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山瓊閣——北海公園2(3 / 3)

月台東邊的奇石高約110厘米,石體已殘破,下部明顯用新石修補過,且修繕手法比較粗糙。從其上部殘存的原石看,該石體態多變,婉轉玲瓏,石頭表麵潤澤,應該是靈璧石中的佳作。

西邊的奇石高約120厘米,石體完整,飄逸溫婉,其勢如雲飛雲湧,奔放舒暢,石上皺折遍布,石體白中透灰,以木槌擊其不同的部位能發出悅耳的聲音,據說這就是傳說中的“七音石”。

1741年,清高宗下令對北海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和增建,前後連續施工長達30年之久。

此次維修擴建,建起了許多亭、台、殿、閣。乾隆皇帝自謂“園林之樂,不能忘懷”,於是把江南園林的精華、文人寫意和山水園林等引進了這座皇家宮苑,先後建成了北海的靜心齋、畫舫齋、濠濮間等“園中之園”。

1742年,在明代“雷霆洪應殿”的舊址上建造了“先蠶壇”,成為後妃們祭祀“蠶神”的地方,總占地麵積為17000平方米。

院內建築有“觀桑台”、“親蠶殿”、“後殿”、“先蠶神殿”、“神櫥”、“蠶署”、“井亭”、“牲亭”、“蠶所”、“遊廊”、“桑園”和“浴蠶池”等。

東麵有一條貫通南北的小河叫“浴蠶河”,是元代由金水河引入北海東邊的一支水係。

先蠶壇的整體建築宏偉,構造精美,翠瓦紅牆,色彩極其豔麗,是比較完整的一處皇家祭祀專用場所。

先蠶壇為方形,南向,一層。東、西、北麵均植護壇桑林,南麵偏西處有正門三間。先蠶壇的東南為觀桑台,觀桑台北為親蠶門一間,綠琉璃瓦歇山頂,門左右連接朱紅圍牆,圍牆北折構成一院落。

院內前殿為繭館,為五開間,綠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三出階,各5級。東西配殿各三間,綠琉璃瓦硬山頂。後殿為織室,五開間,綠琉璃瓦懸山頂,五花山牆,前後出廊,明間出階。有東西配殿各三間,前後殿間有回廊相連。

觀桑台東南有先蠶神殿三間,坐東朝西,硬山頂,前出廊,三出階。殿南北分別為井亭、宰牲亭各一座,方形綠琉璃瓦攢尖頂。

殿西北有神庫三間,南有神廚三間,均為綠琉璃瓦硬山頂。神殿以北有蠶署三間,蠶署以北有蠶室27間。先蠶壇壇門外東南有一獨立院落,其中有陪祀公主福晉室及命婦室各五間,均西向,灰瓦硬山頂。

[旁注]

朱棣 (1360年~1424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在位期間,朱棣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北京紫金城,組織進行了鄭和下西洋,編修了《永樂大典》等。朱棣死後,廟號太宗,葬於十三陵的長陵。

明英宗 (1427年~1464),朱祁鎮,明朝第六位皇帝。明宣宗長子。9歲即位,年號正統。即位初大事權歸太皇太後張氏,以三楊主持政務,繼續推行仁宣朝各項政策,社會經濟有所發展。8年後,石亨等發動奪門之變,英宗複位,改元天順。廟號英宗,諡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死後葬於十三陵之裕陵。

石橋 即用石料建造的橋梁。有石梁橋和石拱橋,曆史都很悠久。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石梁橋有洛陽橋和虎渡橋。由於石梁抗彎能力較差,隻能在人行橋或涵洞中使用。

鼇 相傳在遠古時代,金、銀色的鯉魚想跳過龍門,飛入雲端升天化為龍,但是它們偷吞了海裏的龍珠,隻能變成龍頭魚身,稱之為鼇魚。雄性鼇魚金鱗葫蘆尾,雌性鼇魚銀鱗芙蓉尾,終日熬遊大海嬉戲。

將軍 春秋時代以卿統軍,故稱卿為將軍,一軍之帥也稱將軍。宋、元、明三朝,多以將軍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稱將軍。明清兩代,有戰事出征,置大將軍和將軍,戰爭結束則免。清朝,將軍為宗室爵號之一,駐防各地的軍事長官也稱將軍。

藻井 我國傳統建築中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狀,有方形、多邊形或圓形凹麵,周圍飾以各種花藻井紋、雕刻和彩繪。多用在宮殿、寺廟中的寶座、佛壇上方最重要的部位。

彩繪 我國自古以來一直都存在的一種建築裝飾畫,被稱為丹青。主要繪在梁枋、柱頭、窗欞、門扇、雀替、鬥拱、牆壁、天花、瓜筒、角梁、椽子、欄杆等建築木構件上。

琉璃瓦  據記載,琉璃源自於古印度語,隨著佛教的東傳而進入我國。原先的代表色其實是藍色,此外,還有紅色,黑色,白色,黃色,綠色和紺藍等色。琉璃瓦是施以各種顏色釉,並在高溫的環境中進行燒製而成的。

瑞獸 原始人群體對親屬、祖先、保護神的一種圖騰崇拜,是人類曆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它們從遠古時代一直沿存。我國古代有四大瑞獸,分別是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另外還有麒麟也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瑞獸。

狻猊 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能食虎豹的猛獸,同時也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

獬豸 也稱解廌或解豸,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上古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皇帝、“正大光明”和“清平公正”的象征。

紫禁城 是我國明、清兩代24個皇帝的皇宮。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登上帝位後遷都北京,開始營造紫禁城宮殿,依照我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所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為紫禁城。

須彌座 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源自印度,是安置佛和菩薩像的台座。須彌即指須彌山,在印度古代傳說中,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用須彌山做底,以顯示佛的神聖偉大。我國最早的須彌座見於雲岡北魏石窟,是一種上下出澀、中為束腰的形式。

國師 我國曆代封建帝王對於佛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僧所給予的稱號。我國高僧獲得國師稱號的,一般以北齊時代的法常為開始。

鎏金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總結創造的工藝,始於戰國,是把金和水銀合成的金汞劑,塗在銅器表層,加熱使水銀蒸發,使金牢固地附在銅器表麵不脫落的技術。

廡殿頂 即廡殿式屋頂,由於屋頂有四麵斜坡,又略微向內凹陷形成弧度,故又常稱為“四阿頂”,宋朝稱“廡殿”,清朝稱“廡殿”或“五脊殿”,是我國各屋頂樣式中等級最高的,高於歇山式。明清時隻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之後常用於各類別建築。

藏傳佛教 或稱藏語係佛教,又稱為喇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三大體係。藏傳佛教是以大乘佛教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與顯教傳承。雖然藏傳佛教中並沒有小乘佛教傳承,但是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遠的影響。

蠶神 在古代有蠶女、馬頭娘、馬明王、馬明菩薩、蠶花娘娘、蠶絲仙姑、蠶皇老太等多種稱呼,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司蠶桑之神,我國是最早發明種桑飼蠶的國家。在古代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經濟結構中,蠶桑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無論是古代統治階級還是普通的人民都對蠶神有著很高的敬意。

祭祀 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禮儀中最重要的部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用以事神致福。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

攢尖頂 即攢尖式屋頂,宋朝時稱“撮尖”、“鬥尖”,清朝時稱“攢尖”,是我國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其特點是屋頂為錐形,沒有正脊,頂部集中於一點,即寶頂,該頂常用於亭、榭、閣和塔等建築。攢尖頂有單簷、重簷之分。

[閱讀鏈接]

七音石又叫“響石”,產於浙江湖州黃龍山,因此又有“黃龍宮響石”之稱。

太湖南岸的黃龍山南麓,是一個大型天然溶洞。洞中以全國罕見的“洞中音樂廳”,蜚聲全國。若用木槌輕擊這些響石,便會發出各種美妙悅耳的聲音。有的象宏亮的鍾聲,餘音在洞中回響八九秒之久,還有類似琴聲、羅鼓聲、木魚聲等,仔細品味,競有“哆、來、咪、伐、索、啦”等音調。

響石之所以發出“七音”,其原因如同用大小不同的碗能演奏出音樂一樣,由於其形狀和大小不同,擊之振動的頻率也就不同,因此能發出悅耳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