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宮籬苑——海澱二園(1 / 3)

行宮籬苑——海澱二園

在北京的海澱,還有兩座蜚聲全國的皇家園林,即玉淵潭和靜明園。玉淵潭在阜成門外,東臨釣魚台,東西長約1.7千米,占地麵積137公頃,其中一半為水麵,湖水蕩漾、綠樹成蔭。

靜明園位於北京玉泉山小東門外,頤和園昆明湖西。占地75公頃,其中水麵13公頃,為“三山五園”之一。

金代始建芙蓉殿,明正德年間建上下華嚴寺,1680年建行宮,初名澄心園,1692年更名靜明園。乾隆年間大規模擴建,形成“靜明園十六景”,為靜明園最為鼎盛時期。

隱逸之所上的玉淵潭

800多年前,在北京海澱區一帶有泉水自地湧出,冬夏不竭。其間有不少封建士大夫追求隱逸的“養尊林泉”、“釣魚河曲”等名勝,曾為金中都有名的遊覽勝地。

《明一統誌》記載:

玉淵潭在府西,元時郡人丁氏故池,柳堤環抱,景氣蕭爽,沙禽水鳥多翔集其間,為遊賞佳麗之所。

由於這裏地勢低窪,西山一帶山水彙積於此。1773年,浚治成湖,以受香山新開引河上水,又在下口建閘,俾資蓄泄湖水,合引河水由三裏河達阜成門之護城河,東部建有行宮。

玉淵潭不僅是景色宜人,環境清幽,樹木茂密,為西郊盛暑納涼的場所,而且還在北京的水利方麵起著引水、調洪的作用。

玉淵潭主要由西麵的櫻花園、東麵的留春園、南麵的中山島、北麵的引水湖景區、東南的遠香園等組成。這裏水闊山長,得天獨厚的環境,成就了山上楊槐林立、水岸垂柳依依、湖邊水草茂盛的自然野趣風格。

玉淵潭的西北部,有一山脈貫穿東西,園路蜿蜒四通,水岸翠綠擁繞的園林,就是以櫻花為特色的園中園,總麵積25公頃。

園內植被繁茂,成林的水杉,成徑的竹溪,片片粉紅的櫻花,樸素和諧的建築造型與不同植物的季相,使園內各個季節自有不同的風貌。

園內的“櫻棠春曉”、“櫻洲秋水”、“柳橋映月”和“雲溪深處”等把園內的一草一木當成主人,每到春天,到處充滿了欣欣向榮的繁華。

尤其是在雨中處處濕潤而朦朧的時候,才能感受畫中遊的清新詩意。在炎熱的傍晚漫步柳堤,夕陽與蟬鳴最能讓人體味涼爽的珍貴。冬天則更容易體會清冷幽深。

留春園位於玉淵潭東部,占地麵積16300平方米。它以中心開闊的草坪,環繞的亭廊和高大樹木,以及遍植的四季可賞的花木為主,是座園中園。留春園建築規整,有序安排了廊、亭、廳、架,並利用若隱若現的手法收春於園內,十分難得。

南入口處的壁畫,畫麵由高溫燒製的異彩瓷片拚對粘貼而成,色彩明亮,由東門而入,兩行海棠樹似疊架的花廊,步行其下別有韻味。坐落在對景上的“留春姑娘”雕塑格外奪目,她是坐在水中山石之上一少女,橫笛引雁,給人以留春之意、戀春之美。

右行有藤蘿架引導入敞廳,廳後竹影映牆,四周花池陪襯。四角亭位於西南隅,是留春園內登高覽勝的製高點,在這裏,可以把留春園的春色盡收眼底。

中山島位於園的西南隅,長800米,寬約80米,是一道高低起伏、寬窄不一的狹長的山坡地。它是曆史上幾次開挖河湖工程的棄土堆積而成的一道屏障,橫亙在玉淵潭湖和八一湖之間,被稱為中山島。臨中堤的小山為園內的製高點,有一古重簷亭。

引水湖在湖的東北部,有一幽靜湖區,原來為林木囤養區,植被繁茂。北部地形舒緩開闊,以雪鬆,銀杏和挺拔的白楊等喬木為主,散布於開闊的草坪,沿環湖路北配以海棠等春花灌木帶,春季成片的海棠,是文人墨客所鍾愛的景致。

遠香園位於園區的東南部中心,留春園的西側,原名取自詠荷“香遠逸清”,後幾經調整,建築成型,改名為遠香園。

除建築等硬質景觀外,遠香園的綠地景觀也是別具風貌。中心庭院區域所種植的櫻花、玉蘭、牡丹、丁香和太平花等喬灌植物,使得這裏春花爛漫、芳香四溢。

大道以南種有大量的櫻花和幾棵垂櫻,其西側還有林木茂密的山林坡地,種有紫葉李、白蠟金絲柳等彩葉樹種,季相豐富,引人入勝。

在中堤以南土山之上有座仿古的重簷亭,據記載,在元朝時期,這裏有一座亭,名為“玉淵亭”,其亭邊有一水潭名為“玉淵潭”。翠林掩映的重簷亭位於園內製高點,登亭觀景盡收兩側湖光山色。

湖心島島上鬆樹長青,灌叢茂密,因人跡罕至而成為水鳥的愛巢,清澈的湖水有遊弋水禽相互嬉戲而顯得生機勃勃。

櫻花園因為有碧水環繞的此島而增添了各個季節的風韻和層次,初春有鳥早知水暖,入夏有風輕送荷香,臨秋天高蘆葦瑟瑟,總有詳和蕭爽可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