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藏通途——西部茶馬古道2(2 / 3)

恰如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中所言:

漢地的貨物運到藏區,是我們這裏不產這些東西嗎?

不是的,不過是要把藏漢兩地人民的心連在一起罷了。

這是藏族民眾對茶馬古道和茶馬貿易之本質的最透徹、最直白的理解。

所以,無論從曆史與現實看,茶馬古道都是漢、藏民族團結的象征和紐帶。

另外,茶馬古道所穿越的川滇西部及藏東地區是我國典型的橫斷山脈地區,也是南亞板塊與東亞板塊擠壓所形成的極典型的地球皺褶地區。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6條大江分別自北向南、自西向東地從這裏穿過,形成了世界上最獨特的高山峽穀地貌。

沿著茶馬古道一路走來,任何人都可深刻地感受到一個現象,沿途的民居樣式、衣著服飾、民情風俗、所說語言乃至房前屋後宗教信仰標誌始終像走馬燈一樣變化著,讓人應接不暇。

對這種現象,當地諺語有一個形象的概括,叫“五裏不同音,十裏不同俗”。這種多元文化特點,使茶馬古道成為一條極富魅力且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

茶馬古道所途經的河穀地區大多是古代民族遷移流動的通道,許多古代先民在這裏留下了他們的蹤跡,許多原生形態的古代文化因素至今仍積澱和保留在當地的文化、語言、宗教和習俗中,同時也有許多曆史之謎和解開這些曆史之謎的線索蘊藏其中。

[旁注]

卡若遺址 距離西藏昌都鎮以西約12千米處。發現房屋遺跡31處,出土石器、骨器和陶片等共計上萬件的文物,以及大量的動物骨骼和粟米,經測定這些物品均出自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對研究藏文化的發展尤其是西藏早期曆史和漢藏關係史有重要意義。

石棺葬 古人以石製棺槨常飾以雕刻。是古代西南夷民族中普遍流行的一種葬俗,文獻和發現對此已有相當多的揭示。石棺葬主要分布在藏彝羌走廊與西南地區,但其影響卻比較寬泛,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地也有發現。其時間跨度很長,上起新石器時代,下至秦漢時期乃至更晚。

第三極 世界上除了有北極、南極,還有第三極:世界的高極,即青藏高原。世界第三極海拔世界最高;氣溫與南北極同樣寒冷;很多地方與南北極一樣,渺無生命;溫度日較差大。

藏傳佛教 或稱藏語係佛教,又稱為喇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三大體係。藏傳佛教是以大乘佛教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與顯教傳承。雖然藏傳佛教中並沒有小乘佛教傳承,但是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遠的影響。

《格薩爾》 傳唱千年的史詩,也叫《格薩爾王傳》。主要流傳於我國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納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講述了格薩爾王降臨下界後降妖除魔、抑強扶弱、統一各部,最後回歸天國的英雄業績。

走馬燈 又名馬騎燈,是我國傳統燈籠之一。燈內點上蠟燭,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屏上,圖像便不斷走動。因多在燈各個麵上繪製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

[閱讀鏈接]

千百年來,不僅是漢、藏之間,藏族與西南其他少數民族乃至藏族內部各族群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傳播均在茶馬古道上默默地、不間斷地進行著,這裏既有民族文化的衝突與碰撞,也有各民族文化之間積極的互動、融合與同化。

事實上,正是這條東西橫跨數千千米,穿越青藏高原眾多不同民族、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地區的茶馬古道,猶如一條彩帶將這些不同的文化形態有機地串聯起來,使他們既保持自己的特點,又彼此溝通聯係並協同發展。

所以,茶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薈萃的走廊,又是各種民族文化進行交流、互動並各自保留其固有特點的一個極具魅力的地區。

茶馬古道的繁榮和發展

從久遠的唐代開始,曆經歲月滄桑1000餘年,茶馬古道就像一條大走廊,連接著沿途各個民族,發展了當地經濟,搞活了商品市場,促進了邊貿地區農業、畜牧業的發展。

與此同時,沿途地區的藝術、宗教、風俗文化、意識形態也得到空前的繁榮和發展。

茶馬古道是一條經濟文化交流的道路,是一條民族團結的道路,更是維護祖國統一的紐帶。它之所以蜚聲海內外,因為其在曆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茶馬古道促進了西藏與祖國的統一,加強了西藏和內地的聯係,促進了西藏與祖國的統一和藏漢人民唇齒相依、不可分離的親密關係。

通過這條古道,不僅使藏區人民獲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和其他內地出產的物品,彌補了藏區所缺,滿足了藏區人民所需。

而且,茶馬古道讓長期處於比較封閉環境的藏區打開了門戶,將藏區的各種土特產介紹給內地。形成了一種持久地互補互利的經濟關係。

這種互補關係使藏漢民族形成了在經濟上相依相成、互相離不開的格局。由此進一步推動了藏區與祖國的統一和藏、漢民族的團結,其中茶馬古道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

其次,茶馬古道帶動了藏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沿著這條道路、伴隨茶馬貿易不僅大量內地的工農業產品被傳入藏區豐富了藏區的物資生活,而且內地的先進工藝、科技和能工巧匠也由此進入藏區,推動了藏區經濟的發展。

例如因茶葉運輸的需要,內地的製革技術傳入藏區,使藏區的皮革加工工業發展起來;又如因商貿的發展,內地的淘金、種菜、建築、金銀加工等技術和技工大量經由此道輸入,推動了藏區農作技術、采金技術和手工業的發展。

同時,由於交易物品的擴展,藏區的蟲草、貝母、大黃、秦艽等藥材被開發出來,卡墊、毪子和民族手工藝品生產也被帶動起來,有了很大的發展。

據統計,宋代四川產茶,其中一半經由茶馬古道運往了藏區。明代經由黎雅、碉門口岸交易的川茶達占全川茶葉的80%以上。清代大批的藏區土特產也經由此路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