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橋梁——海上絲綢之路1(2 / 3)

嶺南與內地的水路和陸路交通,也由此顯得重要而得到修治。

我國自古以絲綢聞名於世,古希臘人把絲叫做ser,就是從“絲”字讀音而來的,Seres就是製絲的人,以後被引申為產絲的地方:中國,因此古希臘人曾把中國稱為賽裏斯。

絲綢之路開辟後,我國絲綢遠銷至羅馬帝國,但要經過亞洲西部古國安息商人轉銷。羅馬人希望能找到海上通道到中國。漢武帝時,羅馬帝國曾到漢朝入貢。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海船經南海,通過馬六甲海峽在印度洋航行的真實寫照,這條海路自廣東徐聞、廣西合浦往南海通向印度和斯裏蘭卡,以斯裏蘭卡為中轉點。

這樣,我國從斯裏蘭卡可以購得珍珠、璧琉璃、奇石異物等;而我國的絲綢等由斯裏蘭卡可轉運到羅馬,從而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古羅馬學識淵博的科學家普林尼所著的《自然史》說,在羅馬愷撒時代,拉切斯等4人從今斯裏蘭卡島的海道出使羅馬,據拉切斯對羅馬人說,他父親曾親自到過中國,還說中國和羅馬都與斯裏蘭卡有直接往來。

普林尼還介紹說,羅馬貴族“投江海不測之深,以撈珍珠”。羅馬貴族把珠寶除留給自己享用外,還以它們“遠赴賽裏斯以換取衣料”。賽裏斯就是指中國,衣料就是絲綢。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至166年,“大秦王丹敦遣使自日南徽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這是我國同歐洲國家直接友好往來的最早記錄。

這種友好往來,突破了斯裏蘭卡的中轉,是接通了海上遠洋東西航線直接進行的。這樣,我國便可以與歐洲國家直接進行貿易。

[旁注]

先秦時期 指我國古代秦朝以前的曆史時代,起自遠古人類產生時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為止。經曆了三皇五帝、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曆史階段。

南越國 是秦朝將滅亡時,由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後於約前204年建立,國都位於番禺,疆域包括今天我國的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部分地區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國又稱為南越或南粵,在越南又稱為趙朝或前趙朝。

高句麗 西漢至隋唐時期東北地區出現的一個邊疆民族。公元前37年,夫餘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轄區內建立政權。668年,高句麗被唐王朝聯合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新羅所滅,在曆史上持續了705年之久,具有悠久的曆史。

《淮南子》 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我國西漢時期創作的一部論文集,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故而得名。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至不可替代的作用。

《漢書》 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曆史學家班固編撰,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

《後漢書》 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曆史學家範曄編撰,是一部記載東漢曆史的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後漢書》是繼《史記》、《漢書》之後又一部私人撰寫的重要史籍。與《史記》、《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

周武王 (約公元前1087年~公元前1043年),姬發,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紂王所殺,故得以繼位。他繼承父親遺誌,於西元前11世紀消滅商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的一代明君。

[閱讀鏈接]

有史料記載,在東晉時期,廣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當時,中國的對外貿易涉及達15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包括東南亞諸國,而且西到印度和歐洲的大秦。

經營方式一是我國政府派使團出訪,一是外國政府遣使來中國朝貢。

絲綢是主要的輸出品。輸入品有珍珠、香藥、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翡翠、孔雀、金銀寶器、犀象、棉布、斑布、金剛石、琉璃、珠璣、檳榔、兜鑾等。

廣州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發展,致使對外貿易收入成為南朝各政權的財政依賴。

三國孫權拓展海上絲路

我國漢末三國時期,正處在海上絲綢之路從陸地轉向海洋的承前啟後與最終形成的關鍵時期。

這一時期,孫權雄踞江東,以古之大禹為榜樣,主張“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不更通伐,妨損農桑”而竭力發展經濟,開創造船業,訓練水師,以水軍立國,並派遣航海使者開發疆土,與外通好,作出了重大貢獻。

航船和航艦是航海的必備條件與主要工具。在三國之前,一般都是靠帆船與信風,在海上漂泊無定,幾近冒險,為此而喪生者,不計其數。

至三國時期,由於孫吳同曹魏、劉蜀在長江上作戰與海上交通的需要,積極發展水軍,船艦的設計與製造有了很大的進步,技術先進,規模也很大。

據張大可著《三國史》,孫吳造船業尤為發達。漢代主要造船地區在長江下遊蘇州、無錫、安慶等地,多是平底內河船。孫吳造船中心,移往建安郡侯官、臨海郡永寧縣、橫藇船屯、南海郡番禺縣等港口。孫權設置典船都尉,專門管理造船工場。

孫吳所造的船,除了軍艦之外,其次為商船,數量多,船體大,龍骨結構質量高。最大艦可載3000士兵,有上下5層,雕鏤彩畫,非常壯麗,續航能力強。

載馬80匹的海船稱小船,航行在南海上的商船,“大者長20餘丈,高出水兩三丈,望之如閣樓,載六七百人,物出萬斛”。

孫吳武裝船隊出海百餘艘,隨行將士萬餘人,北上遼東、高句麗,南下夷州,即今台灣,和東南亞今越南、柬埔寨等國,吳國滅亡時,有戰船、商船等5000多艘。

孫吳發達的造船業對後世出海遠航造成了更為有利便捷的條件,對於貿易與交通的發展、海上絲路的進一步形成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國時期,隨著造船業的崛起與發展,人們很自然把目光從內河而投向海外。江東地區的先民早就積累了相當的航海知識與技術,這可以從先民們的探索曆史中得到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