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國之盛——宋元明清玉文化1
宋代玉器承前啟後,玉器畫麵構圖複雜,多層次,形神兼備,有濃厚繪畫趣味,完成了唐玉由工藝性、雕塑性向宋玉的繪畫性、藝術性的轉變。
元代玉器繼承了宋玉的造詣和風格,但沒有將其推向新的高峰,元代除碾琢禮製用玉之外,還廣泛地用於建築和家具,玉器應用範圍擴大,數量有所增加。
明、清玉器漸趨脫離五代、宋玉器形神兼備的藝術傳統,形成了追求精雕細琢裝飾美的藝術風格。同時,古玩商界為適應收藏、玩賞古玉器的社會風氣,還大量製造了古色古香的偽贗古玉器。
形神兼備的宋遼金玉器
960年至1234年的274年間,是我國曆史上宋、遼、金的對峙分裂時期。宋代承五代之餘,雖不是一個強盛的王朝,而在我國文化史上卻是一個重要時期。
宋、遼、金既互相撻伐又互通貿易,經濟、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藝術共同繁榮。宋徽宗趙佶的嗜玉成癮,金石學的興起,工筆繪畫的發展,城市經濟的繁榮,寫實主義和世俗化的傾向,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宋、遼、金玉器的空前發展。
宋、遼、金玉器實用裝飾玉占重要地位,“禮”性大減,“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現實生活。
宋代是一個手工業和工商業空前發展興盛的時代,國富民強,文化發達,雕版活字印刷普遍,理學、書法、製銀、瓷器等都得到很大發展。
此時期的玉器正處在一個承前啟後的轉折階段。兩宋玉器承襲兩宋畫風,通常畫麵構圖複雜,多層次,形神兼備,有濃厚繪畫趣味,完成了由唐玉偏重工藝性、雕塑性向宋玉偏重繪畫性、藝術性的轉變。
宋徽宗趙佶嗜玉成癮、愛玉如命,他雖然不是一個好皇帝,但卻是個出色的藝術家,愛好藝術,所以此時的皇家用玉品種豐富多樣,佩飾類有玉束帶、玉佩,用具有玉輅、玉磬,禮器有玉圭、玉冊等。內廷專設有玉作,玉料由西域諸國進貢。
民間用玉也較前朝為盛,大量出現各種玉佩飾、玉用器。同時,宋代出土前代古玉增多,滋長了仿製古玉之風,周漢間的古物大量出土,朝廷及士大夫熱衷於收集、整理研究古物,形成一個新的學門,即金石學。
金石學的形成,興起了集古玉的熱潮,為滿足社會需要,宋代訪古玉大量湧現。皇家、官僚及民間均風行收藏古玉,古董行開始出現偽造或仿造古玉之風氣。因此,宋玉又可分為古玉、時作玉、偽古玉和仿古玉。
宋代仿古玉器興起,仿戰國、兩漢的玉璧開始出現,但在雕刻刀法上又有所不同。宋代的雕刻工具多是用砣子製作的,因此有砣製的痕跡出現。
此時期玉璧雖仿於古型,但同時也體現了許多當時琢玉的做法。玉璧形體渾圓,邊沿呈圓形轉角,不見鋒棱,所仿穀釘稠密模糊,動物紋飾和造型在細部常有明顯不同。
有一件黃玉龍紋璧,直徑7.6厘米,多褐色沁,陰刻龍紋,刻工遒勁粗獷,曲線跌宕起伏。
兩宋及其同期或稍後的遼金玉文化去除了隋唐五代繁雜的外來文化因素,又繼承和發展了隋唐玉文化的市俗化、藝術化特色,特別是融會了兩宋繪畫的特點和技巧。而且,玉器作為特殊商品,逐漸進入了流通市場,更促進了這一時期玉器向市俗化方向發展。
宋代肖生玉在崇尚寫實主義的影響下追求形體及運動的準確表現,以顯示其內心世界。花鳥玉佩多做隱起、鏤空的對稱處理,富有生活氣息,雙勾的經文詩詞等銘刻玉器盛極一時。
宋代玉器市俗化的傾向與民間琢玉的勃興以及商品經濟的發展是休戚相關的。民間琢玉主要的消費對象已不完全是宮廷高官貴族,也不是文人雅士,而是對玉器十分迷戀的普通百姓,因此,宋代出現了能滿足平民需要的市俗化題材玉器。
宋代實用玉器皿不僅比唐代品種多,數量也多。文房玉具,已不再僅僅是文人把玩的玉件、而是有可供文人書寫的實用具。
宋代傳世古玉較多,如白玉夔龍把花式碗、白玉雲帶環、白玉鏤空鬆鹿環飾、青玉鏤空龜鶴壽字環形飾、白玉鏤空雙鶴佩、白玉孔雀銜花佩、青玉鏤空鬆下仙女飾、青玉臥鹿、黃玉異獸和白玉嬰等,都是宋代玉器的佼佼者。
宋代傳世宮廷銘刻玉器中最重要的一件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玉子,係八角管狀,高僅5.9厘,寬1.5厘米,中穿孔,便於係佩,陰勒雙鉤經名、經文、譯者、紀年、作坊等16行, 292字,每字比芝麻粒還小,筆道比絲還細,篆工純熟,書法遒麗,末二行落款為“皇宋宣和元年冬十月修內司玉作所虔製”,可知係內廷玉作碾治,供皇族佩帶。
再如白玉雙立人耳禮樂杯,高7.5厘米,外口徑11至11.4厘米,足徑4.5厘米。杯白玉製,圓形,口微外撇,壁較厚。內壁凸雕32朵雲紋,外壁飾禮樂圖,凸雕10人,或持笙、笛、排簫、琵琶等樂器演奏,或歌唱。杯兩側各雕一立人為耳,其人手扶杯口,足踏雲朵。
還有玉環托花葉帶飾,直徑6.5厘米,白玉製作,表麵有褐色斑。圓形,多層次,下層為一圓環,上層鏤雕花卉,似為百合,中部兩朵花交錯,周圍飾葉、花,葉上用深、淺兩種陰線表現出花葉的筋、脈,圖案簡練緊湊。左側近環處露一孔,以備穿帶。
此帶飾的圖案為典型的宋代花卉圖案,主要特點為花葉簡練緊密,花及葉的數量不多,用大花、大葉填滿空間,圖案表麵少起伏,葉脈以細長的陰線表現,在透雕的表現方法上注重圖案的深淺變化而無明顯的層次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