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後苑——禦花園(2 / 3)

堆秀山雖是疊砌壘垛的假山,但由匠師們精心設計和巧妙地使用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太湖石,在比較狹小的地麵上,拔地騰空而起,疊壘成一座怪石嶙峋、岩石陡峭的崇石峻嶺。

山上有些石塊酷似雞、狗、豬、猴、馬、兔等“十二生肖”的動物形狀,或臥或站,姿態各異,吸引人們去揣摩猜測,因而增添了觀賞的趣味。

禦景亭高聳於堆秀山上,是宮苑中眺望風景的絕佳之處。這裏原是明代觀花殿的舊址,萬曆間改堆假山。山的東西山石間各有登道,拾級而上可達山頂禦景亭。

亭子平麵方形,四柱,一鬥二升交蔴葉鬥栱,攢尖頂,上覆翠綠琉璃瓦,黃色琉璃瓦剪邊,鎏金寶頂,四麵設隔扇門。四周圍繞著漢白玉石欄板。亭內天花藻井,麵南設寶座。

禦景亭是皇帝和皇後在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登高的地方。

絳雪軒位於禦花園東南角,繹雪軒的門窗裝飾均為楠木雕刻,窗欞雕有“萬壽無疆”花紋,乾隆皇帝常到絳雪軒吟詩作賦。

當時絳雪軒前有五棵海棠樹,每當花瓣飄落時,宛如紅色雪花紛紛降下一般,遂將此軒名為繹雪軒。乾隆皇帝曾有“絳雪百年軒,五棵峙禁園”的詩句。軒前琉璃花壇裏有一簇極為罕見的太平花,這是晚清時西太後命人從河南移來栽種於此處的。

養性齋是一座樓閣式藏書樓,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以後,曾聘請教師在這裏教他學習英語和數學。

絳雪軒的門窗為楠木本色,沒有任何的油飾。柱、框、梁、枋都飾有斑竹紋彩畫,樸實淡雅。軒前的琉璃花壇製頗為精致,壇內疊石為山,栽有牡丹等名貴花木。原來軒前有海棠樹5棵,每當花瓣飄落時,宛若雪花片片繽紛而降,遂名絳雪軒。

晚清時,慈禧命從河南移來太平花,代替了古海棠。花壇前豎立一遠古木質化石柱也十分珍奇,上刻乾隆帝禦題詩句。

養性齋位於禦花園西南角,後依宮牆。齋為兩層樓閣式,坐西麵東,齋前疊石環抱。1754年於樓兩端向前各接出3間,改建為轉角樓,建築平麵遂呈“凹”字形,與花園東麵的絳雪軒正凹凸相應。

清嘉慶和道光兩帝經常前來此齋,清遜帝溥儀曾將他的英文教師莊士敦安排在此居住。

[旁注]

紫禁城 是我國明清兩代24個皇帝的皇宮。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登上帝位後,遷都北京,開始營造紫禁城宮殿。依照我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所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為紫禁城。

牌樓 古代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的。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稱呼,老百姓俗稱它為牌樓。

蟠龍 我國民間傳說中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

門釘 在古建築裏,門釘隻在板門上使用。有人認為門釘源自於墨子所說的“涿弋”,長二寸,見一寸,即釘入門板一寸左右。當初用來提防敵人用火攻城,所以在涿弋上塗滿了泥,起防火作用。門釘一般是銅製的。

真武大帝 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全稱真武蕩魔大帝,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湖北武當山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民間稱蕩魔天尊、報恩祖師、披發祖師。明朝以後,在全國影響極大,民間信仰尤為普遍。

陰陽五行 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相互資生、相互製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道觀 道作為我國古代一種至高的精神追求,凡人皆以仰望,故借觀;觀道,如同觀察星象一樣,深不可測,隻能揣摩。道觀之地,就是窺測無上天意所在的地方,也就是道士修煉的地方,需要保持清靜、整潔和莊嚴。

《周易》 一部我國古哲學書籍,簡稱易,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被相傳為周人所做。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上對事物運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於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幹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展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

影壁 在我國風水意識影響下產生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築形式,稱“照壁”或“屏風牆”,是我國傳統建築特有的一個部分,從明朝開始流行,一般都建在大門內,當做一種屏蔽物。在舊時,人們認為宅院中總是有鬼不斷地穿梭往來,修上一堵牆,以斷鬼的來路,因為傳言小鬼不會拐彎,隻會走直線。

琉璃瓦 據記載,琉璃源自於古印度語,隨著佛教的東傳而進入我國。最原先的代表色其實是藍色,此外,還有紅色,黑色,白色,黃色,綠色和紺藍等色。琉璃瓦是施以各種顏色釉,並在高溫的環境中進行燒製而成的。

廂房 在正房前麵兩側的房屋。在四合院建築中,有一套固定的規格,北麵是正房,東西是廂房,南麵是倒座,東西南北四麵都是房子,中間是天井,整體由廊子貫通。北邊的就是正房,南邊是南廂房,東邊的房子叫東廂房,西邊的叫西廂房。

抱廈 圍繞廳堂、正屋後麵的房屋。顧名思義,在形式上如同摟抱著正屋和廳堂。宋代管這樣的建造形式的殿閣叫“龜頭屋”,清代的叫法就是“抱廈”。在主建築之一側突出一間或三間,由兩個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廈,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石雕 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製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

重簷 在基本型屋頂重疊下簷而形成。其作用是擴大屋頂和 屋身的體重,增添屋頂的高度和層次,增強屋頂的雄偉感和莊嚴感,調節屋頂和屋身的比例。因此,重簷主要用於高級的廡殿、歇山和追求高聳效果的攢尖頂,形成重簷廡殿、重簷歇山和重簷攢尖三大類別。

秀女 清代的後宮,上至皇後,下到宮女,都是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出來的。每到準備挑選秀女的時候,先由戶部奏報皇帝,奉旨允準後,立即行文八旗都統衙門,由八旗的各級基層長官逐層將適齡女子花名冊呈報上來,到八旗都統衙門彙總,最後由戶部上報皇帝,皇帝再決定選閱日期。

蕉葉紋 以芭蕉葉組成帶狀紋飾,特指以蕉葉圖樣作二方連續展開形成的裝飾性圖案。用作瓷器裝飾始於宋代,定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多將其作為瓷器的輔助紋樣,表現手法主要是劃花。青花、釉裏紅、彩瓷上廣泛采用,一般裝飾在器物的頸部或近底部。

天圓地方 我國傳統文化提倡“天人合一”,講究效法自然,風水術中推崇的“天圓地方”原則,就是對這種宇宙觀的一種特殊注解。圓是道家通變、趨時的學問,方是儒家人格修養的理想境界。圓方互容,儒道互補,構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精神。

藻井 我國傳統建築中建築在室內頂棚的一種獨特裝飾。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狀,有方形、多邊形或圓形凹麵,周圍裝飾有各種花藻井紋、雕刻和彩繪。多用在宮殿、寺廟中的寶座、佛壇上方最重要部位。

盝頂 是我國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頂部有4個正脊圍成為平頂,下接廡殿頂。盝頂在金、元時期比較常用,元大都中很多房屋都為盝頂,明、清兩代也有很多盝頂建築。

寶頂 建築構件,用於封護攢尖頂雷公柱使不受雨水等侵蝕,所用材料多為金屬或琉璃,形狀有圓形、束腰圓形或寶塔形。具有豐富的裝飾性。

乾隆 (1711年~1799年),愛新覺羅·弘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發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麵作出了重要貢獻,確為一代有為之君。廟號清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清裕陵。

十二生肖 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源於自然界的11種動物和一個民族圖騰,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組成,用於記年,順序排列為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在中華文化圈內被廣泛使用。

隔扇門 安裝於建築的金柱或簷柱間帶格心的門,也稱格扇門。我國古代建築最常用的門扇形式,唐代這種門已經出現,宋代以後大量采用,一般用於民間的裝修。整排使用,通常為四扇,六扇和八扇。隔扇主要由隔心,絛環板,裙板三部分組成。

慈禧 (1835年~1908年),即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名杏貞,出身於鑲藍旗的一個官宦世家,是鹹豐帝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後來以皇太後的身份垂簾聽政,成為1861年至1908年間實際上的清王朝統治者,光緒帝以後,開始尊稱為“老佛爺”,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後”。

[閱讀鏈接]

在我國古代,古人把天地未分、混沌初起的狀稱為太極,太極生兩儀,就劃出了陰陽,分出了天地。古人把由眾多星體組成的茫茫宇宙稱為“天”,把立足其間賴以生存的田土稱為“地”,由於日月等天體都是在周而複始、永無休止地運動,好似一個閉合的圓周無始無終。

而大地卻靜悄悄地在那裏承載著世間萬物,恰如一個方形的物體靜止穩定,於是就產生出了“天圓地方”的概念。

而建築是人修造的,它必然體現出人們的追求和希望,故而“天圓地方”就成了各類建築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在紫禁城禦花園的許多建築都體現出了天圓地方。

園中奇石古樹美景天成

禦花園的疊石為山,分為兩個區域,園中西南部有四組疊石山景,都是以自然山巒為藍本。依園中位置與環境有正西組合的,有西南彎形和西北斜形組合而成。

疊石參差錯落有致,通過線與麵的結合,高與低,曲與直,巧與拙,繁與簡等強烈對比形成極富變化,有著統一與和諧的獨特幽美形式,並構成了多個洋溢著藝術氛圍的園林小空間。

山石陪襯與園林建築嵯岈屈曲,疊石與花草樹木相組合形成庭院式的園林,小巧玲瓏,古雅別致。“折糧石”南太湖石和產自北京房山的北太湖石為主巧妙配合,多孔多穴,波紋起伏,疊山成“數弓之地,深溪幽壑,勢若天成”。

明代曾勉之在《吳風錄》中提道:

至今吳中富豪,竟以湖石築峙奇峰陰洞,至諸貴占據名島以鑿鑿而嵌空為妙絕,珍花異木,錯映闌圃,雖閣閻下戶亦飾小小盆島為玩。

疊山境美是園林景觀的靈魂。

在禦花園石種之多也是一大特色。主要的石種有太湖石、英德石、靈璧石、雨花石、海浮石、鍾乳石、彩陶石、木化石、晶體石、虎皮石、石英岩和沉積變質岩等,古代四大名石也都在其中。

在天一門前甬路西側,有一奇石,它以自然形成的紋理表麵而見長。這塊奇石的表麵呈現一位躬身下拜的老人形象,他雙手拱起,長袖下垂,虔誠地拜揖天上的星鬥,因此人稱“拜月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