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山瓊閣——北海公園2(2 / 3)

據統計,修建此殿共役使工匠3000餘人,用白銀20萬兩。在東岸建“凝和殿”,在西岸建“迎翠殿”。把團城西麵的八孔中斷的石橋改為九孔石橋,稱為“金鼇玉蟲東橋”,並在新開挖的南海瀛台上建了“昭和殿”等建築。

1579年,萬壽山上曆經了四朝共計600餘年風雨戰亂的廣寒殿忽然坍毀,人間天宮主景建築從此化為烏有,成為千古遺憾。

“遮蔭侯”為二針一束的油鬆,傳為金代所植,樹高20餘米,枝葉蒼翠繁茂,蒼勁挺拔,頂圓如蓋。

相傳,有一年盛夏,後世的清乾隆皇帝來遊團城,宮人擺案於樹下,清風徐來,頓覺暑汗全消,乾隆皇帝十分高興,當即封此樹為“遮陰候”。

在團城承光殿東側的前後,南北各矗立一棵高大的白皮鬆,相傳也是金代所植,尤其是殿前的一棵,它的綠冠高達30多米,白幹周長達5.1米。

在北海前門的大街上,遠遠就可以看到它銀白色的雄姿。這兩棵白皮鬆就像兩位威武的將軍守衛在承光殿前後,所以乾隆禦封它們為“白袍將軍”。並寫有《古栝行》,詩雲:

五針為鬆三為栝,名雖稍異皆其齊。

牙嵯數株依睥睨,樹古不識何人栽。

1602年,在北海北岸西部的明代泰素殿的舊址建造了五龍亭,後代曾多次進行修葺。

五龍亭伸入水中,由五間亭子組成,五亭都是方形,前後錯落排開。玉亭之間由橋與白玉石欄杆相連呈S形,如同巨龍,故稱其為“龍亭”。

據介紹,五龍亭中最大的龍澤亭位於五亭中央,雙簷攢尖頂,上圓下方,高大的雙簷攢尖形成巨大的空間,安放皇權特征的藻井,頂端一條巨龍盤臥,俯首下視,別有威嚴之感。

圓形藻井四周八條飛龍組成龍環,群龍全身為金色,在外圍是由兩圈藍綠色彩繪團龍圖案的數十個小藻井,與中間黃龍形成強烈對比,突出了金碧輝煌的氣派。

再外是數塊垂直欄板,由金色的奔龍繚繞,組成適合紋樣。又和中間的黃龍產生色彩的響應,體現了此藻井極高的建築級別。

五亭皆為綠琉璃瓦頂,黃瓦剪邊,簷下梁枋施小點金旋子彩畫,絢麗多彩,金碧輝煌。龍澤、滋香、浮翠三亭石岸下有單孔石橋一座,通向北岸,每座亭正麵簷下各懸一方華帶匾。

在亭子垂脊上裝飾吻獸和瑞獸,不但構成建築各部分美的裝飾,而且也是一種權貴的象征。特別是用黃琉璃的瑞獸更增強了皇權的神秘感。

明清時期規定,在垂脊上瑞獸排在騎風仙人之後,其順序為龍、鳳、獅子、海馬、天馬、押魚、狻猊、獬豸、鬥牛等,級別最高的建築也不超過這九種。

當年,龍澤亭是專供封建帝後們釣魚、賞月、觀焰火的地方,其餘四亭是文武官員陪釣的地方。清人詩曰:“液池西北五龍亭,小艇穿花月滿汀,酒渴正思吞碧海,閑尋陸羽話茶經。”

1651年,為了民族和睦,清世祖福臨根據西藏喇嘛惱木汗的請求,在廣寒殿的廢址上建造了一所藏式的白塔,並在塔前建“白塔寺”。因為島上建起了喇嘛佛塔,山名也就改稱為“白塔山”了。

白塔矗立在瓊島頂峰,殿閣聳擁,綠蔭環簇,巍峨壯美,成為後來人們心目中整個北海的象征。北海白塔,不僅莊嚴肅穆,而且北海白塔還具有天人合一的強大親和力。

從山腳仰望白塔,懷著一種朝覲禮佛的虔誠,拽拉著層層殿宇直至山頂,白塔就在這層層疊疊、逐級上攀的建築群的不斷升華中成為輝煌壯麗的頂點。

而這頂點正處於南北、東西兩條軸線的正交點,成為瓊華島的中心,同時也成為圍繞瓊華島四麵展開的北海的中心,那種頤指氣使、主宰全園的霸氣盡在悄無聲息的高屋建瓴中,“君權神授”和至高無上的震懾力自然也就威儀而生了。

站在塔下仰望白塔,白塔塔尖直指藍天,白雲繚繞,長天似洗,那種莊嚴肅穆,讓人感到置身於佛門的安寧極樂的淨土世界。

環顧四下,南向是樓閣崢嶸的紫禁城,花團錦簇的中南海,北麵則是一湖天光水影,接天蓮葉,映日荷花,掩映無限生機;遊船歌聲,隨水漂來,歡聲笑語,不絕入耳。放眼縱馳西山黛色,隱約可見,十裏京城的繁華,盡收眼底。

登臨白塔使人胸襟開闊,而撫今思古,更能感受到一種發自心底的震撼。塔身正麵有一盾形小龕,內塑紅底黃字的藏文圖案,含“吉祥如意”之意。此龕俗稱“眼光門”,又叫時輪金剛門。

後來,白塔被地震所毀,次年修複重建,在修複時,人們發現塔內主心木中藏有一個兩寸見方的金漆盒子,盒蓋繪有太極圖,盒內藏有兩枚“舍利”,證明此塔是一座舍利塔。該塔矗立於瓊島頂峰,綠蔭擁簇,巍峨壯美,引人矚目。

北海白塔全部為磚木石混合結構,由塔基、塔身、相輪、華蓋、塔刹五部分組成。

白塔是一座覆缽式塔,外形與北京西城區的妙應寺白塔頗為相似,但北海的白塔在外形上看起來更為秀麗。

北海白塔的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高大石砌須彌座,座上置覆缽式塔身。覆缽的正麵有壺門式眼光門,內刻“十相自在”圖案。塔座邊長17米,基座部分安有角柱石、壓麵石和挑簷石。

座上為三層圓台,中部塔肚為圓形,最大直徑長14米。塔身上有高大挺拔的塔刹。從塔的表麵隻能看到磚和石料而見不到木構架,但可見到塔的通身有306個方形青磚透雕通風孔,這是為塔木構架通風之用,以防塔內木料潮濕腐朽。

通風孔的紋飾雕刻的比較講究,圖案形式也多種多樣,有蝴蝶、芭蕉扇葉、喇叭花、菊花、荷花、寶相花、西番蓮花等畫像,這些圖案都有其各自美好的寓意。

白塔內部有根立木,為白塔主心木,為柏木製,高約30米,從塔基處直通刹頂。塔身正麵的眼光門,周圍用鉗子土燒製的西番蓮花飾,中間為木質紅底金字的“時輪咒”,即所謂“十相自在圖”,為七個字組成,譯音是“杭、恰、嘛、拉、哇、日、呀”,有“吉祥如意”的意思。

這組字圖是清代藏傳佛教的著名領袖章嘉國師親手寫成的,據說這種文字圖案從明代開始由西藏傳入內地,是藏傳佛教的瑰寶。

刹座是一個小型須彌座,其上置由13重相輪組成的細長“十三天”刹身。十三天之上覆以兩層銅製華蓋,下層周邊懸14個銅鈴。塔的頂端是仰月和鎏金火焰寶珠組成的刹頂。

這種象征神權的建築物的白塔,設置於瓊島的重要位置上,具有主宰全園的氣勢,以體現“君權神授”的封建思想,這是帝王宮苑的又一大特色。

緊接著,又依山就勢建造了白塔寺,白塔寺共分三進三上殿宇,前殿名為“法輪殿”,為寺內的第一座殿堂,“法輪”意為佛法輾轉流傳不息,猶如車輪滾滾。

法輪殿有五間房子那麼寬,單簷廡殿頂,殿脊正中置琉璃寶塔,塔兩邊殿脊上嵌有琉璃彩龍戲珠浮屠,造型獨特,為一般寺廟所罕見。殿前左右設有鍾、鼓亭,殿內供釋迦牟尼佛像。

法輪殿北側,有兩塊奇特石頭,上麵刻有乾隆皇帝禦筆題字“昆侖”及三首詩。昆侖石後麵的眾多岩洞據說就是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

太湖石“昆侖”,正麵“昆侖”兩字為乾隆手書,背麵還刻有他寫的一首詩文。此石為象征傳說中神仙居住的昆侖山而設。昆侖石後麵的眾多岩洞,為疊築假山時所砌,以象征神仙們居住福地洞天。

兩石的北麵均有三個磚券門,券臉以艮嶽石鑲嵌,山洞成窟狀,名“楞伽窟”,石洞玲剔透,堪為疊石之中的完美上品。

中殿“正覺殿”為白塔寺的第二重大殿,殿內供彌勒佛,此佛雍容豐腴,笑容可掬。相傳他是10世紀初的一名遊方僧,名契此,號長汀子,在世時常背袋行乞,所得錢物悉數捐贈寺院,所以人們又稱其為“布袋僧”。

上殿“普安殿”,是白塔寺的第三重殿,殿名有普度眾生之意,大殿為五楹單簷廡殿頂,內供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像,像兩側為其得意弟子班禪,達賴坐像。原為喇嘛誦經之所,帝後在園內遊樂時常來此燒香拜佛。

後來,白塔寺在1743年被改為永安寺。

在北海白塔山西坡上有悅心殿,悅心殿坐北朝南,麵闊5間房,前後出廊。殿前有寬敞的月台,與慶霄樓相連。原為皇帝臨時辦理政務和召見大臣之處。兩側門柱上有後來乾隆皇帝的題聯:

是處暢觀頗悅目;

此間閟景足澄心。

讚美之情溢於言表,可見乾隆皇帝對這裏的喜愛。

在悅心殿前用漢白玉圍繞的月台中,兩旁的石雕須彌座上,安置著兩塊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