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紐帶——陸上絲綢之路5(1 / 3)

商貿紐帶——陸上絲綢之路5

宋代絲綢之路繼續拓展

絲綢之路在唐宋時期,已經成為比較固定的商貿和交通路線。

大體來說,絲綢之路是從長安經河西走廊至新疆境內,然後通往中亞的安息即古波斯,再到西亞,最後到了歐洲的大秦即古羅馬。一般可分為3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3條線路。

東段是指從洛陽、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中段是指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西段是指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至歐洲。

東段3線均從長安出發,到武威、張掖彙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在3線中都居中。

10世紀,北宋王朝為繞開西夏的領土去西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3條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640年在中途設立的安西四鎮附近,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經鄯善即若羌、於闐即和田、莎車等至蔥嶺。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緣,經樓蘭、吐魯番、焉耆、龜茲、姑墨、疏勒至費爾幹納盆地的大宛。

北道起自安西,經哈密、庭州、伊犁直至碎葉。

西段指自蔥嶺以西直至歐洲,它的北中南線分別與中段的3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伊斯坦布爾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的。

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等地到伊斯坦布爾。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幹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與南線彙合。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但是,隋唐的耀眼繁華過後,大宋王朝一路蹣跚著走來。隋唐時期商隊絡繹的絲綢之路沉寂了許多,好似一首高亢的軍歌降低了調門,在宋代變成低吟淺唱,繼續著它黃沙漫漫、步履匆匆的行程。

比起盛唐,北宋的疆域很小,國力很弱。北宋舍棄洛陽和西安,將開封作為都城,絲綢之路便好似斷了線的風箏,飛離了人們的視線。

其實不然,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有市井繁華,有手工業發達的明證,畫中的絲綢店分明在提醒我們,北宋王朝沒有割斷絲路,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延續了絲路,讓絲路上的花雨依然飛舞,頑強地擠進人們的記憶。

雖然不再是國都,但洛陽仍是世界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

趙匡胤通過兵變當上皇帝,他清醒地知道,開封在地緣及政治上的局限性,再加上他出生在洛陽夾馬營,因此一直想遷都洛陽,但終因阻力太大而作罷。

不過,趙匡胤及他的後繼者曾多次對洛陽的城牆、宮殿進行修葺,洛陽的城市規模超過國都,在當時世界上也很罕見。至於洛陽的人口,北宋著名曆史學家司馬光《洛陽看花》詩中的“洛陽春日最繁華,紅綠蔭中十萬家”就是最好的寫照。

北宋時期,洛陽雖然隻是陪都,但它是除國都之外最大的文化、經濟中心,而洛陽繁華阜盛的市井生活在同時期的詩文及繪畫中也有生動的體現。

據記載,北宋一個大臣抱怨世風奢靡時說:“現在的農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絲質的鞋子。”可以想見,北宋時期的洛陽真是個繁花似錦、遍地黃金的去處。

1000多年前,洛陽就是北宋王朝的手工業基地之一。就拿絲織業來說,洛陽有官營的織錦院,民間織錦業也十分發達。

洛陽還是瓷器的燒製中心和集散地。北宋時期,洛陽的宜陽窯、新安窯是地方名窯,這裏燒製的瓷器和當時汝窯生產的瓷器擺滿了洛陽的商鋪。在宋代,絲綢和瓷器仍是“出口”西域的主要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