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橋梁——海上絲綢之路1(3 / 3)

一是季風,古稱“信風”,與海流為先民們的出海遠航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條件。

二是衝淡水性質的沿岸流,造成先民們出海的好時機。

三是天文航海術與地文航海術,成為先民們遠航時判別時間與方向的依憑。

四是船舶操縱技術,提供了比前更為可靠的技術保證。

由於航海術的提高,三國孫吳多次派使者出海遠航,成為開拓性的壯舉。

隻有大船而無駕馭大船的水手和船員,也無法出海遠航。這一點,孫權及其東吳以“水軍立國”的戰略思想,培養與造就了一大批善於水上作業的精兵強將。

這在漢代尚不具備這種條件,而且經過此後許多年的傳承與發展,對後世也確有肇始與開啟之功。

孫權水軍士卒訓練有素,良將雲集,紀律嚴明,因而戰鬥力很強,就連大政治家、大軍事家曹操也十分欽佩。

公元213年,曹操與孫權在濡須的一場水戰中吃了敗仗,被殲3000人,自溺數千人。

而望孫權,則儀表堂堂,沉著指揮,戰船高大,器械精良,軍伍整肅,作戰勇敢,曹操既驚奇又敬佩地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這是作戰對方對孫權水軍的稱讚。

孫權水軍的精良,在客觀上是因為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其一,有一條從黃海到南海漫長的海岸線;其二,有長江、錢塘江、贛江、閩江、湘江、東江、北江、西江以及太湖、洞庭湖、鄱陽湖等大江大湖,而且江湖連接成網;其三,國內有較發達的煉銅、煉鐵、造船、紡織等工業,為發展水軍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足夠的技術力量。其四,吳與魏、蜀基本上以長江、湘江為界,爭奪要地,戰爭的特點是水戰,這就決定了發展水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孫吳的“地利”條件之長,正是蜀魏“地利”條件之短,孫吳發展水軍是完會符合客觀實際的。

更重要的是,孫權及其東吳擁有出海的大船與技術,擁有人才與水兵不說,如果缺乏從事海外貿易的物資,這條海上絲綢之路也就不可能形成。

三國時期,作為海上貿易之“大宗”者,當首推絲綢。孫吳的絲織業已遠超兩漢的水平與規模,而有自己獨特的創新與發展。

孫吳時期,統治者重視農桑,致力墾荒,許多大臣都提出了這類建議。

259年,景帝孫休下詔:“今欲偃武修文,以崇大化,推此之道,當由於士民之贍,必須農桑,田桑已至,不可後時。”說明孫吳政權對絲綢生產的重視。

非但如此,陸遜還在海昌屯田時,“督勸農桑”;諸暨、永安等地也生產禦絲;永嘉還貢八蠶之綿。可見絲綢生產區域得至擴大。

後來在安徽南陵縣麻橋鄉發現東吳墓葬,隨葬有梭子、紡錠等紡織工具和記有練、絹、鏽、錦、繒、紵、布的遣冊,極有可能就是一位絲綢生產者的墓葬,這為東吳絲綢生產提供了實物證據。

三國時吳國還設有官營絲綢生產機構。史載孫權夫人潘氏,“父為吏,坐法死,夫人與姊具輸織室。權見而異之,召充後宮。”

同時,孫權又曾“敕禦府為母做錦被,改易帷帳,妻妾衣服悉皆錦繡。”由此看來,禦府中也生產錦繡等絲綢產品,具體生產作坊就是禦府下屬的織室。

這官營絲織自三國孫吳始創以來,便代代相傳,極大地促進與推動了我國古代絲綢業的發展。

例如兩晉時期,據《鄴中記》記載:

石虎中、尚方禦府中巧工作,綿織成署皆數人。

石虎即趙石虎的官營絲織作坊,在當時規模最大,尚方禦府,即後趙主管這類作坊的組織,其下又有織錦署、織成署等。

南北朝時期,這類作坊還按軍事係統編製,可見其織戶工匠之多、管理之嚴。

三國孫吳在上述諸方麵都在漢代有較大進步,具有出海遠航的主客觀條件,因而形成東海絲綢之路。

他根據季風的變化規律和海流的方向,在夏季的6月至8月,從江浙沿海出發,借助風帆和海流移動的力量,以及天文、地文導航,在順風順水相送下,航渡出海近則台灣,遠則日本等地。

這條航線的有無,已被後世的航行所證實。古代日本與中國南朝的交通,唐及唐以後遣唐使以及貿易商船的往來,大多采用這條路線,自然與利用海流、天文和地文導航有關。

不過這條航線事先是不一定了解的,更不會知道所到之處是什麼地方,遠航的結果,往往後來才知道。

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許多方麵的事實都說明雄踞江東的三國孫吳很有作為、很有建樹並卓有成效。

[旁注]

曹操 字孟德,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一生以漢朝大將軍、丞相的名義征討四方割據政權,為統一中國北方作出重大貢獻。

劉表 字景升,東漢末年名士,漢室宗親,荊州牧,漢末群雄之一。姿貌溫偉,少時知名於世,與7位賢士同號為“八俊”。他屬於漢家皇室一族。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劉表是正宗的皇親。

陸遜 三國時期東吳名將,曆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東吳大帝孫權兄長沙桓王孫策之婿,世代為江東大族。222年,陸遜在夷陵擊敗劉備所率蜀漢軍,一戰成名。

大禹 姒姓夏後氏,名文命,字高密,號禹,後世尊稱大禹,夏後氏首領,傳說為黃帝軒轅氏第六代玄孫,因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

孫權 (182年~252年),字仲謀,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229年~252年在位。208年,孫權與劉備聯盟,大敗曹操於赤壁,天下三分局麵初步形成。219年孫權偷襲劉備的荊州成功,使吳國的領土麵積大大增加。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建立吳國。

[閱讀鏈接]

據考證,三國當時孫吳造船業已經達至國際領先的水準。

1955年在廣州出土了東吳的陶製船模,船模從船首至船尾有8八根橫梁,8根橫梁說明有8副艙板,它們把船體分成9個嚴密的船艙。

這就是用橫梁和隔艙形成的分隔艙結構造船技術。船要航行時,即使有一兩個船艙受到破壞進水了,水也不會流入其他船艙中,船也不會馬上沉沒。進水的船艙可以抓緊時間抽水、堵塞漏洞和進行其他修理,並不影響船的繼續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