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橋梁——海上絲綢之路1(1 / 3)

文明橋梁——海上絲綢之路1

與陸上絲綢之路一樣,海上絲綢之路也是中、外貿易通道。在這2000多年的中外貿易曆史中,我國的主要輸出品有時是絲綢,有時是瓷器或其他;而外國的貿易商品更是五花八門,因此有的學者也稱之為瓷器之路,或皮貨之路,或絲香之路等。既然絲綢之路已約定俗成,也就稱海上絲綢之路,簡稱海上絲路。

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這樣幾個曆史階段。一是從周秦至唐代以前為形成時期;二是唐宋為發展時期;三是元、明兩代為極盛時期。

商代箕子開辟海上絲路

通過對遠古時期的海船和陶器的發現,以及石器、銅鼓和銅鉞的分布區域的研究得知,早在先秦時期,我國的嶺南先民已經穿梭於南中國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其文化間接影響到印度洋沿岸及其島嶼。

這說明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我國的嶺南先民已經利用獨木舟在近海活動。

距今3000年至50000年期間,東江北岸近百千米的惠陽平原,已經形成以陶瓷為紐帶的貿易交往圈,並通過水路將其影響擴大到沿海和海外島嶼。

根據當地發現的遺物以及結合古文獻的研究表明,南越國已能製造二三十噸的木樓船,並與海外有了相當多的交往。

南越國的輸出品主要是漆器、絲織品、陶器和青銅器;輸入品正如古文獻所列舉的“珠璣、犀、玳瑁、果、布之湊”。當時的主要的貿易港口有番禺和徐聞,番禺是廣州的古稱。

約公元前11世紀前後,商周交替之時商的重臣箕子被周武王封於朝鮮。這在《史記·宋微子世家》、《尚書大傳·洪範》中都有記載。

當時,箕子從山東半島的渤海灣海港出發到達朝鮮,教朝鮮人民田蠶織作。我國的養蠶、繅絲、織綢技術也因此通過黃海最早傳至朝鮮。

大量我國古代典籍和朝鮮史書的記載,在朝鮮出土的青銅器、陶器以及朝鮮的地麵古跡,從三個方麵相互印證,箕子受封的地方即後來的平壤。箕子朝鮮的曆史延續了1000多年,直至西漢被燕國人衛滿所滅,建立了衛滿朝鮮。

箕子朝鮮可以說是朝鮮半島文明開化之始,據說後世朝鮮人喜愛白色的民俗就是商代的遺風。

箕子到朝鮮半島不僅傳去了先進的文化,先進的農耕、養蠶、織作技術,還帶入了大量青銅器,另外還製訂了“犯禁八條”這樣的法律條文,以至於箕子朝鮮被中原譽為“君子之國”。

公元前3世紀末,第一次有了關於朝鮮的文字記載。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製度至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裏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

自古以來,中朝兩國人民都珍視這一有據可查的史實。在朝鮮有自己的曆史記載以來,朝鮮、韓國的史書和教科書都沿襲了這一曆史學說。

箕子朝鮮乃殷商遺裔在朝鮮半島上所建地方政權,臣於周,後又臣於秦,為周秦海外之屬國。箕子朝鮮為衛氏朝鮮所取代,衛氏朝鮮為漢之“外臣”、屬國。

箕子與箕子朝鮮在我國商周古史、我國東北史上占據重要位置。箕子以一個哲學家、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我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代表出現在中國曆史、中國思想文化史上。

箕子作為一個哲人,在商周政權交替與曆史大動蕩的時代中,懷才不遇,“違衰殷之運,走之朝鮮”,他在那裏建立東方君子國,其流風遺韻,千年猶存。

後來朝鮮裂其地為四郡,為漢的邊疆轄區。有了箕子朝鮮,方有衛氏朝鮮,方有漢之四郡,方有高句麗史、渤海史,從而構成了東北古史、東北民族與疆域史的基本係列,而箕子朝鮮也成為我國東北史之開端。

根據韓國人的曆史書《三國遺事》記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衝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韓國的始祖。

同時,箕子在客觀上開辟了我國東海的絲綢之路,把我國的先進文化帶至那些未開化的地方,推動了東亞國家與我國的交流。

我國和日本一衣帶水,日本自古以來就有關於蠶業的傳說: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丹,曾派徐福率領童男、童女、船員、百工共數千人東渡日本,傳播養蠶技術,日本人民後來尊祀徐福為“蠶神”。

也有記載說,公元前3世紀,江浙一帶的吳地有兄弟兩人,東渡黃海至日本,傳授蠶織和縫製吳服的技藝。其後,內地人士或經由朝鮮,或從山東出發,三三兩兩地到日本定居,交往十分密切,並促進了日本蠶業的發展。

秦漢時期,是開發海上絲綢之路並將航向遠洋發展的時代。

《淮南子》記載,秦始皇進軍嶺南時,“一軍處番禺之都”。

《史記》把廣州列為漢初全國九大都會之一,《漢書》說:“番禺其一都會也”,說明在秦漢時期番禺就是諸侯王的都城了。當時廣州已是海外貿易的中心和“犀角、象牙、翡翠、珠璣”及“果布”等舶來品的集散地。馬來語稱龍腦香為“果布婆律”。

在漢武帝時派出屬黃門的譯長率團帶著絲綢、黃金出使印度、黃支國和斯裏蘭卡,開展貿易活動。之後印尼、天竺和撣國即緬國都遣使來我國開展貿易。

226年,三國吳國官員朱應、康泰出使扶南,即柬埔寨等國,曆時10餘年。至南北朝時,廣州已是“舟舶繼路,商使交屬”的繁華港口了。

自漢朝開始,絲綢業發達之後,我國與馬來半島就已有接觸,尤其是唐代之後來往更加密切。作為往來的途徑,最方便的當然是航海,而中西貿易也利用此航道做交易之道,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西漢朝廷派出繹使率領的船隊,沿著民間貿易開發的海上航線,到達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印度東南海岸和斯裏蘭卡等地。

公元前1世紀,我國絲綢已成為地中海世界最珍貴的衣料,其中部分衣料是從海上絲綢之路到達地中海東岸的。同時,外國的香料、金銀器、寶石、琉璃器等貨物也從海路到運到我國來。

特別是東漢後期,航船已使用風帆,羅馬帝國已第一次由海路到達廣州進行貿易。同時,我國帶有官方性質的商人也到達了羅馬,這標誌著橫貫亞非歐三大洲的、真正意義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

隨著漢代種桑養蠶和紡織業的發展,絲織品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輸出品;而乳香和家內奴仆是以往輸入品中所未見的。

由於兩漢版圖擴張到東南亞的部分地區,政府加強了海上絲綢之路沿海港市的管理,例如在徐聞,“置左右侯官,在縣南七裏,積貨物於此,備其所求,與交易”。也出現了一些比較重要的商業城市,例如番禺、徐聞、合浦、河內、梧州、貴港和桂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