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藏通途——西部茶馬古道1(1 / 3)

漢藏通途——西部茶馬古道1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我國西部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我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

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的為滇越茶馬古道,直至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

隋唐首先開辟茶馬古道

在我國西南橫斷山脈的高山峽穀,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帶的叢林草莽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的古道,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的“茶馬古道”。

其中雲南省麗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有保存較完好的茶馬古道遺址。

與絲綢之路齊名的茶馬古道,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在促進內地與藏區經濟文化交流、加快藏區乃至內地文明進程,以及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等方麵,都功不可沒。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我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我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

同時,茶馬古道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而且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至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6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思茅、普洱,中間經過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區、香格裏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

有時,茶馬古道還要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我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

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不過藏區卻並不產茶。

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恰恰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

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穀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了一條延續千年的“茶馬古道”。

從這個意義上說,“茶馬古道”字麵來講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曆史概念,它在唐宋形成的初期,多指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

但是,既然茶馬古道是在漫長的曆史年代形成的,當然也隨著曆史的演進而發生著變化。

據史料記載,我國茶葉最早向海外傳播,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當時我國商人在與蒙古毗鄰的邊境,通過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輸出茶葉。

隋唐時期,隨著邊貿市場的發展壯大,加之絲綢之路的開通,我國茶葉就以茶馬交易的最初方式,經回紇及西域等地向西亞、北亞和阿拉伯等國輸送,中途輾轉西伯利亞,最終抵達俄國及歐洲各國。

從唐代開始,曆代統治者都積極采取控製茶馬交易的手段。唐756年至758年,在蒙古的回紇地區驅馬茶市,開創了茶馬交易的先河。

茶馬古道主要有3條線路:即青藏線、滇藏線和川藏線,在這3條茶馬古道中,青藏線興起於唐朝時期,發展較早;而川藏線在後來的影響最大,最為知名。

這幾條道路都與昌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滇藏線和川藏線必須經過昌都,他們的發展是與茶馬貿易密切相關的。

滇藏線茶馬古道出現在唐朝時期,它與吐蕃王朝向外擴張和對南詔的貿易活動密切相關。

678年,吐蕃勢力進入雲南西洱海北部地區。680年建立神川都督府,吐蕃在南詔設置官員,向白蠻、黑蠻征收賦稅,攤派差役。雙方的貿易也獲得長足的發展,茶馬貿易就是重要內容之一。

南詔與吐蕃的交通路線大致與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從現在雲南大理出發,北上至劍川,再北上至麗江,過鐵橋城繼續沿江北上,經锛子欄至聿賚城,前行到鹽井,再沿瀾滄江北上至馬兒敢,即西藏芒康、左貢,分兩道前往西藏:一道經由八宿邦達、察雅到昌都;一道徑直由八宿至波密,過林芝前往拉薩。

曆史上茶馬古道滇藏線有3條道路:一條由內江鶴麗鎮汛地塔城,經過崩子欄、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一條由劍川協汛地維西出發,經過阿得酋、再與上一條道路相合至西藏;一條由中甸出發,經過尼色落、賢島、崩子欄、奴連奪、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其主要通道即與後來的滇藏線接近。

茶馬古道在雲南境內的起點就是唐朝時期南詔政權的首府所有地大理。其中,大理、麗江、中甸、阿墩子即德欽等地,都是茶馬貿易十分重要的樞紐和市場。滇藏線茶馬貿易的茶葉,以雲南普洱的茶葉為主,也有來自四川和其他地方的茶葉。

滇藏線茶馬貿易有自己的特點,由雲南內地的漢商把茶葉和其他物品轉運到該地轉銷給當地的坐商或者西藏的販運商人。又從當地坐商那裏購買馬匹或者其他牲畜、土特產品、藥材運至麗江、大理和昆明銷售。

西藏、川藏的藏商,大多換取以茶葉為主的日用品返回西藏。運輸工具主要是騾馬和犛牛等。

具體說來,滇藏道起自雲南西部西雙版納洱海一帶產茶區普洱,經大理、麗江、中甸,即香格裏拉縣、德欽、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邦達、林芝至拉薩。

我國茶葉產於南方,北方和西北高寒地區都不產茶葉。四川則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種茶、飲茶的發源地。秦漢以前,隻有四川一帶飲茶和有茶的商品生產。

至唐代,形成了我國盛產茶葉的局麵,並從唐代開始,四川綿州、蜀州、邛州等地的茶葉,就隨從其他地區的茶葉流入西藏地區,開始了藏族人民飲茶的曆史,出現了茶葉輸往西藏的道路。

在唐代,青藏道是西藏地區與中原地區往來的主要交通道。唐代吐蕃王朝對外擴張,除南線爭奪南詔外,幾乎都是經青海地區,北線爭奪河西、隴右、西線爭奪安西四鎮。

因此,吐蕃東線爭奪劍南、唐蕃之間的和親、問聘等使臣往來,都是由天水、大非川、暖泉、河源、通天河到拉薩。當年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也是經青海入藏的。

總之,唐代中原與西藏地區的交通大道是青藏道而不是川藏道,所以唐代內地茶葉輸往西藏的茶道自然是青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