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1678年~1735年),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年號雍正。在位13年。他是勇於革新、勤於理政的傑出政治家,對康熙晚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一掃頹風,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為以後乾隆時期的繁榮盛世打下了基礎。
碑文 指刻在豎石上的專為刻碑而作的文字。碑文這種體裁有文,有銘,又有序。立題時,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題為某某碑,或題為某某碑銘,或題為碑並序、銘並序之類,沒有固定的格式。
觚 我國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祭祀時的禮器,青銅製。圈足,敞口,長身。在商代中期的獸麵紋觚的口部和底部都呈現為喇叭狀。觚盛行於商代和西周。
皇太後 皇帝的母親,又稱“太後”。皇太後是我國古代皇帝法定母親的尊號。自西漢起,曆代沿稱。皇帝以嫡子身份繼位的,生母在則以嫡母為皇太後、無生母,則以先帝皇後為皇太後,生母、先帝皇後皆無,則以撫育皇帝的先帝嬪妃為皇太妃,有時也加封為皇太後
族譜 又稱族譜、家乘、祖譜和宗譜等。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係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我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係人物和事跡等方麵情況的曆史圖籍。
萬歲 很久以前“萬歲”隻是表示人們內心喜悅和慶賀的歡呼語,本意有永遠存在之意。到秦漢以後,臣子朝見國君時常呼“萬歲”,表示臣下對君主的祝賀之意。
駐蹕 駐,指停止,休息。蹕,指古代王出行時派兵沿路戒嚴,禁止行人經過,後來引申為帝王出行時車駕駐紮的地方或帝王的車駕。因此,駐蹕就是指帝王出行時中途暫住的地方。
[閱讀鏈接]
嘉靖初年,惠濟祠迎來了一位母儀天下的皇太後,她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的母親章聖皇太後蔣氏。
1521年,武宗皇帝朱厚照駕崩,15歲的朱厚璁奉詔繼皇帝位。章聖皇太後巡幸路過清口,登臨惠濟祠,親詣升香,並賞賜黃香白金。
不僅如此,章聖皇太後還取給予困苦的人們以恩賜之意,題額惠濟,惠濟祠的名稱便由此而來。從此,惠濟祠聲名遠播,漸為天下名祠。
道光時重修的惠濟祠盛景
1796年,嘉慶皇帝登基後,對惠濟祠的奉祀依然十分看重,雖然他未能親自前往致祭,但他始終心係於斯,誠惶誠恐,一日未敢懈怠。在1800年,嘉慶帝下詔,道:
加封天後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讚順、垂慈篤祜天後之神。
不僅如此,嘉慶帝為了能夠親自向媽祖祭祀,在1812年,嘉慶帝敕諭兩江總督百齡到惠濟祠查明了惠濟祠的建築詳情、神牌、封號和字樣等。然後在綺春園內依原樣建了惠濟祠一座,以便自己就近瞻禮,保證南北漕運安全。
清代學者昭璉在《仁宗注意治河》一文中說道:
嘉慶初,海口整淤,河流每被壅遏,仁宗申諭河臣,設法疏導,並於禦園之南,特建惠濟祠河神廟,歲時親詣升香,自此洪流順軌,淮揚之間,水患以弭,漕艘亦皆克期北達,蓋一誠之感也。
禦園中的惠濟祠的建成,也是標誌著清代崇仰媽祖的祭祀製度已經基本完備了。
媽祖由“娘娘”漸漸地演變為“天妃”、“聖母”和“天後”而終成專司水運之女神。在此演變過程中,皇家的敕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媽祖由人而成為神的身份的提升,就是在江蘇淮陰完成的。因此人們說淮陰的媽祖廟最為古老且最為正宗,就是因為多位皇帝在駐蹕時的進行了敕封。
到了1817,嘉慶帝又有頒發祭文,令地方官於春秋二季虔誠致祭,列入祀典。
乾隆登基後,在1835年,惠濟祠再一次被重修。當時的兵部侍郎、南河總督麟慶有著作《鴻雪因緣圖記》,圖文並茂,情景交融。其中有一篇《惠濟呈魚》,道:
道光十五年因年久剝落,麟慶奉皇太後恩詔奏請重修。委同知江瀚監工,得鐵鼓於樓下,渾鐵鑄成,中圖太極,扣之其聲淵淵,惜無字記年月;又得鐵鍾於門外牆角,相傳每懸即墜,用是棄置,上有篆刻,苔蝕塵封,漫漶莫辨,洗滌觀之,皆嘉靖時權閹名姓,始悟天後昭昭在上屏斥奸黨之意,令人凜然。
在《惠濟呈魚》一文中的道光十五年,就是1835年。文中先介紹了惠濟祠的曆史,而後麵“道光十五年因年久剝落,麟慶奉皇太後恩詔奏請重修”則交代了重修的原因。
惠濟祠的香火在清代非常興盛,是與漕運的興衰相關的。在古代,運輸極不發達,作為溝通南北諸省的京杭大運河便成了全國交通運輸最為順暢的通衢大道,因此臨近京杭大運河的惠濟祠非常被重視。
在《乾隆禦製重修惠濟祠碑》記載道:
經國之務,莫重於河與漕,而兩者必相資而成。
溯前代南北運道,逆河而上者,五百裏餘。明季開泇河,避黃河之險者三百裏。越我朝康熙年間,開皂河以通泇,複開中河以通皂。
漕艘出清口,絕流北入中河,浮於黃者僅七裏,遂盡避黃河五百裏之險,漕之利無過於此時也者。
從“溯前代南北運道,逆河而上者,五百裏餘”可以看出,當時南北往來運輸和貿易的盛況。
惠濟祠在經曆了清朝上半葉的尊崇後,從道光以後因為漕運的衰敗、河道變遷,還有運河地位的下降而逐步淡出了朝廷的視野。
後來,會通河淤塞了,朝廷命關天培等人試辦海運,由上海雇商船經海道將江南漕米轉運到京城,與河運並行。從此,河運的地位便降低了,惠濟祠便不再像以前一樣受到朝廷的重視。
到了1855年,黃河北徙,導致停止河運運輸十數年,漕糧多由海運。在1872年,江南漕糧全由上海輪船招商局承包了,經由海運運輸漕糧,運河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清廷正式裁撤南河總督,同時還把駐節淮安的漕督移駐於清江浦原南河總督衙署內兼管河務。
後來,漕河總督被改為江淮巡撫,漕河總督正式裁撤。所以惠濟祠神壇上的“天後娘娘”從此不再有庇佑漕運的職司了,但她卻永遠是運河、洪澤湖船民心目中的一盞神燈。
[旁注]
兩江總督 正式官銜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由於清初江蘇和安徽兩省轄地同屬江南省,因此初時該總督管轄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務,因此號兩江總督。
祭文 文體名。祭文是供祭祀時誦讀的。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它是由古時祝文演變而來,其辭有散文、有韻語、有儷語。而韻語之中,又有四言、六言、雜言、騷體、儷體之不同。祭文出現於漢代。古時的祭文在內容上可分四類,哀悼死者,祈求降福,驅除邪魔,祈禱降雨。
侍郎 官名。漢代郎官的一種,本為宮廷的近侍。東漢以後,尚書的屬官,初任稱郎中,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自唐以後,中書、門下兩省及尚書省所屬各部均以侍郎為長官之副,官位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