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橋梁——海上絲綢之路2(3 / 3)

元朝外貿實行的是“官船貿易”方式,與一些國家簽訂有商約,當時我國的海船已極牢固和龐大,並且設施較為齊全,大批士兵隨船往返,可防止海盜的襲擊。

我國商船按期將生絲、花綢、緞、絹、金錦等運到各國,東起菲律賓及印尼各島,西至印度的科澤科特、伊朗的霍爾木茲、伊拉克的巴士拉、也門的亞丁、沙特阿伯的麥加、埃及的杜米亞特,直至大西洋濱摩洛哥的丹吉爾,南麵可遠銷至馬裏的摩加迪沙、坦桑尼亞的基爾瓦等地。

元朝政府與高麗、安南等國也有官方往來,多以絲綢作為國禮相贈。

除了由國家控製絲綢出口外,元朝規定不許私販,但仍有一些海外商人私下闖入產區收購,如元朝常有人從錢塘江逆流而上,到建德去求購生絲。

1258年,曾為“海上絲綢之路”勁旅的西亞阿拔斯王朝,被旭烈兀率領的元朝西征軍推翻,強大的阿拉伯帝國的帆船隊宣告衰敗,元朝商船隊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獲得空前機遇,元代海外活動的範圍也遠遠超過了前代。

據《元史》記載,亦黑迷失是元朝傑出的遠洋航海家、外交家兼水軍將領,除率水師攻打過爪哇國、今蘇門答臘島中部的南巫裏、蘇木都剌、不魯不都、八剌等島國外,還率官方貿易船隊4次奉旨出航南亞。

繼亦黑迷失訪問印度半島的八羅孛國、馬八兒國和僧珈剌國後,這幾個國家紛紛“奉表稱藩”,但印度半島的一個重要國家俱蘭國未有回應,這使得忽必烈很不高興。

於是,1279年底,忽必烈派廣東招討使楊廷壁出使俱蘭國。1280年楊廷壁到達俱蘭,國王表示來年再遣使通交,楊廷壁帶著俱蘭國書回元。

1281年1月,楊廷壁與哈撒兒海牙再次奉命乘坐使船從泉州出發,去往俱蘭國。

1281年11月,忽必烈第三次派楊廷壁一人率使團攜國書遠洋前往俱蘭國。

1283年,楊廷壁率使團順利回國。

至1286年,在楊廷壁與亦黑迷失的多次遠洋出使影響下,南洋與東非的10個國家先後與元朝建立了外交關係。

元朝的海上絲綢之路上,浙江澉浦的楊氏家族在元朝赫赫有名。最初,楊發掌管元朝的慶元、上海、澉浦三處市舶司,後在家鄉修築船場造大船,並進行航海貿易,成為一代海商巨富。

《馬可·波羅遊記》記載浙江澉浦港 “有極良的港口,有很多很大的船,從印度及別的地方,裝載巨量的貴貨物來到這港……”

楊發去世後,其子楊梓繼承了父親的船隊,主要從事對日本和高麗等國的海上貿易。忽必烈雖然對日本兩次用兵,但從沒有禁止過與日本的民間貿易。

楊梓之子楊樞,字伯機。1301年,他承包了泉州致用院的官本船,出海經商貿易。泉州致用院是元代中期的另一著名航海家沙不丁主持的“規運”官錢出海貿易的機構。負責泉府司和市舶司的沙不丁,先後管理海外貿易二三十年,擁有可與澉浦楊氏相比的龐大私家船隊。

楊樞率遠洋船行至西洋,適遇波斯王派遣使臣那懷數人欲去元國“來貢珍物”,於是載著那懷等一同回國來朝。1303年,楊樞與那懷平安到達中國,那懷等人去京城覲見了天子。

1304年,那懷因為念及楊樞海船之穩定與遠洋途中高超的駕駛技術,請求元朝廷還由楊樞率船隊護送他們一行回國。元文宗圖帖睦爾早知楊樞精於船事,因此當即同意,並加封楊樞為忠顯校尉海運副千戶。

泉州在元朝長期保持我國和世界第一大商港的地位,與忽必烈在滅宋前後積極招降、重用阿拉伯商人後裔蒲壽庚有很大的關係。元朝廷當時授蒲壽庚為昭勇大將軍、閩廣都督兵馬招討使兼提舉福建廣東市舶,一時蒲壽庚在南海諸國聲名大震。

至1278年8月,元世祖任命唆都、蒲壽庚為福建行省中書左丞,“鎮撫瀕海諸郡”。

後來蒲壽庚族人蒲師文等人出使南海,也借助了蒲壽庚“南海蠻夷諸國莫不畏服”的影響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打開了我國與南海諸國關係的新局麵。

1279年6月,政府又派蒲壽庚部下尤永賢招諭南毗國,“占城、馬八兒諸國遣使”來華,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使者和商人也相繼而至。

通過招諭活動,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貿易蒸蒸日上,在元代出現了鼎盛的局麵,躍居為世界大港,以“刺桐港”之稱名揚四海。

蒲壽庚同時代人莊彌邵在《泉州府誌》這樣描述泉州港的盛況:

泉本海隅偏藩,世祖皇帝混一區宇,所以重其鎮也。一城要地,莫盛於南關,四海舶商,諸番琛貢,皆於是乎集。

72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泉州,他在《馬可·波羅遊記》中說:“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胡椒進口量乃百倍於亞曆山大港。”

蒲壽庚的另一貢獻是促成元世祖忽必烈對媽祖的加封。1278年8月,元世祖“製封泉州神女號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這與元朝急於恢複海外貿易和擊滅南宋殘部有關,這是應蒲壽庚奏封而決定的。

以後元世祖於1281年再次冊封媽祖為“天妃”,提高神格,賜金修廟。

元代與我國交往的海外國家和地區,見於文獻的就有220個左右。元人還對我國以南海域做了“西洋”和“東洋”的劃分。這是海外地理知識的進步。

元朝還在宋的市帕司製度上製訂了“元豐市帕條”,加強了朝廷對外貿的科學管理,對以後影響很大。

元朝廷還製訂了《至元法則》和《延佑法則》,相對於“元豐市舶條”來說,前者是全國一律的係統規定,側重於商船管理、商品管理和征稅、中外商人使者管理與限製等方方麵麵,堪稱我國曆史上第一部係統性較強的外貿管理法則。

《大德南海誌》記載元代主要進口商品是:包括象牙、犀角等在內的寶物、各種布匹、沉香、檀香等香貨,不同種類的珍貴藥材、木材、皮貨、牛蹄角、雜物,近十大類。

[旁注]

獨尊儒術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的。該思想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思想。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因而受到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成為2000多年來我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

旭烈兀 成吉思汗之孫、拖雷之子、忽必烈、蒙哥和阿裏不哥的兄弟,是伊利汗國的建立者,西南亞的征服者。作為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的一次次的輝煌戰績也證明了他無愧於傑出軍事統帥的稱號,他將“上帝之鞭”伸向了西亞,在真主的土地上建立了蒙古人的國家。

招討使 我國古代官名。置於唐貞元年間,後遇戰時臨時設置,常以大臣、將帥或節度使等地方軍政長官兼任,掌鎮壓人民起義及招降討叛,軍中急事不及奏報,可便宜行事。元代常於邊陲地區置招討司,長官為招討使。

千戶 官名,金朝始置,為世襲軍職。成吉思汗建國後封功臣,也用此名,又稱千夫長。元朝於各路設千戶所,置千戶為長官,隸屬於萬戶,下領百戶。以統兵數量分為上、中、下三等。700人以上為上千戶所,500人以上為中千戶所,300人以上為下千戶所。

忽必烈 (1215年~1294年),元世祖孛兒隻斤·忽必烈,他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元朝。他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複和發展。他是蒙古民族光輝曆史的締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

媽祖 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是曆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在古代海上航行船員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托於神靈的保佑。在船舶起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

[閱讀鏈接]

在13世紀時期,元朝不僅是陸地的亞洲第一強國,而且是海上亞非第一強國。

雖然元朝對日和爪哇海戰慘敗,但海航和海上貿易以及海道運糧都很成功,雖也曾搞過海禁,但並不多,可與明朝並稱海上絲綢之路的最光輝鼎盛時期。

這一切與忽必烈作為雄才大略的元世祖重視國家海域治理和海外貿易,重用蒲壽庚,亦黑迷失那樣熟悉海外交通、國情和貿易的人才,采取積極鼓勵對外開放,進行海上貿易和外交的國策,有非常重要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