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紐帶——陸上絲綢之路6(3 / 3)

元代時期絲路貿易恢複了宋朝以來基本中斷的東西方國際陸路貿易,也恢複了東西方通過陸路進行的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中西陸路通商再度舉起,並且儼然一派興旺景象。

可見元代時期絲路貿易完全繼承了漢唐以來東西方經濟交流的曆史傳統,延續了這一在人類文明史上影響十分深遠重大的經濟活動。

同時,元代絲路貿易又為明代前期中西陸路通商奠定了基礎。

據明代有關史料記載,歐洲、西亞的商隊仍沿著元代絲路故道來華交易一些傳統的商品。如波斯商人咍智摩哈美德就率商隊來到河西走廊購買《馬可·波羅遊記》中所記載的肅州大黃,他們“運大黃甚多,來威尼斯市出售”。

此外,原四大汗國的後裔帖木兒帝國等中、西亞王朝,也仍繼承原蒙古諸汗國的傳統,在較長時期保持著與明王朝的朝貢貿易關係;而當上述王朝受外族入侵瓦解後,這種朝貢關係則不複存在了。

這些事例充分顯示了元代絲路貿易對明代的深遠影響。

因此,元代絲路貿易在我國絲綢之路貿易史上占有重要的承上啟下的地位:上承唐代絲路貿易高度繁榮後的下降及暫時中斷,下啟古代東西方陸路國際貿易的尾聲明代前期中西陸路通商。

雖然蒙古帝國的統治者們並沒有建立嚴格的、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權體係,各地並沒有統一的行政體係。不過沿著絲路前進的人們,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為使命的人們,而不再是以商人為主導的絲綢之路了。諸如馬可·波羅和長春真人的遊記就體現了這一點。這從側麵反映了西北絲路的衰落。

此外,包括我國在內亞歐大陸進入了逐漸寒冷的階段。當絲路的曆史步入14世紀,即被稱為“明清小冰期”的開端後,西域地區脊背上已不再適合當時的人類居住。西北絲綢之路的東端幾乎已經荒廢。而西域各古國大多已不複存在,逐漸成為流沙之中見證絲路輝煌的遺跡了。

[旁注]

璽 是我國印章最早的名稱。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自秦代以後專指帝王的印。皇帝印章獨稱“璽”,其材料用玉,臣民隻稱“印”,而且不能用玉。漢代基本沿襲秦製,但製度已略放寬,也有諸侯王、王太後稱為“璽”的。

色目 指色目人。是元朝時我國西部民族的統稱,也是元朝人民的4種位階之一,一切非蒙古、漢人、南人的都算是色目人。傳統的說法認為,在元代的社會階層之中,色目人的地位在蒙古人之下,漢人和南人之上。元朝重用色目人,入居中原的色目人,多高官厚祿,钜賈大賈。

回回 泛指回族,或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和國家,也指伊斯蘭教。在元朝,回回基本泛指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徒,其遵循的宗教教法律被稱為回回法。但是回回所指也包括其他西域人,有些甚至不是穆斯林

汗八裏 元代蒙古人稱北京為汗八裏,為元代都城大都的別稱,“八裏”是突厥語,可能要對君王避諱,所以“汗八裏”不稱“忽必烈八裏”,意為“大汗之居處”。也有一種說法,該詞源自突厥語中的“皇城”的音譯。

成吉思汗 (1162年~1227年),孛兒隻斤·鐵木真,蒙古帝國奠基者。最大功績就是統一蒙古草原,為蒙古民族的生存與進一步發展至出了卓越的貢獻。1206年春天建國稱帝,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元朝建立後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

馬可·波羅 13世紀來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他在我國遊曆了17年,後在獄中口述了大量有關我國的故事,其獄友魯斯蒂謙寫下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記述了他在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長春真人 即邱處機,原名丘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是道教的一支派全真道掌教人,丘處機掌教時間長達24年,期間他在政治和社會上積極發揮自己的影響,使全真道的發展進入興盛時期。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贈封他為“長春演道主教真人”。

[閱讀鏈接]

絲綢之路沿線的環境變遷和古文明消失,固然與降水量減少、冰川融水萎縮、河流斷流、氣候變幹、水係改道等自然因素的變化有關。

但土地的過度開墾、水資源和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天然植被的破壞,以及盛唐以後民族紛爭不斷、戰火摧殘農業、灌溉興廢不常等人為因素,是這裏古文明消失的主導原因。

絲綢之路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作用.。這條絲綢之路,一直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至今在我國的對外經濟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