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藏通途——西部茶馬古道1(3 / 3)

而烏思藏貢使的往來,又促進了茶道的暢通。於是由茶葉貿易開拓的川藏茶道同時成為官道,而取代了青藏道的地位。

明太祖洪武年間,一匹上等馬最多換茶葉60千克。明萬曆年間,則定一匹上等馬換茶30篦,中等20篦,下等15篦。

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這樣寫道:“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羌馬與黃茶,胡馬求金珠。”足見當時茶馬交易市場的興旺與繁榮。

明代末期,岩州市廢,打箭爐市興。進入清朝後,打箭爐成為藏區盛極一時的漢藏貿易中心,同時也成為漢藏文化交流的中心,曆代中央王朝治藏的重鎮。

清朝進一步加強了對康區和西藏的經營,設置台站,放寬茶葉輸藏,打箭爐成為南路邊茶總彙之地,更使川藏茶道進一步繁榮。

川藏道崎嶇難行,開拓十分艱巨。由雅安至康定運輸茶葉,少部分靠騾馬馱運,大部分靠人力搬運,稱為“背背子”。

那時,行程按輕重而定,輕者日行30多千米。途中暫息,背子不卸肩,用丁字形杵拐支撐背子歇氣。杵頭為鐵製,每杵必放在硬石塊上,天長日久,石上留下窩痕,數百年後仍清晰可見。

從康定到拉薩,除跋山涉水之外,還要經過許多人煙稀少的草原,茂密的森林,遼闊的平原。要攀登陡峭的岩壁,兩馬相逢,進退無路,隻得雙方協商作價,將瘦弱馬匹丟入懸岩之下,而讓對方馬匹通過。

要涉過洶湧咆哮的河流,巍峨的雪峰。長途運輸,風雨侵襲,騾馬馱牛,以草為飼,馱隊均需自備武裝自衛,攜帶幕帳隨行。

青藏高原,天寒地冷,空氣稀薄,氣候變化莫測,民諺說:

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臘,學狗爬。

這形象地描述了行路難的景況。

川茶就是在這艱苦的條件下運至藏區各地的,川藏茶道就是漢藏人民在這樣艱苦條件下開拓的。川藏茶道的開拓,也促進了川藏道沿線市鎮的興起。

大渡河畔被稱為西爐門戶的瀘定,明末清初不過是區區“西番村落”,為南路邊茶入打箭爐的重要關卡。

1706年,建鐵索橋。外地商人雲集瀘定經商。至1911年,設為縣治,後來發展到商賈30餘家,成為內地與康定貨物轉輸之地。

康定在元代時尚是一片荒涼原野,關外各地及西藏等處商人運土產至此交換茶葉布匹,隻得搭帳篷豎鍋樁,作為住宿之處,明代才形成一個村落。

隨著藏漢貿易南移,逐漸發展成為邊茶貿易中心。1729年,置打箭爐廳,設兵戍守其地,番漢鹹集,交相貿易,成為了鬧市。

從此“漢不入番,番不入漢”的壁壘打破,大批藏商越靜寧山進入康區,大批的陝商和川商湧入康區。內外漢蕃,都聚集在一起。

這個因茶葉集市而興起的城市,藏漢貿易通過“鍋莊”為媒介,雍正至乾隆時期,鍋莊由13家發展48家,商業相當繁榮,成為西陲一大都市。

此外還有裏塘、巴塘、道孚、爐霍、昌都、鬆潘等地都是在清代茶道興起而發展為商業城鎮的。

總之,川茶輸藏是促進川藏交通開拓和川藏高原市鎮興起的重要因素。

川藏線既是一條經濟線,也是一條政治線、國防線,它把我國內地同西藏地區更加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使近代的外國帝國主義勢力再也無力把西藏從我國分離出去。

清代,茶馬治邊政策有所鬆弛,私茶商人較多,在茶馬交易中則費茶多而獲馬少。1735年,官營茶馬交易製度終止。

鴉片戰爭以後,英帝國主義為了侵略西藏,就力圖使印茶取代川茶在西藏行銷。他們認為一旦印茶能取代川茶的地位,英國即可壟斷西藏之政治與經濟。

為此,英帝國主義甚至用武力入侵拉薩,強迫印茶輸藏。從此,反對印茶銷藏,保護川茶銷藏,成了我國漢、藏人民反對英國侵略西藏的重要內容。

當時西藏人民為了國家利益,寧願以高出印茶10來倍的價格購買川茶,而拒食印茶。西藏地方政府麵臨印茶銷藏帶來的政治經濟危機,更是竭力主張禁止印茶入藏。

十三世達賴喇嘛還親自出麵向清廷呼籲,要求清朝政府配合行動,製止印度茶銷藏。清朝四川總督劉秉璋更是主張力禁印茶進藏,免貽後患無窮。

清朝廷奉命與英國談判《藏印通商章程》的張蔭棠從漢藏經濟、政府收稅以及茶農茶商利益考慮,也力主反對英國在西藏傾銷印茶,保護川茶銷藏。

其後川督趙爾豐為了反對英帝侵略西藏,保衛邊疆,則在雅安設立邊茶公司,支持西藏人民抵製印茶。

邊茶公司改良茶種,整頓川茶,並在西藏設立分公司,打破了邊茶不出爐關的限製。並在裏塘、巴塘,昌都設立售茶分號,減少中間環節,迅速將川茶運往西藏。

從這個意義上說,在茶馬古道上,四川茶葉也成了漢藏民族共同反對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傾銷印茶的鬥爭武器。

[旁注]

打箭爐 即康定。相傳,三國時期蜀漢軍師諸葛亮率大軍南征孟獲途經雅安,曾遣一名叫郭達的將軍,到今天的康定城一帶為軍隊造箭,郭達將軍一人每天能造箭數千支,當地百姓感到驚奇,將其視為神靈供奉,並將郭達造箭之地叫做“打箭爐”。

鍋莊 又稱為果卓、歌莊、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藏族的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在節日或農閑時跳。鍋莊分為用於大型宗教祭祀活動的“大鍋莊”、用於民間傳統節日的“中鍋莊”和用於親朋聚會的“小鍋莊”等幾種,規模和功能各有不同。

湯顯祖 (1550年~1616年),我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在戲曲創作方麵,反對擬古和拘泥於格律。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在戲曲史上,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

喇嘛 藏語,意為和尚。本來並不是每個出家人都能稱為喇嘛的。正確的稱呼是: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稱沙彌,受具足戒的稱比丘;出家的女人受十戒的稱沙彌尼,受具足戒的稱比丘尼。在我國的內蒙古、青海、西藏等處,皆稱僧為喇嘛,意思是上師。

[閱讀鏈接]

20世紀初期,印茶乘機大量銷入藏區,西藏地方上層在英帝國主義的煽動下進攻川邊地區,四川與西藏發生軍事衝突。

雙方的親密聯係有所削弱,唯有川茶仍暢行於川藏之間。

在當時的特殊曆史條件下,川茶更成為一種“國防商品”,溝通內地與西藏的重要經濟聯係,並借此而增進了西藏地方政府與中央的政治關係和漢藏民族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