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器雕琢的龍紋皆為三束發,長雙角,粗眉上卷,寬鼻梁凸起,具有元代的明顯時代特點。而且帶鉤在元代是一種廣為流行的器型,但帶鉤與鉤環合為一器是少有的。帶鉤為實用器,鉤與環上飾龍紋,當為元代帝王專用。
還有一件元代玉鏤雕戲獅人紋帶板,長6.9厘米,寬5厘米,厚1.7厘米,玉料青白色,表麵有大片黃褐的玉皮色。器長方形,片狀,正麵微凸起,另一麵內凹。
正麵在鏤空的錦地上飾鬆樹、柞樹、一獅和一人。人身穿窄袖長袍,頭戴圓形橄欖式帽,腰係寬帶,一手托火珠,一手拉繡球以戲獅。獅子膘肥體壯,弓身回首,張牙舞爪,做欲滾球之狀。
元代文武官員,凡二品以上者皆可係玉帶,其帶板之紋圖,文官為禽鳥紋,武官為走獸紋,其中獅紋為一品標記和專用圖。
其上耍獅人一般上著窄袖衣,下著短裙,腰係革帶,足蹬皮靴。此件戲獅帶板,即為其中一件富有生活氣息且具典型的代表作。
元代仿古玉仍然是主流。元代最明顯的仿古玉實物,要算玉瓶與玉尊,而仿摹的對象或是周代青銅尊,或是早期陶瓷貫耳瓶,為清玉器大量摹青銅器、陶瓷器開了先河。
元代也製作了一些仿漢玉,在技法上不注重追模祖型特征,專以偽殘和燒茶褐色斑以假充真。
元代仿唐代玉璧一般器形厚重;大璧少些,以小型居多,做係璧,供佩帶用,多數隻在一麵雕紋飾,璧形厚重,穀粒稀疏,排列無規律;動物紋飾帶有本朝的特點。元代玉雕刀工粗糙,用刀較深,刀鋒常常出廓。
如白玉鏤空鳳穿花璧,徑9.3厘米,厚0.6厘米,玉為青白色,局部有黃色斑浸,正麵鏤雕一展翅飛翔的鳳,並襯以纏枝牡丹,背麵平磨,內外緣各有紋一周,雕琢精美,風格華麗。
[旁注]
大都 或稱元大都, 其城址位於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土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約1267年開始動工,曆時20餘年,完成宮城、宮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形成新一代帝都。
翰林學士 官名。學士始設於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學士起草詔令而無名號。唐玄宗時,翰林學士成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為宰相。北宋翰林學士承唐製,仍掌製誥。此後地位漸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為翰林學士之職。
和闐 即和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南端。和田玉質地致密、細膩、溫潤、堅韌、光潔,與陝西藍田玉、河南南陽玉、甘肅酒泉玉、遼寧岫岩玉並稱為我國五大名玉。
陶宗儀 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據說為晉代陶淵明後人,著作除《輟耕錄》外,有搜集金石碑刻、研究書法理論與曆史的《書史會要》9卷,彙集漢魏至宋元時期名家作品617篇,編纂《說郛》100卷,為私家編集大型叢書較重要的一種。
如意 又稱“握君”、“執友”或“談柄”,由古代的笏和癢癢撓演變而來,多呈S形,類似於北鬥七星的形狀。明清兩代,如意發展到鼎盛時期,因其珍貴的材質和精巧的工藝而廣為流行,以靈芝造型為主的如意更被賦予了吉祥驅邪的涵義,成為承載祈福禳安等美好願望的貴重禮品。
品 古代封建時期官吏的級別,分一至九品,按等級又分為“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閱讀鏈接]
元玉繼承宋、遼、金玉器形神兼備的造詣而略呈小變,其做工漸趨粗獷,不拘小節,繼續碾製春水玉和秋山玉以及從南宋繼承下來的漢族傳統玉器。
如元代的玉童子,麵部先作減地處理示意表現臉盤,五官緊湊連成一片。用陰線紋刻畫眼眶,鼻短鼻頭大有楞角。
有的戴寬沿尖頂帽,著長袍束腰,下擺肥大如裙,腳著長筒靴,手持繡球飄帶。
追求裝飾美的明代玉器
明代玉器的發展變化也是與社會的變化相關聯的,從總體上看,明代玉器漸趨脫離五代兩宋玉器形神兼備的藝術傳統,形成了追求精雕細琢裝飾美的藝術風格。
明代的皇家用玉都由禦用監監製,而民間觀玉、賞玉之風盛行,在經濟、文化發達的大城市中都開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蘇州。
同時,還大量製造了古色古香的偽贗古玉器,甚至連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曾經被明代仿古玉欺騙。
明代玉器從器型上看,主要有玉禮器、裝飾用玉、文房用品和日用器皿等。
玉禮器主要有玉璧、玉圭;裝飾用玉有玉帶板、帶鉤、帶扣、玉簪、雞心佩、花片、方形玉牌等;文房用品有玉筆、筆架、玉硯、水洗等;日用器皿有玉盒、玉杯、玉壺、金托玉執壺等。
明代宮廷用玉,多與金銀寶石鑲嵌工藝結合。這類器物金玉珠寶融為一體,有在玉飾件上鑲嵌紅寶石、藍寶石的;有金鑲玉的帶板;有金飾件上鑲嵌紅寶石、藍寶石的;無不雍容華貴,珠光寶氣,彰顯了明代皇室貴族氣派。
明初玉器傳世和發現的均有佳作,風格繼承元代,做工嚴謹而精美。
比如青玉絞活環手鐲,青玉略帶淺灰色,透亮光滑,經過高超工藝的打磨,玲瓏剔透,玻璃感極強。因為它是同一塊整玉雕琢而成,不是高手很難成功。
這隻玉鐲由3根玉繩扭作麻花狀,彼此相連相依,但又各自獨立,絲絲入扣,活動自如。戴在手腕上,隻要手稍稍一動就會發出叮咚清脆的碰撞聲,似乎在警醒佩玉者,行為舉止切勿過度張狂,要溫文爾雅。
江蘇省南京明汪興祖墓發現有玉帶飾14塊,碾琢隱起行龍,出沒於祥雲之中,碾工玲瓏剔透,有鬼斧神工之妙。但雲龍的形象與布局均接近元代,玉帶板數量不符合明製。
另外山東省鄒縣朱檀墓發現了冕飾、玉帶、玉佩、玉圭、玉硯、玉筆架、玉杯等玉器,表現了明宗室親王生前和殉葬用玉的狀況。
這類玉器所采用的玉材光澤較強,碾工遒勁,磨工精潤,不重細部,明顯保存著元代玉器的遺風。但是嚴格地說,早明的玉器並沒有自己的風格,許多精美玉器帶有明顯元代遺風。
如明初白玉龍鳳紋帶銙,長9.3厘米,寬7.9厘米,厚2.5厘米。羊脂白玉,溫潤晶瑩,光澤凝脂狀。海棠式邊框,內以剔地起突雕高浮雕飛龍舞鳳。
龍首上仰,鹿角,細頸,毛發呈兩股狀上翹前衝,身帶火焰狀裝飾,爪部遒勁有力,鳳下翔,尾羽用砣鑽孔碾琢。龍鳳間有火珠一顆,四周滿鋪穿插交錯的荔枝果葉紋,是龍鳳呈祥一類的主題,民間好之。此器場麵熱鬧,工玉俱佳,是明初銙中精品。
明朝中期的玉器趨向簡略,承襲元末明初文人文化的興盛,出現了具有文人色彩的玉器,如青玉鬆蔭策杖鬥杯等。明中期玉器的加工與集散多集中於東南地域如南京、上海、江西等地。
其中,上海市陸深墓發現的白玉鐵拐李、白玉蝶、玉雞心佩、白玉帶鉤、鏤空壽字玉、玉戒指、玉道冠、玉簪等玉件小巧玲瓏,代表了這一時期的玉器開始顯現出明代社會的特點,玉器的製作加工也可真正代表明代社會的特征。
晚明前期東南一帶社會穩定,城市經濟繁榮,民間富裕,因此玉器產量有所增加。當時蘇州製玉業代表著全國玉器工藝的發展趨勢,著名玉工陸子剛就出自蘇州專諸巷。
此期代表性的玉器有明十三陵定陵發現的玉帶鉤、玉碗、玉盂、玉壺、玉爵、玉圭、玉佩、玉帶等,包括了死者生前禦用玉器和死後的殉葬用玉。其中玉壺、玉爵等使用鏨金或珠寶鑲嵌工藝,更是絢麗多彩。
由於明中晚期城市經濟繁榮,手工業發達,海外貿易頻繁,整個工藝美術為商品生產和外銷所支配,隨之,玉器工藝也出現了商品化的趨勢。
在圖案方麵,與晚明社會風氣相符,符瑞吉祥的諧音題材甚為風行,這種“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圖案,首先是為了祈福,其次才顧及到美。
晚期名工陸子剛所琢玉器反映了此期時作玉、仿古玉及文人用玉的交錯發展的形勢。玉文化中的城市庶民、文人的成分與影響正在增強,這是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玉器生產商品化的結果,也是我國玉文化的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