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廷精品——乾隆花園(1 / 3)

內廷精品——乾隆花園

乾隆花園位於紫禁城東北部的寧壽宮區內。寧壽宮是故宮內廷外東路的一組建築群,這組建築群共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其北部由東、中、西三路建築組成,西路就是乾隆花園。

它的正式名稱為寧壽宮花園,因為是“乾隆為其做滿60年皇帝之後歸政作太上皇時頤養休憩而建造的,故又叫做乾隆花園”。

園南北長160米,東西寬37米,占地5920平方米。園分5個部分,分布錯綜有致,間以逶迤的山石和曲折回轉的遊廊,使建築物與花木山石交互融合,意境諧適,是故宮中著名的園林,是學者公認的“宮中苑”或“內廷園林”的精品。

建花園以供頤養天年

乾隆花園位於北京故宮寧壽宮區的西北角,建於1771年,共用6年時間才完成,是乾隆皇帝興建太上皇宮寧壽宮時在近旁營建的花園,供他養老休憩。花園建築布局精巧,組合得體,是宮廷花園的典範之作。

紫禁城內一共有四座花園,除了乾隆花園以外,另外三座是禦花園、慈寧宮花園、建福宮花園。而乾隆花園是其中藝術價值最高的。

園內共有建築物二十幾座,類型豐富,大小相襯,因地製宜,在平麵和立麵上采用了非對稱的處理,在製度嚴謹的禁宮之中,尤其顯得靈巧新穎。

因為乾隆花園“基地狹長,是不足十畝的小園”,因而“采用了私家園林中庭院緊密接聯的布置手法”。它共有五進院落,每進院落“在建築安排及園景處理上,又各具特色,顯著不同”,這使得整座花園顯得“風采多姿,富有變化”。

乾隆花園的第一進院是從花園正門、衍祺門到古華軒。主要有古華軒、承露台、禊賞亭、旭輝庭、擷芳亭、矩亭、抑齋等建築。

古華軒是院落的主體建築,它坐北處中,是一座五開間歇山卷棚式的敞軒,周圍帶廊,簷柱間設倒掛楣子與欄杆坐凳,金柱間安放著燈籠錦的透空落地罩。

軒內是楠木本色的天花,雕刻有百花圖案,十分古樸淡雅。簷前老楸一棵,是建軒前的故物,每到春夏之交,開花滿樹,璀璨似錦,軒也因此而取名古華。

古華軒東側湖石堆疊的山巒主峰上,有一座承露台,四周白石雕欄環繞,承露台下山石間辟有門,洞東洞北有石階可到台上。

禊賞亭建於1772年,亭坐西麵東,坐落於須彌座平台上,麵闊3間,進深3間,前出抱廈,平麵呈“凸”字形,三麵出歇山式頂,中間為四角攢尖琉璃寶頂,黃琉璃瓦綠剪邊,簷下飾以蘇式彩畫。明間後設黑漆雲龍屏門,擋住了亭後的高牆,有延伸花園西進之感。北側有遊廊接旭輝庭。

禊賞亭抱廈內地麵鑿石為渠,渠長27米,曲廻盤折,號稱是“九曲十八彎”,取“曲水流觴”之意,稱為“流杯渠”。渠水來自亭南側假山後掩蔽的水井,汲水入缸,經假山內暗渠流入渠內。

亭的內外裝修均飾竹紋,以象征王羲之蘭亭修禊時“茂林修竹”的環境,恰切地烘托了建築的主題。亭前壘砌具有亭園情趣的山石踏步,亭簷下以刻有竹紋的漢白玉欄板圍護,渲染了幽雅閑適的意境。

禊賞亭北,山石漸漸高起,其上建有一座三開間的卷棚歇山式建築,因坐西朝東,麵迎日出,取名旭輝庭。庭南斜廊下落與禊賞亭相接。

擷芳亭位於第一進院落的東南隅。其北側為抑齋,抑齋西側有遊廊相接,遊廊西延,轉而向南,圍成小院,自成一體。遊廊轉角處建一亭,名矩亭。

擷芳亭建於石山之上,高出牆垣,佇立亭中可俯瞰院內外風景。亭為四角攢尖頂,綠色琉璃瓦,黃色琉璃瓦件飾簷、脊。簷下飾以倒掛楣子,安白石坐凳欄杆。石山有蹬道,蜿蜒而上可達擷芳亭。

擷芳亭形式簡潔,體量適中,又可登臨遠眺,成為院內重要的景觀。

擷芳亭建成之後,緊接著又建造了矩亭。亭為方形,坐西朝東,四角攢尖綠剪邊黃琉璃瓦寶頂。簷下飾以蘇式彩畫。亭內西麵為遊廊檻窗,上懸乾隆禦筆“矩亭”匾,頂部是編織紋天花,為宮內僅有。矩亭南、北、東三麵接遊廊,向南可通衍祺門,向北可達露台,向東可到抑齋。

抑齋位於第一進院內的東南角,坐北向南,僅有兩間,為硬山式卷棚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前後出廊,簷下飾蘇式彩畫。前後開門,門戶錯置,步步錦隔扇門,餘為檻窗,玻璃屜窗。室內為小佛堂,隔斷之上嵌以佛龕。東間有門可暗通養性殿的西配殿佛堂。

由古華軒向北過垂花門,是乾隆花園的第二進院。乾隆花園第二進院的主體建築是遂初堂,該建築五開間、帶前後廊、卷棚歇山頂,坐北南向。

左右出轉角遊廊,與東西配房的前廊相通,東西配房各五間,北三間明廊,南兩間裝修推出,做成暗廊,房門開在北三間的中央。配房南端出廊與垂花門兩側的倒座遊廊相接。廊房相間,構成了一個整潔的三合院。

遂初堂北為花園的第三進院,它以山景為主。庭院中央峰巒疊起,洞穀相通,環山布置建築,於幽深曠邈中略有擁塞之感。主峰上建有一座方亭,稱為聳秀亭。北邊是延趣樓,東南為三友軒。

聳秀亭平麵呈方形,四角攢尖頂。黃色琉璃瓦件飾簷脊,其餘鋪綠色琉璃瓦。簷下飾倒掛楣子,下設坐凳欄杆。亭下懸崖峭壁,洞穀幽深。

登臨亭內,可俯瞰園內外景致,是良好的觀景點。同時,由於該亭高聳於石山之上,位置顯要,加之形式簡潔,外觀玲瓏剔透,又是園內的重要景觀。

延趣樓分為上下兩層,連廊麵闊5間,進深3間。上覆歇山卷棚頂,以黃色琉璃瓦件飾簷、脊,其餘鋪綠色琉璃瓦,脊角安走獸5個。簷下梁枋飾以蘇式彩畫。

延趣樓的東、南、北三麵出廊。廊簷部位上安倒掛楣子,下設欄杆。廊內側安門窗以分隔室內外空間,門窗上部皆用欞條拚成步步錦形式,素樸雅致。

室內裝修以多種做工精美的瓷片鑲嵌裝飾,既樸實淡雅,又不失皇家氣度。

延趣樓初建時曾有天橋從樓上直通院內石山峰頂,到了後來,嘉慶皇帝在重新修葺時,將天橋拆去。

三友軒坐北麵南,為三開間式的小軒。建於1774年。三友軒為黃琉璃瓦卷棚頂,東為硬山式,西為歇山式,三麵出廊,這是一種巧借地形的屋頂構造形式,為宮中僅有。

軒明間槅扇4扇,中間兩扇為門,簷下掛匾“三友軒”,兩次間為燈籠錦支摘窗。軒內以鬆、竹、梅歲寒三友為裝修題材。尤為奪目的是紫檀透雕圓光罩,罩上竹葉以玉片鑲嵌,構思巧妙。

東為3扇支摘窗,與樂壽堂隔窗相望。後簷皆為支摘窗,窗外為假山。西次間西牆辟窗,以紫檀透雕鬆、竹、梅紋為窗欞,疏密相間,雕刻精細。透過西窗,可觀賞窗外玲瓏的假山與翠竹青鬆。

三友軒的裝修題材與軒外的種植物相統一,內外呼應,渲染突出了建築主題。

落萃賞樓後是花園的第四進院落,其主體建築為符望閣,其前山屏主峰上有碧螺亭。山屏西南有樓,形同曲尺,樓東西三間,南北五間。樓下匾額題名為“養和精舍”。符望閣之東有曲廊一段,再東為頤和軒腰廊,其西為三開間歇山頂的玉粹軒。

符望閣是第四進院落的院的主體建築,在形製上模仿建福宮花園的延春閣。符望閣麵闊、進深各五間,周圍帶廊,外觀兩層,內實三層,四角攢尖頂,藍色琉璃瓦件飾簷、脊,其餘鋪黃色琉璃瓦,是乾隆花園最高的建築。

符望閣的室內裝修頗具特色,以各種不同類型的裝修巧妙地分隔空間,穿門越檻之際,往往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樓”之稱。室內裝修製作精美,又以金、玉和琺琅等鑲嵌裝飾,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乾隆年間,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一,皇帝都要在此地賞飯給王公大臣。嘉慶皇帝也曾登臨此閣,並有《詠符望閣》之詩詠。符望閣是寧壽宮花園中最高大的建築,登臨其上可一覽紫禁城內外的秀色。

碧螺亭因其形製似梅花,構件亦以梅花紋裝飾,又稱碧螺梅花亭。亭平麵呈梅花形,五瓣形須彌座,五柱五脊,重簷攢尖頂,上層覆翡翠綠琉璃瓦,下層覆孔雀藍琉璃瓦,上下層均以紫晶色琉璃瓦剪邊,上安束腰藍底白色冰梅寶頂。每層五條垂脊,分為5個坡麵,亦仿梅之意。

亭柱間圍成弧形的白石欄板上雕刻各種梅花紋圖案,柱簷下安裝透雕折枝梅花紋的倒掛楣子,亭內頂棚為貼雕精細的梅花圖案天花。上下簷額枋彩畫為點金加彩折枝梅花紋蘇式彩畫。亭前簷下懸乾隆禦筆“碧螺”匾,亭南架一石橋,通萃賞樓二層,東西有石階,可通山下。

碧螺亭形體別致,色彩豐富協調,是極為罕見的亭式建築。

玉粹軒西倚宮牆,東與符望閣相望,是仿建福宮花園凝暉堂而建造的。

軒廣三間,前出廊,為覆歇山卷棚頂,綠色琉璃瓦件飾簷、脊,其餘鋪黃色琉璃瓦。軒內隔為三室,南稱得閑室,北為佛堂,室內有通道可北通竹香館。

軒前東南側橫亙一道以彩色石片貼麵的短垣,北側則以遊廊東與符望閣相接,將玉粹軒前隔出自成一體的小院。軒南與石山相連,有蹬道可達山頂。

符望閣北為乾隆花園的最後一進院落,院內的主體建築是倦勤齋。在第五進院的西側有一個跨院,有北房四間,即倦勤齋西部。

南北弓形的矮牆中,辟八方門洞,門左右設彩色琉璃漏窗,門額刻“暎寒碧“3字。八方門內植樹疊山,山上建有歇山式的竹香館,十分精致。

左右各出爬山遊廊,順山勢向南北跌落,北通倦勤齋,南通玉粹軒北廊,把這一小小院落分隔得十分得體,裝點得趣味盎然。

倦勤齋是仿建福宮花園中的敬勝齋而建,倦勤齋坐北朝南,麵闊9間,卷棚硬山頂,覆綠琉璃瓦,黃琉璃瓦剪邊。前出廊,簷下繪蘇式彩畫。

東5間與符望閣相對,東西各接遊廊,分別與符望閣東西廊相接,房廊相對,構成一個封閉的院落,自然形成東5間、西4間的格局。

東5間均為明間開門,餘為步步錦支摘窗。明間簷下懸“倦勤齋”匾額。內頂棚糊以團花紋天花。從東次間東前簷柱至西次間西前簷柱建成凹字形仙樓,以紗櫥隔為小室數間,設寶座床多處。

仙樓為“卍”字錦底竹絲掛簷,玉璧鑲嵌,百鹿圖裙板,夾紗雙麵繡隔心。裝修精湛,為乾隆時期內簷裝修之精品。中有通道與西4間連通。

西4間,頂棚飾以竹架藤蘿的海漫天花,周圍竹籬環繞,樓閣間仙鶴起舞,喜鵲嬉戲,姚黃魏紫,爭芳鬥豔,使人仿佛置身於天然美景中,實為裝飾室內的通景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