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注]
皇貴妃 我國古代皇帝妃嬪的等級之一。於明朝景泰年間開始使用,明景帝朱祁鈺冊封寵妃唐氏為皇貴妃,清朝沿用。清康熙皇帝時期,在皇後之下正式設皇貴妃一人。
廊廡 指“堂下周屋”,即堂下四周的廊屋。廊無壁,意為走廊、回廊,僅用來作為通道;廡則有壁,指正房所對和兩側的小屋子,可以住人。
香爐 用來焚燒香的器具,多用陶瓷或金屬製成。香爐不僅是佛寺中的佛門器物,也是古代普通人家中必備的一種供具。古時人們用香爐盛放香,用以拜祭天地神祇和祖先。佛教傳入我國之後,香爐開始進入佛教的殿堂。
妃嬪 一種用來代指所有皇帝之妾的總括之稱,不論她們之間的地位和級別。不隻在古代的我國,曆史上隻要有過後宮製度的國家之君主,他們所有的妾都可以廣泛的被稱做嬪禦,這樣的代稱之詞比較常使用在東方國家。
障景 古典園林藝術的一個規律,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換景”,最典型的應用是蘇州園林,采用布局層次和構築木石達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覽無餘。古代講究的是景深,層次感,所謂“曲徑通幽”,層層疊疊,人在景中。
法器 又稱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凡是在佛教寺院內,所有莊嚴佛壇,以及用於祈請、修法、供養、法會等各類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攜帶的念珠,乃至錫杖等修行用的資具,都可稱之為法器。
檻牆 是建築前簷或後簷木裝修榻板下的牆體,兩端的裏外皮砌成八字柱門。做法一是用青磚“幹擺”或“落堂式”,二是用琉璃做貼麵。其優點是堅固、衛生、美觀。此外,在南方園林建築中,在建築窗下的木質檻牆處,往往置欄杆及護板,夏季除去護板即可通風。
[閱讀鏈接]
清皇室入住故宮後,延續了明朝製度,於是, 1653年,慈寧宮迎來了一位偉大的皇太後孝莊太後。
史料記載,從這一時期開始直到清統治中期,都是慈寧宮的興盛時期。慈寧宮也經常為太後舉行大型的宮廷儀式。凡遇皇太後聖壽節、上徽號、進冊寶和公主下嫁等喜慶活動,都會在這裏舉行盛大的慶賀儀式。特別是太後壽辰,皇帝會親自率眾行禮,並和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禮節十分隆重。
曆史上,清朝的許多皇帝都是出了名的孝順。孝莊太後患重病久治不愈,讓不信神的康熙帝焦急萬分,最後他放棄了自己的無神論信仰,在慈寧宮舉行了一場類似於諸葛亮“禳星”般的龐大祭祀儀式,祈求上天讓自己減壽,以換得祖母康複。
這樣的故事,在我國整個封建史上來說都是極為罕見的。
超凡脫俗的各處禮佛建築
寶相樓位於慈寧宮花園北部,原先是明代鹹若館的東配殿,在清代的乾隆年間,被改建為樓式建築,是園中主體建築鹹若館的東配樓,是清代皇太後和太妃們的禮佛之所。
寶相樓坐東麵西,為上下兩層,麵闊7間,綠琉璃瓦黃剪邊卷棚歇山式頂。前簷出廊,明間開門。下層南北牆各辟一小門,門內為樓梯間,循梯而上即可至二層。
上下層均隔為既連通又獨立成室的7間佛堂,除明間外,其餘6間均於下層天花處開天井,使上下兩層因天井而貫通,上層環天井設紫檀木圍欄。
樓下明間原供釋迦佛立像,其餘6間分置“大清乾隆壬寅年敬造”款掐絲琺琅大佛塔6座,塔頂直達天井口。塔周圍三麵牆壁上均掛通壁大唐卡,共畫護法神像54尊。
樓上明間原供木雕金漆宗喀巴像,三麵牆壁掛釋迦畫傳、宗喀巴畫傳唐卡。其餘6間正麵設供案,供顯、密主尊像,每室9尊,共54尊,與樓下6室所供54尊護法神像相對應;兩側麵設壁嵌式千佛龕,每間供小銅像122尊,6室共計732尊;千佛龕下為壁隔式紫檀木經櫃,藏貯各種佛經。
寶相樓除明間外,其餘6室依顯宗、密宗、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父續、無上瑜伽部母續分別配供佛像、唐卡、供器,集顯宗和密宗為一體,體現了藏傳佛教格魯派顯密兼修的修持特色,成為清宮佛堂的一種重要模式,清宮檔案中稱之為“六品佛樓”。
在鹹若館西側為吉雲樓,坐西麵東,麵闊7間,東與寶相樓相對。明代原為鹹若館西配殿,後來改建為二層樓閣,上懸有滿漢兩文書寫的“吉雲樓”匾。
樓的上下兩室內正中均供有大尊佛像。佛像兩側各有一個長方形底座及多層台階的金字塔式供台,供台頂部是一道長牆式的千佛龕。供台上層層擺放五彩描金擦擦佛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