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注]
文征明 (1470年~1559年),原名壁,字征明。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長州人,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曹雪芹 (1715年~1764年),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學家,小說家。他出身於一個“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敗飽嚐人世辛酸,後以堅韌不拔之毅力,曆經多年艱辛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離宮 指在國都之外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宮殿,皇帝一般固定的時間都要去居住,也泛指皇帝出巡時的住所。我國有史以來最大的離宮就是避暑山莊
米萬鍾 (1570年~1628年),明代書畫家。字仲詔、子願,號友石、湛園、文石居士、勺海亭長、海澱漁長、研山山長、石隱庵居士,陝西安化人,徙居燕京,米芾後裔。官太仆寺少卿,江西按察使等職。有好石之癖,善山水,花竹,書法行、草俱佳,既有南宮篆法,也有章草遺跡。與董其昌齊名,稱“南董北米”。
朱翊鈞 (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明穆宗駕崩之後,年僅10歲的朱翊鈞即位,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萬曆朝新政。親政之後,神宗勤於政務,先後平定了哱拜叛亂和楊應龍叛亂。死後葬於十三陵定陵,廟號神宗,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微服 改變自己日常的著裝,以便能夠避人耳目。通常用來指古代帝王或者高官為了隱蔽自己的身份,而改穿平民日常的衣服,如“微服私訪”。
畫師 畫家的另一種稱呼,多見於我國古代,古代畫師一般指的是宮廷畫師,專為皇室畫畫。像宮女入選和一些重大的禮儀活動都需要畫師。後來,畫師通常指以繪畫為職業的人,包括以繪製大量生產畫作為生的人,經驗和技術較淺的多稱為畫工或畫匠。
龍王 道教所崇奉的一個神祇,源於古時候人們對於龍神和海神的崇拜。大龍王有四位,為四海龍王,奉玉帝之命掌管四方之海,掌管人間風雨。小的龍王可以存在於一切水域中。
卷棚 我國古建築中的一種形式,其屋麵雙坡,沒有明顯的正脊,即前後坡相接處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麵。卷棚頂建築由於沒有正脊,因此沒有吻獸。另外,吻獸還包括合角吻,位於圍脊四角,由兩個正吻組成,直角相接、單麵向外。後兩坡瓦隴貫通,又稱“過隴脊”。
宮苑 秦漢以來在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建有宮室的一種園林。曆代帝王不僅在都城內建有宮苑,在郊外和其他地方也建有離宮別苑。有的有朝賀和處理政事的宮殿,也稱為行宮。
禮儀 人們生活和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人們可以根據各式各樣的禮儀規範,正確把握與外界的人際交往尺度,合理的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我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
月台 在古時建築上,正房、正殿突出連著前階的平台叫“月台”,月台是該建築物的基礎,也是它的組成部分。由於此類平台寬敞而通透,一般前無遮攔,故是看月亮的好地方,也就成了賞月之台。
[閱讀鏈接]
暢春園裏有一棵針葉向下長的鬆樹。
話說康熙年間,吳三桂扯起叛旗,他的兒子吳應熊在京師拉攏勢力,通風報信。康熙帝聽了大學士王熙的建議,把吳應熊囚在獄中。
這下可急壞了吳應熊的夫人和碩長公主,公主直奔暢春園的慈寧宮,請求額娘孝莊太皇太後幫忙。但是最後吳應熊還是人頭落地了,這不僅大長了清軍的士氣,還讓為禍八年的“三藩”之亂被徹底蕩平。
此後,康熙不僅親自過問和碩長公主的生活,還把吳應熊的兒子接到宮裏來伴讀。孝莊太皇太後不禁感覺在國家危難時刻,為難自己的孫兒康熙帝,很不應該。
於是,太皇太後就從家鄉移栽了一棵鬆樹在暢春園內,每天在這棵鬆樹下反悔自己的過錯。時間一長,這鬆樹的針葉全往下長,像是太皇太後在懺悔。
千叟宴後建恩佑寺和恩慕寺
暢春園是清朝皇帝的一個重要活動場所,它和清室的政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當時的很多大事、逸事都發生在這裏。
“千叟宴”是清宮中規模最大,與宴人數最多的盛大禦宴。這一盛舉肇始於康熙皇帝,而首次舉行的地點就在暢春園。
康熙年間,三藩平定,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國家積蓄有餘,民間年歲豐稔”,大清帝國呈現出一片繁榮興旺的景象。
1713年的農曆三月十八,是康熙皇帝的60大壽。在此之前,各地官員和富人為了感謝皇帝的“恩澤”,不少老年人為了慶祝皇帝的生日,從新年開始就陸續入京。
康熙看到這種盛況,十分歡喜,同時為了體現自己“與民同樂”和“尊老敬賢”的聖君風範,康熙下詔於三月下旬在暢春園正門前,宴賞65歲以上的祝壽老人。
據記載,三月二十五那天,參加禦宴的官吏士庶達到了4240人。三月二十七,又有2605人參加禦宴。宴會上,由皇子皇孫和宗室人員執爵敬酒,分發食品。康熙對於年過80歲的老人還親自攙扶,賜酒慰勞。
三月二十八,又召集八旗滿蒙漢70歲以上的婦人於暢春園皇太後宮門前參加禦宴,由皇太後和康熙帝親賜茶果酒食,可見禦宴的盛況空前。宴畢之後,又各賞白銀,並告諭各位老人回家後,要在鄉間講解養老尊賢,盡知孝悌的傳統。
1722年,為了博取民心,康熙皇帝又先後召群臣耆老100餘人宴賞於乾清宮。在這次宴席上,康熙即席賦詩《千叟宴》,“千叟宴”之名由此而定。
此後的乾隆皇帝也在乾清宮和寧壽宮皇極殿舉行過“千叟宴”。這就是被傳為佳話的康乾盛世“千叟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