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名園——暢春園(3 / 3)

後人稱譽“千叟宴”是“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從乾乾之後各朝再也沒有舉行過這樣的宮廷大宴了。

1723年的清雍正元年,雍正皇帝為追思父親康熙皇帝,在康熙皇帝晚年長居的清溪書屋的基礎上建立了恩佑寺。

恩佑寺的山門為歇山式無梁結構,黃琉璃瓦頂,石券門,券麵上飾有纏枝牡丹紋,門額書:“敬建恩佑寺”。

恩佑寺坐西朝東,山門內橫跨三座石橋,原有正殿5間,中奉三世佛,左供藥師佛,右供無量壽佛,並在寺內特設專門的宗室供仰康熙皇帝聖像。

恩佑寺供奉的康熙皇帝聖容是雍正皇帝特命十七阿哥、果親王精心繪製的康熙皇帝遺像,據分析,這是最像康熙皇帝本人晚年時期容貌的畫像了。

雍正皇帝建恩佑寺,目的就是供奉康熙皇帝的遺像,以求康熙皇帝的亡靈能夠保佑他平安。當朝皇帝為先帝建佛寺供奉,這在清朝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舉措。

恩佑寺建成後,雍正皇帝經常去寺院內對康熙皇帝遺像行跪拜禮,從雍正元年至雍正十三年間從未停止過。

雍正皇帝為父親修廟薦福,為了表達對父親的尊敬、恭順,寺名為“敬建”。而“敕建”給人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對於父親是大不敬的,所以恩佑寺就名為“敬建恩佑寺”了。

乾隆皇帝的親生母親孝聖憲皇太後很喜歡暢春園,她晚年長期居住在這裏。1777年,太後病逝後,乾隆皇帝十分思念自己的母親,他就“昭承家法”,仿照父親的做法,在恩佑寺的旁邊建造了恩慕寺,以寄托哀思。

初建成的恩慕寺廟貌嚴謹,坐西朝東,兩進院落,外臨通衢,山門內正殿五間供奉藥師佛一尊,左右奉藥師佛108尊,南配殿三間供奉彌勒佛,北配殿三間供奉觀音像,左右分立石幢,一刻全部藥師經,一刻禦製恩慕寺瞻禮詩,詩雲:

尊養暢春曆廿冬,欲求溫清更何從?

天唯高矣地惟厚,慕述祖兮思述宗。

恩慕寺的山門為歇山式磚石結構,無木無釘,黃色琉璃瓦頂,象征皇權的至高無上。石拱券門,券麵刻有纏枝花紋,以寓富貴仙門。

門額處鑲嵌“敬建恩慕寺”,石匾四圍刻有仰蓮紋飾,樣式十分精美。文字為乾隆皇帝禦筆親題,楷法風流,人稱“乾隆體。”山門四角處皆有琉璃紋飾,設計精嚴,燒工細膩。

[旁注]

康熙 (1654年~1722年),愛新覺羅·玄燁,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年號康熙。8周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勤政愛民,開創出了康乾盛世的局麵,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爵 我國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銅禮器中是非常常見的。爵為古代的青銅酒具,屬貴族階層使用,在結盟、會盟、出師、凱旋、慶功、宴會時,貴族階層就用這類酒具飲酒。

孝悌 孝,指還報父母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間的友愛。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條,是培養人性光輝的愛,是我國文化的精神。

賦詩 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在外交宴會等場合,賓主各方往往通過“賦詩”來表達願望和態度。“賦詩”時點出現成的詩篇,叫樂工們演唱,通過詩歌的問答了解彼此的立場。

宮廷 封建帝王居住的地方。為了顯示皇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統領天下的威嚴,我國古代宮廷的設計、建築都特別追求雄偉壯觀和富麗華貴。古代宮廷的設計,一般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麵是皇帝處理朝政的地方,後麵是帝王、後妃們居住的地方。

跪拜禮 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對象,作了嚴格的規範,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

皇太後 “皇後”,即皇帝最青睞的妻子,“皇太後”,即是皇帝的母親,又稱“太後”,“太皇太後”,即是皇帝的祖母。皇太後是我國古代皇帝法定母親的尊號。自西漢起,曆代沿稱。

彌勒佛 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大乘佛教經典中又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係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我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山門 意為寺院正麵的樓門,寺院的一般稱呼。過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門”。通常寺院為了避開市井塵俗而建於山林之間,因此稱山號、設山門。山門一般有三個門,所以又稱“三門”,象征“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仰蓮紋 元代青花瓷器重要標誌之一,總體外形是幾何化了的蓮花瓣,以文武線勾勒出來。在絕大多數元代青花器物的根部都有仰蓮紋裝飾。仰蓮紋花瓣是並列排列的,大小接近。在單件器物上的仰蓮紋花瓣裏的內容是一致的。不同的器物的仰蓮紋的花紋有所不同,畫法多樣。

[閱讀鏈接]

在康熙當政期間命人在明代清華園故址之上,節略其地,重新劃出七八百畝土地,興修暢春園,而深諳漢文化精髓的皇帝本人,則是這處園林設計的最後把關者。

一待園成,康熙就忍不住從紫禁城搬到了這處山水園林處駐蹕。國事日見承平,康熙離開紫禁城園居的時間也越來越長,自稱“避喧聽政”。

1707年,眼看皇子們漸次長成,康熙開始有意為他們別築宮苑。在緊挨暢春園、一處名叫掛甲屯的地方,康熙決定將之撥給自己比較鍾愛的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帝,用以修建賜園,並指定由宮廷禦用設計師“樣式雷”負責設計。掛甲屯一地,因北宋名將楊六郎抗遼時曾在此掛過鎧甲,故而得名。

結果不到一年,園子就大體建成。這年冬天,年事已高的康熙按捺不住興致,率領眾人一早就興衝衝地過來冒寒遊園了。

兩年後的1709年,信奉佛教的康熙帝為此園正式賜名:圓明園,喻意“圓融普照”。即希望在此讀書的皇子胤禛以後能夠道德圓融、功業完滿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