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橋梁——海上絲綢之路3(3 / 3)

隨著英國、法國、瑞典、丹麥、奧地利、西班牙、荷蘭等西方國家的商船先後進入廣州,而且就在廣州對外貿易不斷發展的同時,美國商船“中國皇後號”於1784年2月22日自紐約起航,載著40多噸的洋參,於8月28日到達廣州,標誌著美國直達廣州的航線的開通。

這艘360噸的船是一群紐約商人購置和裝備的,船長是約翰·格林。該船扺達廣州黃埔港時,受到廣州海關官員的歡迎。

船貨管理員山茂召說:“中國人很喜歡她(船)……稱我們為新民族。當我們用地圖示以我國的疆界及現在和日益增加的人口時,他們看到他們的物產將有這樣一個廣大市場,很為高興。”

“中國皇後號”返回美國時,帶回了瓷器、絲綢、織錦、茶葉、漆器、家具等多種品種的中國貨。

山茂召在1786年又一次駛往廣州。他在寫給他的弟兄的信中說:“我這次出行的條件,頗有大展宏圖的希望。”

“中國皇後號”的航行路線,是按照歐洲國家商船航行的傳統航線,即從紐約起航之後,向東航行,橫越大西洋,到達非洲大陸的最西點塞內加爾的佛得角。又橫渡印度洋,穿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和爪哇島之間的海峽,然後駛向我國的澳門。扺達澳門後,由我國引水員領入內河,扺達黃埔。

值得注意的是,稍後紐約的“白特塞號”的出航是繞道合恩角駛往南洋,再從那裏駛赴廣州,然後取道好望角折回紐約,全程共計23個月。

“中國皇後號”兩次勝利遠航廣州和運回名貴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物品的消息,很快便傳遍了美國波士頓、費城、塞勒姆、普魯維登斯、巴爾的摩等東部沿海城市。

於是,這些城市的富商們也紛紛派遣商船到廣州貿易。1786年,費城的“廣州號”商船和塞勒姆的“偉大的土耳其號”商船相繼駛往廣州。

繼1790年3月“馬薩諸塞號”從波士頓駛向廣州之後,接著又有“華盛頓夫人號”、“香客號”從波士頓駛入廣州。隨著中美貿易的不斷擴大,1805年有37艘美國船裝載價值近575萬美元的貨物至廣州進行貿易。

至18世紀末,美國的對華貿易僅次於英國而居第二位。

自從清政府下令開海貿易並設立粵海關等4所海關之後,又實行“以官製商,以商製夷”的管理海外貿易的製度,於1686年在廣州設立“十三行”經營對外貿易。

“十三行”也稱洋行、洋貨行、外洋行,“十三行”的名字源於明代。清初設立“十三行”並非固定13名行商,而是時多時少,數量一直在變化。

廣東海關設立的時候,由於外國商船扺港的並不多,當時的“十三行”隻有幾家行商,凡是從內地運來的茶、絲等貨物,都在這裏交易、過秤、打包,並加上標記。經與外商洽談訂貨之後,從這裏運往黃埔,十分便利。

當時的“十三行”是廣州官府特許經營海外貿易的唯一機構,它的職能包括如下幾個方麵:

第一、經營“外洋販來貨物及出海貿易貨物”,即獨攬廣州的對外貿易,代購代銷進出口貨物;第二,行商向粵海關代納所有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第三,按照官府的指令,轉達政府對外商的有關規定和與外商之間的各項交涉;第四,負責監督外商,為外商做擔保人。

上述4個方麵是互相關聯的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清政府設立海關和在廣州成立“十三”行作為專營對外貿易的機構,這些都是曆史的進步,但賦予民間商業機構的某些外交事務,則給行商造成了不應有的壓力和困難,甚至受到不應有的懲罰。這無疑是不合時宜的。

在對外貿易過程中,清政府為了嚴格控製外國商人特別是英國商人企圖“移市入浙”,打進中國絲茶產區和害怕“外夷桀驁”,無法駕馭,便於1757年封閉福建、浙江、江蘇三大海關,隻保留廣東海關一口對外通商,全國的進出口貿易統由廣州出入。

從這時開始至1842年的80多年間,“十三行”總攬全國的對外貿易,成為我國唯一的獨特的商貿團體。

後來,“十三行”行商組建公行團體,這在當時曆史條件下不僅是我國對外貿易方麵的一個創舉,而且很有必要。它可以使廣州的對外貿易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糾紛和業務上的損失,可以促進行商之間的互濟,可以加強與外商的溝通。

事實上,外商對公行這一團體機構也很滿意。

伴隨著廣州與西方各國的貿易往來,西方的藝術家、科學家、學者、旅行家、傳教士、醫生也接踵而來。這些人或者出於商業的需要,或者慕名前來學習我國的文化藝術和了解人情風俗,或者出於傳教,或者披著宗教的外衣,搜集情報。

那些到過我國的西方人,推動著更多的西方國家的人士學習我國的語言文字和生活習俗,收集我國國畫、文學作品以及我國重要產品的製造技術和方法,並在一些西方國家掀起學習、仿製中國瓷器、紡織品和精湛工藝品的浪潮,出現了一股“中國熱”。

意大利、荷蘭、法國、德國、英國等西方國家都先後仿製中國瓷,英國於18世紀60年代在弓城設立的新廣州瓷廠,設備和圖式都來自廣州。

盡管如此,清朝的海上絲綢之路並沒有取得很大效益,由於清政府看不清當時形勢,所做的貿易都是虧本生意。

清廷的閉關鎖國政策,完全阻礙了清朝與西方世界的接觸,使清朝喪失了與世界同步發展的最佳時期,為後來清朝百年積弱落後埋下伏筆,而清朝朝廷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時西洋的科技發展蓬勃,漸漸地超越了以土耳其為首的伊斯蘭世界和以清朝為首的東方世界。

[旁注]

洋參 是人參的一種,又稱廣東人參、花旗參,由於美國舊稱為花旗國而得名,原產於美國北部到加拿大南部一帶,以威斯康星州為主。

康熙 (1654年~1722年),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他8周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麵。

國畫 我國古代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漢族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

[閱讀鏈接]

十三行是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產物,而海上絲綢之路自由貿易則是十三行成就的關鍵。

十三行是一個全國性的外貿壟斷組織,是一個機構,也是一種製度。這種被學者們稱為“廣州製度”的十三行和製度是先進還是落後,是成功還是失敗,學術上尚有爭論。

十三行的曆史經驗告訴我們,中國需要開放,更多地開放,更主動地開放。十三行給我們留下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這是寶貴的無形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