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藏通途——西部茶馬古道1(2 / 3)

隨著吐蕃王朝的瓦解,宋代藏族地區處於分襲狀態,青藏道已失去了原有的軍事要道和官道的作用。

但自唐代茶葉傳入藏區以後,茶葉所具有助消化、解油膩的特殊功能,使肉食乳飲的畜牧人民皆飲茶成風。西北各族紛紛在沿邊賣馬以購買茶葉,而宋朝為了獲得戰馬,便決定在西北開展茶馬貿易,出賣茶葉,購買戰馬。

北宋熙寧以後便在四川設置茶馬司,將四川年產1500萬千克茶葉的大部分運往甘肅、青海地區設置數以百計的賣茶場和數十個買馬場,並規定名山茶隻許每年買馬不得它用,每年買馬達15000匹以上。

這樣一來,從而使青藏道由唐代的軍事政治要道成為茶道。這隻是茶馬古道的主要幹線,也是長期以來人們對茶馬古道的一種約定成俗的理解與認識。

事實上,除以上主幹線外,茶馬古道還包括了若幹支線,如由雅安通向鬆潘乃至連通甘南的支線;由川藏道北部支線經原鄧柯縣,即四川德格縣境,通向青海玉樹、西寧乃至旁通洮州的支線;由昌都向北經類烏齊、丁青通往藏北地區的支線等。

曆史上的茶馬古道並不隻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青藏道或稱甘青道3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附線構成的道路係統。

茶馬古道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遠達歐洲。3條大道中,以川藏道開通最早,運輸量最大,曆史作用較大。

到達拉薩的茶葉,還經喜馬拉雅山口運往印度加爾各答,大量行銷歐亞,使得茶馬古道逐漸成為一條國際大通道。

北宋時代,茶馬交易主要在陝甘地區,易馬的茶葉就地取於川蜀,並在成都、秦州,即今甘肅省天水,各置榷茶和買馬司。

[旁注]

普洱 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的驛站。聞名中外的普洱茶,數百年來以“普洱”兩字出名。然而,“普洱”地方,在唐宋元明時期,名為“步日瞼”、“步日部”,到清代時才叫“普洱府”,而茶名卻在清代前已稱“普茶”。是因種茶民族“濮人”在其居住而得名。

回紇 即回鶻,其全盛時期為8世紀至9世紀,以外蒙古之鄂爾坤河畔為據點,而進入中亞。該族最初為鐵勒之一部,在突厥統治之下,至隋代時獨立,後隸屬於唐。和唐王朝保持著相當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往來,促進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都督 我國古代的軍事首長的官名。最初是作為監督軍隊之官, 後漢光武帝建武初年,因為征伐四方,乃於出征時暫時設置督軍禦史以監督諸軍,事成回師後則罷官。漢末三國時形成軍事職稱﹐在魏晉之後發展成為地方軍事長官,明以後成為中央軍事長官。

南詔 是我國唐朝時代西南部的奴隸製政權,國境包括今日雲南全境及貴州、四川、西藏、 越南、緬甸的部分土地。由蒙舍詔首領皮羅閣在738年建立,南詔在西南曆史上起著重要作用,它是西南地區第一個統一的王朝,也是西南曆史上最強大的王朝。

文成公主 (625年-680年),我國唐太宗時皇室遠枝,任城王李道宗之女。鬆讚幹布統一藏區,建立了吐蕃王朝。640年,他遣大相祿東讚至長安,獻金5000兩,珍玩數百,向唐朝請婚。太宗許嫁文成公主。在吐蕃被尊稱甲木薩漢公主,文成公主對吐蕃貢獻良多。

[閱讀鏈接]

文成公主乃唐朝以無名宗室之女和親,金城公主實為和親公主之真實宗室女身份,為雍王李守禮的女兒。

公主入藏,唐王朝明言,其為雍王李守禮之女。李守禮其父為章懷太子李賢,即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唐中宗與唐睿宗之兄。唐中宗親自送金城公主至始平縣,再以左衛大將軍楊矩持節送往吐蕃。

金城公主生王子墀鬆德讚後,引起沒有生育之大妃子納朗嫉恨,趁公主分娩時搶走嬰兒,對外宣稱孩子是她所生。曆時一年有餘,金城公主方與兒子團聚。

明清茶馬古道繼續發展

茶馬交易治邊製度從隋唐始,至清代止,曆經歲月滄桑近千年。在茶馬市場交易的漫長歲月裏,我國商人在西北、西南邊陲,用自己的雙腳,踏出了一條崎嶇綿延的茶馬古道。

唐宋時期,內地輸往藏區的茶葉主要是青藏道。但自宋朝以來,甘孜州就是從四川至康區、西藏的川藏茶馬古道的交通樞紐和要衝地帶。

宋元時期,官府就在黎雅、碉門等地與吐蕃等族開展茶馬貿易,但數量較少,所賣茶葉隻能供應當地少數民族食用。

元代時,官府廢止了宋代實行的茶馬治邊政策。

至明代,又恢複了茶馬政策,而且更加重視,把這項政策作為統治西北地區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

於是從明代開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川藏茶道的興起,促使川藏沿線商業城鎮的興起和西藏和內地的聯係加強。

明代初期,從川西到康藏的川康茶馬古道主要有兩條,一條從邛崍至名山、雅安、滎經、漢源、瀘定、康定,然後出關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渡金沙江進入西藏。

從邛崍至康定段俗稱“大路”,由此道進入康定的茶稱“大路茶”。明代時期,黎、雅、碉門成為川西茶馬互市的最大市場,史書中有對“秦巴之茶”的記載:

自碉門、黎、雅,抵朵甘、烏斯藏,五千餘裏皆用之。

明洪武年間,又開通了一條從碉門經瀘定嵐安、烹壩的茶馬貿易通道,於岩州設市,置岩州衛,保護市易。川西茶馬互市的市場從黎州西移至岩州,即瀘定縣嵐安鄉。該道在曆史上俗稱為“小路”,沿此道運往打箭爐的茶稱“小路茶”。打箭爐即康定。

由此,川藏道進入康定起,就分成南、北兩條支線:北線是從康定向北抵達昌都,再由昌都通往西藏地區;南線則是從康定向南,經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向西藏地區。

由於明朝運往西北輸入藏區的茶葉僅占全川產量的1/10,支付在甘青藏區“差發馬”所需茶葉,其餘大部川茶,則由黎雅輸入藏區。

而西藏等地藏區僧俗首領向明廷朝貢的主要目的又是獲取茶葉。因此,他們就紛紛從川藏道入貢。

1398年5月,在四川設茶倉四所,“命四川布政使移文天全六番招討司,將歲輸茶課乃輸碉門茶課司,餘就地悉送新倉收貯,聽商交易及與西蕃市馬。”

1458年,明朝規定今後烏思藏地方該賞食茶,於碉門茶馬司支給,促使烏思藏的貢使隻得由川藏道入貢,不再由青藏的洮州路入貢。

1470年,明廷更明確規定烏思藏讚善、闡教、闡化、輔教四王和附近烏思藏地方的藏區貢使均由四川路入貢。

同時,明朝在雅州、碉門設置茶馬司,每年數百萬千克茶葉輸往康區轉至烏思藏,從而使茶道從康區延伸至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