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後苑——禦花園(1 / 3)

皇宮後苑——禦花園

禦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後方,明代稱為“宮後苑”,清代稱禦花園。始建於1420年,以後曾有增修,現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全園南北縱80米,東西寬140米,占地麵積12000多平方米。

園內主體建築欽安殿為重簷盝頂式,坐落於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台樓閣。園內青翠的鬆、柏、竹間點綴著山石,形成四季常青的園林景觀。

紫禁城北端的後宮園林

禦花園位於北京故宮中軸線的最北端,在坤寧宮後方,始建於1420年,稱為“宮後苑”,以後曆代多有增修,但都基本上保留了初建時的基本格局,清代時改稱為禦花園。

園中有不少的殿宇和樹石,都是明代遺物。禦花園原為帝王後妃休息、遊賞而建,但也有祭祀、頤養、藏書和讀書等用途。

禦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的北端,正南有坤寧門同後三宮相連,左右分設瓊苑東門、瓊苑西門,可通東西六宮,即北麵是集福門、延和門、承光門圍合的牌樓坊門和順貞門,正對著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門。

禦花園占地12000多平方米。園內建築采取了中軸對稱的布局。中路是一個以重簷錄頂、上安鎦金寶瓶的欽安殿為主體建築的院落。

東西兩路建築基本對稱,東路建築有堆秀山禦景亭、璃藻堂、浮碧亭、萬春亭、絳雪軒;西路建築有延輝閣、位育齋、澄瑞亭、千秋亭、養性齋,還有四神祠、井亭和鹿台等。

著名的堆秀山是宮中重陽節登高的地方,疊石獨特,磴道盤曲,下有石雕蟠龍噴水,上築禦景亭,可眺望四周景色。

禦花園內主要有坤寧門、欽安殿、承光門、天一門。坤寧門位於內廷中路北端,為禦花園的北門。始建於明初,1535年,因坤寧門移至坤寧宮後北圍廊正中而改稱順貞門。順貞門為隨牆琉璃門3座,每座均安雙扇實榻大門,每扇門縱橫各9顆門釘。

門外為北橫街,隔街與神武門相對,門內南向正對承光門,門左右各有東西向琉璃門一座,名延和門、集福門。此3座門間以琉璃頂矮牆相連,在順貞門前圍合成一座袖珍院落。

順貞門乃內廷通往神武門之重要通道,無故禁開。皇後赴西苑先蠶壇行祭祀禮或去往圓明園、壽皇殿等處均出入此門,皇帝有時也經此門出入。

此外,在欽安殿道場之期,隨時啟閉以供道士進出,但須嚴行稽查,不許閑人出入。明代時,若逢宮人病故,棺槨從順貞門的右側之門送出。清代後宮親族女眷曾奉旨會親於此,選秀女時也進此門。

欽安殿位於禦花園正中,南北中軸線上,是園中的主體建築。欽安殿始建於明代,明嘉靖年添建牆垣以自成格局,清乾隆年又在殿前添接抱廈。

欽安殿內供奉玄天上帝,又稱真武大帝。傳說玄武為北方神靈,代表二十八星宿中的北方七宿,為龜蛇狀。在陰陽五行中,北方屬水,色為黑,守護紫禁城建築免遭火災。

明永樂皇帝自詡為真武大帝飛升500歲之後的再生之身,在他的推動下,宮中真武大帝的信仰特別盛行。

每年的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節令,皇帝都會到此拈香行禮,祈禱水神保佑皇宮,消滅火災。

殿頂為重簷盝頂,殿宇基座周圍漢白玉石欄杆是紫禁城中的石雕精品,殿前相交於甬路上方形成拱門的連理柏也是宮中的奇樹之一。

欽安殿是坐落在北京中軸子午線上唯一的道觀,到了清代,每逢元旦年節,都要在這裏開設鬥壇和道場,皇帝親自前來拈香行禮。

欽安殿北為承光門,正中有琉璃牌樓門一座,稱承光門。門北向,門內陳設壤金銅像一對,門左右各接有短垣,高僅過人,但砌築得十分華貴,幹擺青磚下肩,土紅牆身,黃色琉璃牆頂之下,承托著一排琉璃鬥拱。

牆東西伸延折而向北,再各接牌樓門一座,即東為延和門,西為集福門,北為順貞門,由四座門圍成一個園林空間。成為禦花園特有的一種景觀,與我國其他的古園不同,這裏的自然景如花門和假山,均被牆垣和殿庭所約束住了,呈現出了一種規正之美。

欽安殿院落的南門為天一門,是嘉靖皇帝在添建欽安殿院牆時所建。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

按古代陰陽五行學說,北方屬水。欽安殿位於紫禁城中軸線北端,其院門名為“天一”,乃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意,與五行之說相應。

另外,因為嘉靖年間紫禁城多次失火,在此背景下修建欽安殿院牆和院門,並由嘉靖皇帝親為院門題名,顯然有祈求平安之意。

天一門南向,主體由青磚砌成,磨磚對縫,工藝考究。正中單洞券門,內裝雙扇朱漆宮門,門上嵌縱橫各9路銅鎏金門釘。黃琉璃瓦歇山頂,簷下綠琉璃仿木結構椽、枋和鬥栱。額枋彩畫是具有典型明代特征的旋花彩畫,為清代旋子彩畫的前身。

天一門兩側各出琉璃影壁與院牆相連,影壁的盒子與岔角部位飾琉璃仙鶴、雲朵,做工精美。門前左右陳列銅鍍金獬豸各一,禦路正中設青銅香爐一座。門內正對連理柏一棵,枝繁葉茂,蒼勁古樸。

天一門是紫禁城內較為少見的青磚建築,一方麵直觀地反映出避火的願望並切實起到了防火作用。另一方麵,青磚淡雅的色澤也與禦花園的園林環境相協調。紫禁城西北角的英華門,與天一門完全一樣。

摛藻堂位於禦花園內東北部、堆秀山東側,是乾隆年間修建的,主要曾用於貯藏《四庫全書薈要》,其中摛是傳揚、鋪展的意思,“摛藻”意為弘揚文華。

該建築依牆麵南,麵闊五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堂西牆辟有一小門,可通西廂房。隻以少數精美造型的亭台立於園中,空間舒廣。

堂前出廊,明間開門,次梢間為檻窗。室內放置書架,為宮中藏書之所。1779年之後,《四庫全書薈要》曾貯藏於此,供乾隆皇帝隨時閱覽。

摛藻堂的匾額是乾隆皇帝題寫的“摛藻抒華”4字,楹聯為:

庭繞芳毯鋪生意;

座有芸編結古歡。

其中“芸編”一詞中的芸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芸香,古人常把芸香夾入書中以防蟲蛀,故以芸編稱古書。西門外的楹聯為:

左右圖書,靜中涵道妙;

春秋風月,佳處得天和。

西室內,乾隆皇帝題寫的楹聯為“宿風”,楹聯為:

從來多古意;

可以賦新詩。

園內遍植古柏老槐,羅列奇石玉座、金麟銅像、盆花樁景,增添了園內景象的變化,豐富了園景的層次。禦花園地麵用各色卵石鑲拚成福、祿、壽象征性圖案,豐富多彩。

浮碧亭位於禦花園的東北,亭北正對倚園北牆而建的摛藻堂,正南是萬春亭。亭平麵方形,三開間,通麵闊約8米,前出抱廈,下有東西長的矩形水池,池上橫跨單券洞石橋,亭坐落於橋上。

亭和抱廈頂均為綠琉璃瓦黃剪邊,攢尖頂上安琉璃寶頂。一鬥二升交蔴葉鬥栱,簷枋下安華板,方柱。亭東西兩側為石雕欄板,同時也是橋的欄板,南北兩麵在石欄板中間設兩步台階為亭的出入口。

方亭內天花正中有雙龍戲珠八方藻井,周圍為百花圖案天花,簷下蘇式彩畫,抱廈三麵開敞。

池中水引自護城河,池壁雕有石蟠首出水口,池中芙蓉出水,遊魚穿泳,為禦花園的景色增添了清新活潑的情趣。

萬春亭在禦花園東部,1536年建。亭為重簷,上圓下方,合於“天圓地方”的說法。東方與春季對應,故名萬春,即天地長春之意。

延暉閣位於禦花園內西北,北倚宮牆。明代初建時名為清望閣,清代重修時取延駐夕陽光輝之意。

閣坐北麵南,三開間,外觀為上下兩層,其內部兩層之間有一暗層,黃琉璃瓦歇山頂。前簷明間開門,燈籠框隔扇門6扇,兩次間為燈籠框檻窗。閣之上層回廊環繞,玲瓏輕盈。

清代宮廷從八旗遴選秀女進宮的活動也在此舉行。

延暉閣高居宮牆之內,與花園東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登臨高閣,或俯視園中景致,或北望景山,都風光綺麗,據說在冬季天氣晴朗的日子,這裏還可以看到西山的積雪。清代乾隆、道光和鹹豐等皇帝都留有吟詠此閣的詩句。

在延暉閣西為位育齋,嘉靖年間曾更名玉芳軒,清代恢複了位育齋的名稱。

位育齋坐北麵南,麵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明間開門,兩次間為支摘窗。位育齋前有魚池一座,中跨拱橋,橋上建有一亭曰澄瑞,清雍正時此齋曾作為佛堂。

澄瑞亭位於禦花園的西北,正北為倚園北牆而建的位育齋,正南為千秋亭。亭平麵方形三開間,通麵闊約8米,前出抱廈,下有東西長的矩形水池,池上橫跨單券洞石橋,亭坐落於橋上。

亭和抱廈頂均為綠琉璃瓦黃剪邊,攢尖頂上安琉璃寶頂,一鬥二升交葉鬥栱,簷枋下安華板。亭東西兩側的石雕欄板亦為橋的欄板,蕉葉紋望柱頭。亭南北兩麵設踏步,作為進出口。方亭內為金龍圖案井口天花,正中有雙龍戲珠八方藻井,簷下龍錦彩畫,抱廈三麵開敞。

澄瑞亭以南就是千秋亭, 1536年建。亭平麵呈形,是由一座方亭各麵出抱廈形成。四麵抱廈前各出白玉石台階,周圍白玉石欄板,綠色琉璃檻牆飾黃色龜背錦花紋,檻窗和隔扇門的槅心都是三交六椀菱花,梁枋施龍錦彩畫。重簷攢尖頂,下層簷施單昂三踩鬥栱,下層簷以上改成圓形,施單昂五踩鬥栱。

圓攢尖頂,明稱“一把傘”式,黃琉璃竹節瓦。寶頂是由彩色琉璃寶瓶承托鎏金華蓋組合成的。上圓下方的屋頂取仿“天圓地方”的古明堂形製。

亭內天花板繪雙鳳,藻井內置貼金雕盤龍,口銜寶珠。兩亭色彩絢麗,造型精美,可稱是宮中亭子之最。千秋亭、養性齋,還有四神祠、井亭、鹿台等。

禦花園內有兩座井亭,坐落在萬春亭和千秋亭以南,東西遙相對應。

亭平麵方形,四柱礎刻覆蓮,麵闊1.9米,四周繞以石欄板,石洩水槽,井在亭子中心,均用漢白玉石製作。東邊一座梁枋繪花草枋心蘇式彩畫,西邊繪海漫斑竹。

井亭的特點是頂上部做“盝頂”,正中開露天洞口,形狀隨同井的平麵,正對下麵的井口,為的是采光以便看視井中水麵,亦方便掏井,利於長竿上下。

禦花園井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方形平麵的建築頂都是八角形。頂的形狀改變是在四柱上端采用擔梁,擔梁兩端懸挑著另一根懸空的梁,於是四方改成八方。八角攢尖頂中間落平,開八角形洞口,頂覆黃琉璃瓦,八對合角吻,八條脊,脊端安仙人走獸。

西邊的亭內架有兩根橫木,中間安著滑輪,是當年打水的遺跡。宮內井亭很多,但是像這樣結構巧妙,造型嬌小精麗是絕無僅有的。

堆秀山也是在明代建立的,後來,奉神宗朱翊鈞之命拆去,於同年在其基礎上改築堆山,用太湖石疊高14米而成,山頂築有亭子一座,名為“禦景亭”。

亭平麵方形四角攢尖夔金寶頂,自亭上可俯瞰宮苑,遠眺紫禁城、景山、西苑盡在目中。山北依宮牆,高約10米。

疊石山腳正麵中間有券洞門,洞門上額有一題名為“堆秀”的匾,使用滿漢兩種文字,門內有石洞,內為磚砌穹隆式石雕蟠龍藻井。

“禦景亭”和“堆秀”之名皆為明萬曆皇帝所賜,清代仍保留著明代的舊稱。東側山腳石壁上還刻有乾隆皇帝所題的“雲根”兩字,以讚賞石山似層雲疊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