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廷典範——慈寧宮花園(1 / 3)

內廷典範——慈寧宮花園

慈寧宮花園,位於內廷外西路慈寧宮西南,是明清太皇太後、皇太後及太妃嬪們的遊憩和禮佛之處。

花園南北長約130米,東西寬50米,總占地麵積6800平方米。園中僅有建築11座,占地不到總麵積的1/5,集中於花園北部。南部則地勢平坦開闊,蒔花種樹,疊石壘池,意在使太後、太妃嬪們不費跋涉之勞而得山林之趣。

在禮製森嚴的紫禁城中,受禮製、宗法、風水等多種因素製約,慈寧宮花園是唯一能令前代後妃們尋得心靈慰藉的輕鬆所在。

前朝妃嬪居所內的花園

慈寧宮,始建於1536年,明朝慈寧宮為前代皇貴妃所居。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寧宮的興盛時期,當時的孝莊文皇後和孝聖憲皇後都先後在這裏居住過。

順治、康熙和乾隆三帝以孝出名,他們經常在慈寧宮舉行為太後慶壽的大典。

慈寧宮門前有一東西向狹長的廣場,兩端分別是永康左門和永康右門,南側為長信門。慈寧門位於廣場北側,內有高台甬道與正殿慈寧宮相通。

院內東西兩側為廊廡,折向南與慈寧門相接,北向直抵後寢殿的東西耳房。前院東西廡正中各開一門,東為“徽音左門”,西為“徽音右門”。

正殿慈寧宮居中,前後出廊,黃琉璃瓦重簷歇山頂。麵闊7間,當中5間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兩梢間為磚砌坎牆,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麵出三階,左右各出一階,台上陳鎏金銅香爐4座。東西兩山設卡牆,各開垂花門,可通後院。

清代慈寧宮正殿懸掛著乾隆皇帝的禦筆“寶籙駢禧”和“慶隆尊養”兩副橫匾,對聯是:

愛日舒長,蘭殿春暉凝彩仗;

慈雲環陰,置庭佳氣接蓬山。

按照封建禮儀,皇帝不能與前朝妃嬪同居東西六宮。為了安置業已歸天的老皇帝的妃嬪,特地建造了慈寧宮供她們居住。

1769年,乾隆皇帝在明代早期建築仁壽宮的舊址上改建成慈寧花園,是明清兩朝太皇太後、皇太後及太妃嬪們遊憩和禮佛的場所。

花園中原有臨溪觀和鹹若亭等建築,後來在萬曆十一年改名為臨溪亭、鹹若館。清乾隆三十四年進行大規模改建,此後雖“頗有更動”,但花園總的規模和布局始終沒有大的變化。

花園的攬勝門內,疊有山石,起了“開門見山”的障景作用。山石之後,花壇上萬紫千紅,襯映出跨池而建的臨溪亭。池亭周圍,又有含清齋、延壽堂和東西配房相向而立,使臨溪亭自然地成為花園南部的觀賞中心。

花園北部的鹹若館,是全園的主體建築,館北有慈蔭樓,東廂是寶相樓,西廂為吉雲樓,圍成半封閉的三合院。

鹹若館為清代太後和太妃們的禮佛之所。明代初建時稱為鹹若亭,後來的萬曆皇帝更名為鹹若館。清乾隆年間先後大修和改建,形成後來的規模。

鹹若館坐北朝南,正殿5間,前出抱廈3間,四周出圍廊。正殿為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抱廈為黃琉璃瓦卷棚式頂。

館內裝飾考究別致,梁檁上的龍鳳和璽彩畫燦然生輝,頂部的海墁花卉天花清麗淡雅。室內明間柱子的裝飾頗具藏式佛殿之意味。貫通東、北、西三麵牆壁的通連式金漆毗廬帽梯級大佛龕,給人以莊嚴神秘和佛法無邊之感。

館內懸有清乾隆皇帝禦書的“壽國香台”匾,兩側懸有一副對聯:

證最勝因金界莊嚴歡喜地;

讚無量壽寶輪擁護吉祥雲。

並陳設龕、案、佛像、法器、供物等。

臨溪亭始建於1578年,原名臨溪館,萬曆年間更名為臨溪亭。

臨溪亭位於花園中部偏南,建在矩形水池當中之單孔磚石券橋上,東西兩麵臨水,南北出階,與花園南麵的入口和假山以及北部的鹹若館、慈蔭樓同處於院落南北中軸線上。

亭平麵方形,麵闊、進深各3間,四麵均當中開門,斜方格槅扇門各4扇,兩側皆為斜方格檻窗,窗下檻牆貼飾精美的黃綠色琉璃花磚,臨水兩側門前加設木護欄。

亭之屋頂為四角攢尖式樣,黃琉璃瓦綠剪邊,簷下施鬥栱。室內為花卉圖案海墁天花,當心繪蟠龍藻井。

臨溪亭東西兩側池畔環以漢白玉望柱欄板,池水清澈見底,池中遊魚自得,蓮花芬芳。亭南北各有一座磚砌花壇,高1米,6.5米見方,種植牡丹、芍藥等花卉。

花壇四周空地上散植柏樹數十棵,其間穿插玉蘭、丁香,通向臨溪亭的小路將之劃分為四片花木扶疏的小樹林。臨溪亭處於樹影碧波環繞中,意境清雅,是皇太後、太妃嬪們遊園休憩和賞花觀魚的絕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