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名園——暢春園(1 / 3)

京師名園——暢春園

暢春園,位於北京海澱區,圓明園南。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偉修建的“清華園”。

清代,利用清華園殘存的水脈山石,在其舊址上仿江南山水營建暢春園,作為在郊外避暑聽政的離宮。園林山水總體設計由宮廷畫師葉洮負責,聘請江南園匠張然疊山理水,同時整修萬泉河水係,將河水引入園中。為防止水患,還在園西麵修建了西堤。

園內有前湖、後湖、挹海堂、清雅亭、聽水音和花聚亭等山水建築。根據明朝筆記史料推測,該園占地1200畝左右,被稱為“京師第一名園”。

康熙為避喧聽政建造園林

北京的地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向東逐漸傾斜。西郊一帶正處於西山山脈與平原的交接處,地多為丘陵式,地下水源十分充足。

元明清時期,這一帶多泉水和溪水,遠襯蒼翠西山,層巒疊嶂,碧水清澈,風光秀麗,有如江南水鄉,塞外綠洲。京城的文人墨客經常到此遊玩唱和,留下了大量稱述此地風光之美的詩文。

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征明用詩句來吟誦西郊山水:

十裏青山行畫裏,雙飛白鳥似江南。

一代文豪曹雪芹的祖父曾忘情地寫下“雁被西風驅遣,人被西山留戀”的佳句。清代學者吳長元在《宸垣識略》一書中描寫這一帶:

流泉滿道,或注荒地,或伏草徑,或散漫塵沙間。春夏之交,晴雲碧樹,花香鳥聲,秋則亂葉飄丹,冬則積雪凝素。

這些詩文十分形象地描寫出了這裏景色自然天成、怡人心神、婀娜風光。正因為如此,這裏就成為當時在京城營造園林的首選之地。

遠在遼金時代,當時的皇家貴戚就已經在此地修建離宮別院,作為他們遊玩休憩之地。在玉泉山下,遼代建有行宮,金代建有離宮芙蓉殿,元代建有昭化寺。

從明代開始,除了皇家貴戚繼續在此大規模修建離宮別苑以外,當時的達官顯宦和文人學士也開始營建自己的私家園林。

到明代中葉時,北京西郊一帶的園林日益增多,漸漸形成規模。在這些眾多的私家園林中,最享盛譽的當數武清侯李偉所建的清華園和著名書畫家米萬鍾所建的勺園。清華園又稱為“李園”,被譽為“京師第一名園”。

園主李偉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生母李太後的父親,官封武清侯,權傾朝野,炙手可熱。因而他的清華園就建造得規模宏偉,富麗堂皇,與其身份十分相稱。

據《春明夢餘錄》和《明水軒日記》等筆記所載,清華園園域十分廣闊,方圓達十華裏。並引西山泉水,彙入園中湖泊,水麵占了園林麵積的大半。《明水軒日記》中說:

清華園,前後重湖,一望漾渺,在都下為名園第一……若以水論,江淮以北,亦當第一也。

可見當時在建園造景時就已經充分利用了當地水資源充足的有利條件。園中樓台亭榭一應俱全,登上園中的樓台西望,便可將西山秀色飽收於眼底。

園中除了大量從產石名地靈璧、太湖、錦川運來的各種怪石以外,還有柳堤20裏,名花數萬種,“牡丹以千計,芍藥以萬計”,這裏因此有了“柳堤花海”的美譽。

像這樣的私家園林,就其規模之大和景物之美而言,在全國範圍內也不多見。明末清初,由於戰火這座名園也隨之荒敗廢棄了。

清朝前期,政局比較穩定,經濟逐漸發展。康熙於1684年和1689年未微服出巡,進行了兩次南巡,十分喜愛江南山水之美,就想把江南的風景移到京城內。當他看到清華園遺址一帶地勢平闊,景色秀美,不禁讚歎道:

沃野平疇,澄波遠岫,綺和繡錯,蓋神皋之勝區也。

便降旨命吳人葉陶,在清華園基址上建造第一座皇家“禦園”,作為“避喧聽政”之所,定名為“暢春園”。園林山水總體設計由宮廷畫師葉洮負責,聘請江南園工匠張然疊山理水,同時整修萬泉河水係,將河水引入園中。為防止水患,還在園西麵修建了西堤。

暢春園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600米,占地約60公頃。設有5座園門,分別為大宮門、大東門、小東門、大西門和西北門。

正門在南牆東側,門內為暢春園的理政和居住區,中路沿中軸線向內依次為大宮門、九經三事殿、二宮門、春暉堂、壽萱春永殿、後罩殿、雲涯館、瑞景軒、延爽樓、鳶飛魚躍亭。亭北有丁香堤、芝蘭堤、桃花堤、前湖和後湖。

東路為澹寧居、龍王廟、劍山、淵鑒齋、藏拙齋、蘭藻齋、太樸軒、清溪書屋、小東門、恩慕寺和恩佑寺。西路為玩芳齋、買賣街、無逸齋、菜園、關帝廟、娘娘廟、凝春堂、蕊珠院、觀瀾榭、集鳳軒等景點。

園西出大西門為西花園,有湖泊4處,湖邊散落有討源書屋、觀德處、承露軒等建築,為幼年皇子居住的地方。

暢春園以園林景觀為主,建築樸素,多為小式卷棚瓦頂建築,不施彩繪。園牆為虎皮石砌築,堆山則為土阜平岡,不用珍貴湖石。

暢春園內有大量明代遺留的古樹、古藤,又種植了臘梅、丁香、玉蘭、牡丹、桃、杏、葡萄等花木,林間散布麋鹿、白鶴、孔雀、竹雞,景色清幽。暢春園這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造園風格影響了在其之後落成的避暑山莊和圓明園等皇家宮苑。

九經三事殿是康熙皇帝在暢春園中避喧聽政的所在。“九經”的意思是指三禮的“周禮”、“儀禮”、“禮記”;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經的“易經”、“書經”、“詩經”。“九經三事”殿即是尊經循禮治理國事之意。

九經三事殿是清朝康熙時大型離宮暢春園正殿,為康熙帝駐蹕暢春園時臨朝禮儀之所,其作用相當於清紫禁城太和殿和乾清宮一區。

根據《日下舊聞考·國朝苑囿》中關於暢春園的記載和現存的樣式雷圖檔來看,九經三事殿麵寬7間房左右,周圍有遊廊,單簷卷棚歇山頂,前有月台,左右應有配殿5間。

九經三事殿為常朝,兼有一部分大朝的功能以及雍正後後五朝的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和光緒時的頤和園仁壽殿。

九經三事殿為之後清朝宮苑離宮正殿樣式之鼻祖,之後的承德避暑山莊澹泊敬誠殿、圓明園正大光明殿、玉泉山靜明園廓然大公殿、香山靜宜園勤政殿和萬壽山清漪園勤政殿都采用了其單簷卷棚歇山,不用琉璃瓦的建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