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格局——建福宮花園
建福宮花園,始建於1740年,麵積4000多平方米,總建築麵積為2800多平方米。建福宮花園院落層次分明,建築以延春閣為中心,四周有敬勝齋、吉雲樓等十幾處古建。
作為皇帝休閑放鬆的場所,建福宮花園與故宮整個的結構不同,集宮、殿、樓、閣、齋、堂、亭、軒於一體,是紫禁城內空間變化最豐富的院落。
由於乾隆皇帝的鍾愛,1771年修建的寧壽宮花園就是以建福宮花園為藍圖。
太子居住的神秘花園
在紫禁城的後半部分,位於中軸線的北端,有三座花園,居中者在乾清宮後麵的,叫做禦花園。位於中軸線東北部的有寧壽花園,又稱乾隆花園。位於中軸線西北部的即是建福宮花園。
早在明代建造皇宮時期,這裏就是一處神秘的宮殿,是西六宮之一,稱西五所,是專門供皇太子居住的場所。“皇太子”,也就是“王儲”和“準君王”,這種金貴人物曆代都受特殊保護,除了他的父母和師爺外,一般文武官員不許接近。
就是應皇帝之召,進宮到金鑾殿或乾清宮麵見君王的大臣或皇帝本家的親王,也是不許隨便進入的。因此,即便是在宮中侍候皇上多年的大臣,對於這處宮殿內部的奧秘,也不甚知曉。
紫禁城號稱三宮六院,有許多地方是供神的地方。曆代皇帝都宣揚“君權神授”,認為天地萬物是由神“創造的”,皇上和皇子皇孫,都是上天的子孫,是要受神保護的。進入這處有神仙塑像和終日焚香燃燭的宮殿,去看那些栩栩如生的喜怒無常的神仙,既讓人敬畏又使人肅然起敬。
建福宮花園建於1740年,其東為重華宮,南為建福宮,西麵和北麵是高高的宮牆。乾隆少年時代就是以皇太子的身份在這裏度過的,在他繼皇位後,將這裏改建為建福宮花園,作為他休息和遊樂的場所。
建福宮花園是參照江南園林設計的宮中之園,占地麵積近5000平方米。園中建築形式各不相同,亭台樓閣遊廊曲折,高低錯落,配置山石樹木,景色秀麗典雅,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
乾隆皇帝和皇後、皇太後經常來此休息賞景。除近侍大臣外,通常的文武大臣都是不許進入的。乾隆喜歡寫詩,有文獻記載,在他的詩集中,至少有10多首是寫建福宮花園的。花園裏宮殿的匾額和楹聯中,也有許多是乾隆皇帝親自題寫的。
乾隆皇帝特別喜歡“五福”這個字眼,有一副楹聯是這樣寫的:
交泰三陽肇羲象;
斂時五福協箕疇。
大意是說三陽開泰和五福臨門,乃是皇家的吉祥用語,也是民間常用的對聯。
乾隆皇帝還寫過一首《禦製建福宮賦》,說建福花園之建築是利用舊時宮殿改建的,儉而不陋,宮牆不擴幽而靜怡。
他說他不讚成漢製之奢,峻宇雕牆,酒池肉林,應當居安思危,進賢納諫,斂時五福,不要貪圖安逸,此乃“建福”之本意。乾隆禦製詩雲:“
臘雪猶然鴛鴦瓦,東風全不發綾花。
願將建福宮中福,賜予寰區萬姓家。
乾隆喜好寫詩,亦好安靜。建福宮花園有靜怡軒。詩雲:
意靜則身怡,文軒並得之。
一時茲避暑,兩歲未言詩。
紗牖風輕送,石階旭漸移。
當年結構意,孤矣不堪思。
建福宮花園格局是以宏偉的延春閣和寬敞的靜怡軒為主,周圍有玉壺冰、凝暉堂、妙蓮花室、碧琳館、敬勝齋、吉雲樓、慧曜樓、積翠亭等建築環繞。
這裏的建築布局錯落,構思精巧。以遊廊的設計特色鮮明,不僅起到劃分空間的作用,而且使各個建築物巧妙相連,造成虛實相間的藝術效果,一反皇宮花園四平八穩的風格。乾隆喜歡在這裏休息、遊樂,也常在此吟詩,高興時就召見能文能詩的近臣在此一唱一和。
建福宮花園為帝後休憩、娛樂的場所。建福宮花園坐北朝南,以延春閣為中心,周圍散布有敬勝齋、碧琳館、凝暉堂等建築。
這些建築高低錯落,內以遊廊相連,並配有山石樹木,虛實得當,堪稱融皇家園林與江南私家園林藝術特色於一體的佳作。
而且它布局十分獨特,不像禦花園、慈寧花園等故宮花園追求左右平衡對稱,因此在我國古代宮廷園林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乾西五所是內廷西六宮以北五座院落的統稱。乾西五所與東路的乾東五所相對稱,由東向西分別稱為頭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每所均為南北3進院,原為皇子的所居。
乾隆皇帝即位之後,將乾西二所升為重華宮,頭所改為漱芳齋並建戲台,三所改為重華宮廚房,而後拆建四、五所改建建福宮及花園,從而徹底改變了乾西五所原有的規整格局。
建福宮花園一組建築,東一路以軸線控製,布局不失皇家建築的嚴謹氣氛。西一路以延春閣為中心向心布局,建築形式也多體現了乾隆時期靈活多變和豐富多彩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