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廷典範——慈寧宮花園(3 / 3)

四壁和屋梁各處滿做千佛龕,內供相同的五彩描金擦擦佛母像,共計10000餘尊,是為宮內一處名副其實的萬佛樓。

這種專供擦擦佛的寬敞殿堂可能是內地藏傳佛殿中僅存者,西藏也未見有實例,是極其珍貴的佛教遺跡。

慈蔭樓是清宮內的藏經樓,位於慈寧花園北端、鹹若館後。慈蔭樓坐北朝南,上下兩層,各麵闊5間,綠琉璃瓦黃剪邊卷棚歇山頂。下層東梢間為過道,前後設門,可通慈寧宮,西牆開門通室內。

上層明間開門,次、梢間為檻窗,西梢間設樓梯。北壁設通壁的供經龕,曾供藏著名的北京版藏文大藏經《甘珠爾經》108部。正中是佛龕,供奉釋迦牟尼佛等金銅佛多尊。龕前有長供案,陳設佛塔和供器等物。

含清齋位於慈寧宮花園內東側、寶相樓以南,與西側延壽堂對稱而立。含清齋坐北朝南,房前為一狹長小院,院西側開隨牆小門。

主體建築以天井分作前後兩部分,前房麵闊3間,進深3間,平麵略呈方形,覆三卷勾連搭式灰瓦卷棚硬山頂。後房麵闊3間,進深1間,灰瓦卷棚硬山頂。前後房之西次間當中有穿廊相通,前後房之西山牆以院牆連為一體,使含清齋外觀看去仿佛一座獨立的小院。

前房明間開槅扇門,其餘為檻牆支摘窗。後房西牆開一花窗,外設磚砌窗罩。穿廊朝向天井一側開步步錦槅扇門。齋內以裝修隔為小室,分隔形式靈活。

整座建築灰瓦、青磚,不施鬥栱、彩畫,裝飾樸素,色彩淡雅,在慈寧宮花園濃蔭茂木的掩映中,頗具江南建築的情趣。齋前楹聯為:

軒楹無藻飾;

幾席有餘清。

正是其樸素的建築風格的寫照。

至於因何修建含清齋,乾隆皇帝曾在《建福宮題句》自注中寫道:

慈寧宮花園葺樸宇數間,以備慈躬或不豫,為日夜侍奉湯藥之所,丁酉正月即以為苫次。

1777年,乾隆的母親孝聖太後崩逝,奉安於慈寧宮正殿,乾隆皇帝確於含清齋守孝。後因王公大臣懇請,又返回養心殿居住。

延壽堂位於慈寧宮花園內西側、吉雲樓以南,緊鄰花園西牆,東與含清齋對稱。延壽堂坐北麵南,房前為一狹長小院,院東側開隨牆小門。

主體建築以天井分作前後兩部分,前後房之東次間當中有穿廊相通。前後房之東山牆以院牆相銜接。前房明間開槅扇門,其餘為檻牆支摘窗。後房東牆開一花窗,外設磚砌窗罩。穿廊朝向天井一側開步步錦槅扇門。

室內以落地罩、炕罩、圓光罩等木裝修隔成多個小空間,頂棚糊銀花紙,牆壁有木護牆板,表麵亦糊銀花紙,製作精細而不奢華。

堂前楹聯為:

梳翎閑看鬆間鶴;

送響時聞院外鍾。

生動地將建築的意境與慈寧宮花園超凡脫俗的情調融彙起來。

延壽堂與含清齋同時修建,亦為乾隆皇帝侍奉太後或丁憂守製之用。清朝後期鹹豐皇帝奉皇太後至鹹若館等處禮佛曾侍膳於此。

[旁注]

紫檀木 一種十分珍貴的木材,別名“青龍木”,顏色深紫黑,特別硬重,一進入到水中就會立即沉下去,是紅木中最高級的用材。通常用來製作家具和雕刻藝術品,這樣製作出來器物不需要經過打蠟磨光就會呈現出一種緞子般的光澤,深受人們的喜愛。

唐卡 也叫唐嘎、唐喀,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曆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堪稱藏民族的百科全書。

描金 又稱泥金畫漆,在漆器表麵,用金色描繪花紋的裝飾方法,常以黑漆作地,也有少數以朱漆為地,也有把描金稱作“描金銀漆裝飾法”的。早在戰國,我國就已掌握了用金的方法,到宋代出現描金花紋的漆器,明代仇英即擅長描金彩漆製作。

守孝 尊親死後,服滿以前,居住在家,斷絕娛樂和交際,以示哀思,稱“守孝”。儒家的實際守孝時間為27個月,因為母親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個月。

[閱讀鏈接]

慈寧宮花園由於受禮製、宗法和風水等多種因素製約,建築按照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安排,布局規整嚴謹卻略顯單調,主要依靠內部精巧的裝修和院落中的水池、山石以及品種繁多的花木來烘托濃厚的園林氣氛。

園中樹木以鬆柏為主,間有梧桐、銀杏、玉蘭和丁香,集中分布在鹹若館前和臨溪亭周圍,花壇中則密植牡丹、芍藥。其春華秋實,晨昏四季,各有不同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