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藏通途——西部茶馬古道2(1 / 3)

漢藏通途——西部茶馬古道2

茶馬古道的豐富內涵

自唐宋以來延續達1000多年並在漢、藏之間發揮過重要聯係作用的茶馬古道,作為中華民族形成過程的一個曆史見證,是我們中華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份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也是一條異常古老的文明古道。

從茶馬古道的路線看,昌都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樞紐,它不僅是滇藏道和川藏道兩條道路的必經之地,而且也是這兩條道路的一個交彙點。

事實上,茶馬古道並非隻是在唐宋時代漢、藏茶馬貿易興起以後才被開通和利用的,早在唐宋以前,這條起自西藏,經林芝、昌都並以昌都為樞紐而分別通往川、滇地區的道路就已經存在和繁榮。

它不僅是西藏與川滇地區之間古代先民們遷移流動的一條重要通道,同時也是川、滇、藏三地間古代文明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孔道。

從古文化遺跡看,遠在四五千年以前,昌都就出現了像卡若遺址這樣大型而且時間延續極長的古人類聚落遺址。這說明至少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昌都一帶以卡若文化為代表的古文化已相當繁榮。

昌都之所以能如此早的時代就產生如此發達的古代文化,其原因正在於昌都是位於今川、滇、藏三地之間古代文明交流與傳播的一個重要孔道上。

從卡若文化中,既可見到川西、滇西北地區原始文化的因素與特點,也可見到黃河上遊地區馬家窯等原始文化的某些影響,同時亦能發現其自身的特點,說明卡若文化具有濃厚的複合文化特點,它並不是一個孤立發展的原始文化,而是與周鄰地區諸原始文化之間存在廣泛的聯係和交流。

卡若文化的這一特點,正好說明當時的昌都一帶不僅是西藏與川、滇西部地區原始文化發生交流聯係的一個通道,同時也是各種原始文化因素傳播和彙萃的一個重要樞紐地區。

此外,在川西高原的甘孜、阿壩自治州境內和滇西北橫斷山區一帶,發現了大量的石棺墓葬,俗稱“石棺葬”。這種石棺葬在岷江上遊地區、雅礱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地區均有較為密集的分布。

川、滇西部地區的石棺葬雖存在某些地方性差異,但其主要特征和文化麵貌在總體上趨於一致,其時代則是從商周一直延續到東漢。

值得注意的是,石棺葬不但在昌都地區的芒康、貢覺、昌都有發現,而且在林芝都普,山南隆子、錯那、乃東乃至喀則地區的仁布、薩迦等地也均有發現。

從石棺葬形製和墓葬器物上,明顯可以發現西藏石棺葬同川、滇西部地區石棺葬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性,特別是昌都和林芝一帶的石棺葬,基本上與川滇西部地區的石棺葬屬同一個文化係統。

從分布上看,則更能說明問題。川滇西部是石棺葬最流行、最集中和發現數量最多的地區,而西藏所發現的石棺葬絕大多數集中分布在由川滇西部高原進入西藏的主要通道的沿線範圍。

從川滇西部高原越過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經昌都一林芝一山南一日喀則,這是古往今來由川滇西部進入西藏的一個主要通道,也是最便捷、最易行走和最重要的路線。

一般說來,古人選擇道路主要是沿河道而行。這條路線的絕大部分路段恰恰是河流所形成的天然通道,而茶馬古道就正好是沿著這一通道行進的。所以,由石棺葬可以證明,以昌都為樞紐的茶馬古道路線很早以來就是一條藏、川、滇三地原始居民進行溝通往來的重要通道。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麵積最大的高原,被稱作“世界屋脊”或“地球第三極”,所以,茶馬古道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文明古道。

正因為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道路,並且幾乎橫穿了整個青藏高原,所以其通行難度之大在世界上的各文明古道中當是首屈一指。

茶馬古道所穿越的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地區是世界上地形最複雜和最獨特的高山峽穀地區,故其崎嶇險峻和通行之艱難亦為世所罕見。

茶馬古道沿途皆高峰聳雲、大河排空、崇山峻嶺、河流湍急。據統計,經川藏茶道至拉薩,“全長2400多千米,所過驛站50多個,渡繩橋15座,渡鐵橋10多座,翻越山脈七八十座。

清人對茶馬古道之險峻崎嶇有生動的描述,焦應旂的《藏程紀略》記載:

堅冰滑雪,萬仞崇崗,如銀光一片。俯首下視,神昏心悸,毛骨悚然,令人欲死。是誠有生未曆之境,未嚐之苦也。

張其勤的《爐藏道裏最新考》記載,由打箭爐去拉薩,曆時5個月,“行路之艱苦,實為生平所未經。”

杜昌丁等的《藏行紀程》記滇藏茶路說:

十二闌幹為中甸要道,路止尺許,連折十二層而上,兩騎相遇,則於山腰脊先避,俟過方行。高插天,俯視山,深溝萬丈,絕險為生平未曆。

茶道通行之艱難,可見一斑。

茶馬古道沿線高寒地凍,氧氣稀薄,氣候變幻莫測。清人所記沿途“有瘴氣”、“令人欲死”之現象,確實非常嚴重。茶馬古道沿途氣候更是所謂“一日有四季”,一日之中可同時經曆大雪、冰雹、烈日和大風等,氣溫變化幅度極大。

千百年來,茶葉正是在這樣人背畜馱曆盡千辛萬苦而運往藏區各地。藏區民眾中有一種說法,稱茶葉翻過的山越多就越珍貴,此說生動地反映藏區得茶之不易。如此漫長艱險的高原之路,使茶馬古道堪稱世界上通行難度最大的道路。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因此,我國的曆史很大程度上也是多民族逐漸聚合在一起的曆史。茶馬古道所見證的,正是漢、藏乃至西南其他民族怎樣逐漸聚合的曆史過程。

漢族文明的特點是農業和儒教;藏族文明的特點則是畜牧業和藏傳佛教,兩者都有深厚的底蘊,但也有一些差異,而正是茶馬古道,使兩者在曆史發展進程中緊密地聯係在了一起!

藏族是一個在我國曆史舞台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的民族,藏族之所以成為我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雖然由多種原因所促成,但可以肯定,這條連接漢、藏之間的茶馬古道在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漢、藏之間在經濟上的互補性和相互依存,是使其共同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茶馬古道的意義顯然並不僅止於曆史上的茶、馬交換,事實上它既是曆史上漢、藏兩大文明發生交流融合的一個重要渠道,也是促成漢、藏兩個民族進行溝通聯係並在情感、心理上彼此親近和靠攏的主要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