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玉”、“秋山玉”是金的代表作。契丹、女真均是北方遊牧民族,漁獵經濟占主導地位,春水、秋山原為契丹族春、秋兩季的漁獵捺缽活動。所謂捺缽,即契丹族本無定所,一年之中依牧草生長及水源供給情況而遷居,所遷之地設有行營。
女真族建立新政權後,承襲了契丹的舊俗,狩獵於春秋的娛樂活動,並將捺缽漁獵活動改稱為“春水”“秋山”。
常見的“春水玉”表現為殘忍場麵,通常是海東青捉天鵝圖。海東青是一種神鳥,又名鷹鶻、吐鷹鶻,主要生長於黑龍江流域。它體小機敏,疾飛如電,勇猛非凡,自古以來深得我國東北各民族的喜愛,有專人進行馴養,用以捕殺大雁及天鵝。
有件玉海東青啄雁飾,直徑7厘米,厚2.1厘米,玉飾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圓形,上部雕海東青啄雁及荷葉圖案。海東青體小而敏捷,騰空回首,雁於海東青身下,回首與其對視,欲逃不能,身傍荷葉,一荷葉束而未張,一荷葉張而卷邊,表明大雁已被迫降至荷塘,難尋生路。
此玉飾兩側各有一橢圓形隧孔,可穿帶或套入鉤頭,表明此物是一種用於人身的帶飾。
秋山玉是表現女真族秋季狩獵時射殺鹿的情景。在金代,秋捺缽也稱伏虎林。在雕琢技法上,常留色玉皮作秋色。
在表現手法上,秋山玉有繁、簡、粗、細之分,場麵不像春水域殘酷無情,而是獸畜共處山林,相安無事,一幅世外桃源的北國秋景。
嘎拉哈玉玩具,也是一種充滿女真民族情趣的玉具。玉嘎哈拉是女真貴族兒童的玩具,中間有穿孔,可隨身佩帶。玉形似羊或狗子的髕骨,類似漢族童子玉墜,似有希冀少年福祉不斷之意。因是羊或狗子之骨,是北方主要供食用動物之骨,長年佩帶,具瑞祥之兆。
金人常服玉帶為上,庶人禁用玉。金代女真族佩帶玉較為發達,其時稱作“列”,多作腰佩。金代佩飾玉以花鳥紋為主。金代花鳥形玉佩,多作綬帶鳥銜花卉紋。
因“綬”與“壽”字諧音,故壽帶鳥是福壽的象征,綬帶鳥銜花卉紋,寓意春光長壽,勃勃生機。
而龜巢荷葉也是金代另一重要玉佩,是壽意類。
金代玉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藝術不是孤零零的表現一個物體或一件動物;而是花與鳥、龜與荷葉、魚與水草相輔相成,動靜結合,表現出周圍的環境特點,富有生活氣息。
[旁注]
金石學 我國考古學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銅器和石刻碑竭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偏重於著錄和考證文字資料,以達到證經補史的目的,特別是其上的文字銘刻及拓片;廣義上還包括竹簡、甲骨、玉器、磚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
五代 即五代十國。唐朝滅亡之後,在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定都於開封和洛陽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5個朝代以及割據於西蜀、江南、嶺南和河東等地的十幾個政權,合稱五代十國。因此五代並不是一個指朝代,而是指介於唐宋之間的一個特殊的曆史時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係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為最流行。
連年有餘 是人們的美好願望,也是許多民間藝術的表現主題,民間年畫、剪紙、玉器中都有這類題材,采用諧音寓意,屬於吉祥寓意的表現形式。主要以鯰魚作成裝飾紋樣,“蓮”是“連”的諧音,年是“鯰”的諧音,“魚”是“餘”的諧音。
道教 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起源於上古鬼神崇拜,發端於黃帝和老子,創教於張道陵,以“道”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追求自然和諧、國家太平、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積德者能夠幸福快樂、長生久視,充分反映了我國人的性格心理和精神生活。
契丹 中古出現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自北魏開始,契丹族就在遼河上遊一帶活動,唐末建立了強大的地方政權, 907年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統治我國北方,遼朝先與北宋交戰,“澶淵之盟”後,雙方長期維持了100多年的和平。遼末,女真族起事, 1125年為金所滅,餘部建立了西遼王國,延續了93年。
女真 又名女貞、女直,滿族、赫哲族、鄂倫春族等的前身。6世紀至7世紀稱“黑水靺鞨”,完顏阿骨打建立了金朝,統治我國北方一百多年之久。1636年,皇太極改女真族號為滿洲,女真一詞就此停止使用。
嘎拉哈 小女孩的玩具,是羊的膝蓋骨,共有4個麵,以4個為一副,能提高人們的敏捷力。以小羊拐為上品。此外,人們還常常將羊拐塗成紅色。這種骨頭不僅羊身上有,豬牛身上也有。
[閱讀鏈接]
宋、遼、金都出現了前所未見的有情節、有背景的景觀式構圖,以鏤空起突等法碾琢的懸塑性或立體的肖生玉器。
它是這一時代玉器的新興形式,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還出現了受道教影響的神仙題材和“龜遊”一類祥瑞玉器。
總之,此時期玉器的特點是:玉如凝脂、構圖繁複、情節曲折、砣碾遒勁、空靈剔透、形神兼備,是我國玉文化的第二個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