝荷塘絛帶扣與青玉雙螭臂擱、青玉鏤空龍穿荔枝墨床等。
元代安徽省安慶市範文虎夫婦墓發現的官府玉青玉虎紐押、玉帶板,時作玉垂雲玉及仿古玉尊等。
江蘇省無錫市錢裕墓發現了元代玉海青攫天鵝環、玉龍荷花帶鉤和青玉鱖魚墜等。另外,江蘇省蘇州市張士誠母墓也發現有青玉10節竹環、玉佩,張士誠父墓有光素節25塊等。
錢裕、張士誠父母墓的玉器都是由蘇州碾製,這些玉器精工者少,作為鑒定玉器的標準器卻有著重要的價值。
元代江春水玉逐漸演化為鷹擊天鵝、蘆雁荷藕圖,又將秋山玉逐漸衍變為福鹿圖案,其影響一直波及明清。史書記載看,元明清三代,宮廷玉器匠前期得到更大的發展。
元代玉帶鉤曲線較為平緩,但玉器增大,多成琵琶形。
元代對朝廷用玉倍加重視,元代玉產地有和闐及匪力沙兩地,官辦玉作坊利用和闐、匪力沙所出玉材輾玉,輾玉砂亦稱“磨玉下水砂”。
而且,朝廷專設琢玉機構,元代官辦手工業很發達,元朝政府設有許多管理手工業的機構和官辦手工業作坊。元朝的官辦手工業玉作坊,始終以元大都為主,那裏有金代的琢玉傳統。另一個設在杭州,因有南宋良好的琢玉基礎。
另外,由地受玉材及雕琢技藝的限製,我國玉器一向以小巧玲瓏著稱,因而常被劃入古玩類,其科學藝術及曆史價值常被研究者忽視。而元代朝廷開始琢製巨型玉器,比如瀆山大玉海之類就是其代表作。
元朝廷有琢至大件玉器的愛好,並且有專門的朝廷用玉,主要在生活用玉、佩玉及處理公文用玉等方麵。同時,元代新穎玉器展示風采,新款玉器除玉押、帽鈕外,還有玉帶環、玉帶扣等。
如白玉龍鈕押,長5.8厘米,寬5厘米,高4厘米。玉押方形,略厚,底麵有凸起的陽文圖記,上部為龍形紐,龍身短而似獸身,頭上有角,披發,四肢粗壯,肘部飾上揚的火焰紋,三岐尾,中一岐長,上衝與頭頂發相接。
元代處理公文的玉器要屬國璽及新興品種玉押。押是一種符號,簽畫於文書,表示個人的許諾,後為使用簡便而刻之。元代陶宗儀《輟耕錄》記載:
今蒙古色目人之為官者,多不能執筆畫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輔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則用玉圖書押字,非特賜不敢用。
據此可知,元代百官多不能執筆畫押,就以象牙、木刻而印之,而玉押隻有一品以上高官由朝廷特賜方可使用。
宋以後,玉器中大量使用螭紋裝飾,但螭的形象已無漢代螭紋的特點,更似爬蟲。雙螭靈芝圖案在元代玉器上較為多見。
如玉雙螭紋臂擱,長10厘米,寬3.4厘米,厚1厘米。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片狀,長方形,兩端呈“S”狀,兩側下卷,正麵凸雕雙螭銜靈芝圖案,背麵飾雲紋。據此品的樣式、螭紋及靈芝的特點可確定為元代早期所製造。
元代玉器形體氣勢較大,雕琢技藝爐火純青,裝飾技巧新穎別致。花卉紋、螭虎紋裝飾應用得非常成功,倭角的處理非常得體。
元代玉匠在方形玉器的處理上,硬挺挺的直角,為流動的倭角,剛柔並濟,同時在邊框內外緣刻兩條粗陰線,更使元代玉器的線角顯得十分優美玉器的搭配技巧十分熟練。
獅子生活於熱帶,在我國很少見,但很早即輸入我國,因此我國曆代工藝品中不乏獅子題材的作品,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真實的獅子為造型而加以變化,另一種較為誇張。
如玉鏤雕雙獅,長7.3厘米,寬5.2厘米,厚1.7厘米。玉質白淨無雜色,為較厚的片狀,鏤雕大、小二獅,大獅臥伏而回首,前肢踏球,小獅直立,前肢舉起,與大獅相戲。此件玉獅為小頭,腮部有彎月形弧線,具有明顯的元代作品特點。
元代琢玉擅長透雕技法。傳世玉器中,常可見到一種玉薰爐頂,大多定為明代玉器。透雕層次略深的可能是元代或遼金時的玉帽頂,在明清時改製成薰爐蓋頂紐用。
如玉鏤雕龍穿花佩,最大徑9.7厘米,厚0.8厘米,玉料青白色。體作扁平的花瓣形,正麵以多層鏤空法,雕一細長的行龍穿梭在花叢之中。
龍嘴微張,長須後飄,身體呈彎曲狀。器狀四角各有一如意形穿孔,以供結紮用。背麵平,僅見鏤空穿鑽痕而不細加飾紋,原似一嵌飾物。
還有翼龍紋雙耳玉壺,高15.5厘米,寬12.4厘米,口徑5.9厘米,底徑5.3厘米,由青玉雕琢而成。玉壺呈橢圓體,器表麵有褐色斑縷。直口,壺頸的兩側有雲紋半環耳,口頸部淺浮雕蓮瓣和草葉紋,腹部浮雕翼龍、海水。
翼龍首上有鹿形角,飄長鬣,張大口,上唇長尖而下卷,身有鱗紋和鳥形翼,舞三爪足,魚形分支尾,尾後有火珠,龍身下有海水波濤翻卷。玉匠采用浮雕兼陰線刻技法,把翼龍卷曲飛舞的姿態、海浪翻卷的氣勢,琢刻得惟妙惟肖。壺身的下部雕飾蓮花瓣紋,壺底部琢成橢圓圈足。
此玉壺通體琢製六層紋飾,雕繢滿眼,紋飾總體布局疊羅漸遞,層次分明,和元青花瓷器紋飾的結構排列相似,這是元代造型藝術形式的一大特點。此器造型端正,紋飾茂美,刀法勁放,典雅高貴,實屬元代宮廷享用玉器中的珍品。
有一件元代玉龍首帶鉤環,通環長10.5厘米,最寬3.8,高2.3厘米,白玉經火後,有黑褐色斑並伴有黃色沁,呈半雞骨白色。全器分鉤和環兩部分。其中鉤龍首,腹間鏤雕蓮花紋,鈕為荷葉花紋;環口正、反麵均隱起雲紋,環首鏤雕一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