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紐帶——陸上絲綢之路5(2 / 3)

因為絲綢的西輸,有了一條絲綢之路;又因為瓷器的西輸,絲綢之路又被稱為陶瓷之路。絲綢的柔,瓷器的潤,成就了北宋時期的洛陽,讓它在隋唐之後,依然保持著強者的姿態。

因此,作為北宋的西京,洛陽仍是西方各國商人和使節東來的必經之地,是中西陸路交通線上非常重要的一站。

北宋時期的絲綢之路雖然受到西夏的侵擾,但仍不斷地將先進的科技文化成果傳播到世界各地,茶葉的交易在這一時期也尤為突出

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宋代開始廣泛應用。印刷術發明以前,書籍的流傳全靠手抄。北宋平民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後,通過絲綢之路傳至波斯和埃及,再傳入歐洲,將人們從繁重的抄寫中解脫出來。

我國最早發明了指南針,並將其應用於航海。宋時的朱彧在《萍洲可談》中記載,當時航海的人辨別方向就是用指南針。

當時,一些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經常搭乘宋人的漁船往來貿易,他們發現指南針十分神奇,便央求宋人教他們如何製作。慷慨的宋人不僅讓遠道而來的客人學會了製作指南針的方法,還把這一發明通過絲綢之路傳至歐洲。

茶葉在宋代廣泛種植,史籍中有“茶興於唐,盛於宋”的說法。南宋文學家吳曾在筆記《能改齋漫錄》中說“蜀茶總入諸蕃市,胡馬常從萬裏來”,就是描寫北宋設置蕃市、交易茶葉的狀況。

蕃市的設置,是宋代絲綢之路得以延續的重要依托。蕃市是宋人與西域人茶馬互市的場所。蕃市最初設置在絲綢之路東段關隴中道上的原渭、鎮戎、德順州境內。

由於當時西夏人頻頻侵擾,北宋不得已在絲綢之路沿線多處布點,方便宋人與西域人進行貿易。

黃沙古道上,西域人用馬匹與宋人交換茶葉、絲綢,除部分自用外,絕大部分轉運至中亞、西亞、歐洲等地銷售。這一時期,絲路之上商賈往來頻繁,貿易相當活躍。

通過絲綢之路,西夏、吐蕃、回鶻、於闐、龜茲、波斯、印度、東羅馬等國的使節以及毛皮、牲畜、玉石、香料等不斷地由洛陽和開封進入北宋腹地,北宋的絲綢、茶葉、金銀器皿、書籍等也源源不斷地流向西方。

宋室南遷後,與西方的陸上交通被阻斷,茶馬貿易才逐漸減少。

絲綢之路更深層的意義在於文化的交流,行走在絲路上的僧侶,默默地扛起了文化交流的重擔。

宋太祖趙匡胤扭轉了長期以來我國社會形成的重武輕文之風,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榮,通過絲綢之路進行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

966年,趙匡胤醞釀已久,要效仿唐太宗派玄奘到西方取經,命行勤、繼業兩位高僧組織一個由157人組成的龐大巡遊使團,前往天竺求法取經。

這個巡遊使團是宋朝建立後第一個官方派遣的佛教使團,也是古代中原地區見諸經傳的前往天竺取經的最後一個佛教使團,同時也是有文字可考的規模最大的赴天竺求法取經的使團。

他們這一去,就是12年。在這12個年頭裏,他們一直與絲路相伴,與飛揚的黃塵為伍。和唐玄奘當年的形單影隻相比,他們的寂寞可能算不了什麼。而同是到西天取經,吳承恩卻以唐玄奘為主角,創作了流芳百世的《西遊記》,從這一點來說,北宋時的行勤、繼業等是寂寞的。

我們可以想象,一群表情嚴肅的僧侶伴著單調的駝鈴聲,在路上默默地走著,像一團灰色的雲終年漂泊在絲路上,給浪漫的絲路平添了幾絲落寞。

這支西行取經的隊伍最終不辱使命,除了巡視佛祖聖地、拜訪名僧、求法取經之外,他們還有更為重要的政治使命,即與所經過的各國建立友好關係。

他們一直向西,最後渡過恒河到達印度。每到一地,當地首領不僅熱情地接待他們,還派人隨行前往引導,與所經國家或地區進行友好往來。

971年,巡遊使團成員沙門建盛準備先行回國,中天竺王子曼殊對北宋充滿向往,也隨之同往中原朝宋。此後,天竺僧人持梵夾來獻者,不絕於旅。

行勤和繼業等回國時,捎回了天竺國王沒徙曩給宋朝皇帝的信。兩人分別著有《西天路競》、《繼業行程》,特別是《繼業行程》被譽為“一部寫在佛經角上的西域紀程”,詳盡地記錄了宋代蔥嶺以東絲綢之路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