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印度與北宋相隔萬裏,交通十分不便,因此宋人由印度回國時,常常被“借”充當印度使者。
982年,益州僧人光遠自印度歸宋,奉天竺國王沒徙曩的命令,將釋迦舍利獻給了宋太宗;清朝雍熙年間,衛州僧人辭浣經西域回國,與回鶻僧人密坦羅同奉北印度國王及金剛坐國王那爛陀書進獻。
另外,北宋時,還有兩名印度僧人被作為“禮品”進獻。
1072年,吐蕃首領木征進獻給宋神宗兩名天竺僧人。次年4月,宋神宗“詔以使臣引伴住五台山,從其請也”。看來宋廷對這種“禮品”還是比較珍重的。
10世紀中葉以後,宋王朝先後與北方的遼、西夏、金處於敵對的形勢中,影響了陸上絲綢之路的中西交往,受戰亂影響,陸上的絲綢之路幾度中斷。
金國於1127年滅北宋,宋高宗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位,後逃往臨安,長期偏安江南,建立了南宋。加之中國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相對來講,陸上絲綢之路要比從前有所衰落。
但絲路沒有因為政權的變更而斷絕,這時,海上絲路發揮了巨大作用。
[旁注]
樓蘭 樓蘭王國從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國,範圍東起古陽關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到哈密。至630年消亡,共有800多年的曆史。當時,我國內地的絲綢、茶葉,西域的馬、葡萄、珠寶,最早都是通過樓蘭進行交易的。
司馬光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司馬池之子。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編纂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曆來受人景仰。
汝窯 我國古代著名瓷窯,創燒於北宋晚期,以燒製青瓷聞名,汝窯的青瓷,釉中含有瑪瑙,色澤青翠華滋,釉汁肥潤瑩亮,被曆代稱頌,有“宋瓷之冠”美譽,又與同期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合稱“宋代五大名窯”。
西夏 我國曆史上由黨項人在我國西部建立的一個政權。881年,拓跋思恭占據夏州,封定難節度使、夏國公,世代割據相襲。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便以夏為國號,稱“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沙門 又稱娑門、桑門,意為勤息、息心、淨誌,原不論外道佛徒,總為出家者之名。沙門中最有影響的派別是佛教、生活派、順世派、不可知論派等。沙門分為4種:勝道沙門、示道沙門、命道沙門和汙道沙門。
《清明上河圖》 北宋風俗畫,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作品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記錄了當時城市生活的麵貌,這在我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指南針 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像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而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不但最早為我國發明,並隨後演變成羅盤並應用於航海事業上。
玄奘 (602年~664年),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我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玄奘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所撰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曆史地理之重要資料。
[閱讀鏈接]
絲綢之路興盛的原因包涵經濟、政治、文化、地理等方麵因素。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這些因素發生變化以後,絲綢之路走向衰落便成為必然。由於沿線荒漠不斷擴展,這裏的古文明相繼消失,因而絲路難以為繼。
新疆塔裏木盆地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南部,是我國曆史上記載的發達地區之一。這裏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灌溉農業,公元前2世紀,張騫出使西域時,看到不少沙漠之中的城郭和農田。
至唐代,農業更為發達。《大唐西域記》記載古樓蘭王國的興盛情況,這個國家以樓蘭綠洲為立國根本,繁盛情況持續了幾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