寢殿神龕正中奉祀的是“媽祖金身”。在媽祖金身的兩邊各有一尊執扇的侍女塑像,她們分別是掌管香花和侍候媽祖的玉女,叫司花和司香。
在殿堂的兩邊還塑有“五風十雨”塑像,也就是掌管風雨的神靈。還有“左右相”,就是掌管文武大事的官員。
兩邊廊廡供奉的則是“五湖”、“四海”和“九河”共18員部將,就是所謂的“水闕仙班”神像。站立門旁的神像是為媽祖服務的,而神座上跪著的小神像是媽祖生前收服的高裏鬼。
相傳媽祖在世時,有一個叫高裏的地方出了一個妖怪,當地百姓深受其害。於是百姓們前去求媽祖醫治,媽祖給求治者一符咒,叮囑百姓回去後,將符咒貼於病人床頭上。
妖怪知符咒法力巨大,提前變成一隻鳥逃跑了。媽祖心道:“怪物不能留此為患鄉裏。”於是去追尋它。到了一棵樹下,看到樹上有一隻小鳥,鳥嘴還噴出一團黑氣。
媽祖看出這便是那妖怪,用符水噴灑小鳥,小鳥落地變成一撮枯發,媽祖又用火燒枯發,小鬼才現出原相,叩頭請媽祖手下留情。於是媽祖將它收在了台下服役。
寢殿裏懸掛的匾額《神昭海表》,是清代雍正皇帝在1726年禦筆親書的,並命福建水師製作了3個匾額,分別掛在湄洲媽祖祖廟、台灣台南大天後宮及廈門的一個媽祖分靈廟。
[旁注]
路允迪 字公弼,宋朝官員。官至給事中,1123年奉詔出使高麗,搭船至東海,遇到狂風,八舟溺七,隻有允迪所乘之船安然以濟,船員李振說這是湄州女神顯靈。
顯靈 指在信仰中,神靈對個人願望和請求的應答,或神靈的短暫顯現。道教中,道士們會通過道場向特定的神靈傳達百姓的願望,對於願望的實現,也稱為顯靈。
宋徽宗 (1082年~1135年),名趙佶。神宗11子,哲宗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在位25年,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永佑陵。 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書”,另外,他在書畫上的花押是一個類似拉長了的“天”字,據說象征“天下一人”。
洪希文 (1282年~1366年),字汝質,號去華山人,莆田人,洪岩虎之子。1312年,30歲的洪希文應友人之請,到興化縣縣治遊洋,設館收徒。他認真負責講學,講學之餘,傾心於詩文創作,著述頗豐。
漕運 是我國曆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製度。在我國古代曆代封建王朝,會將征自田賦的部分糧食運往京師。這種糧食稱漕糧,漕糧的運輸稱漕運,方式有河運、水陸遞運和海運三種。
祥雲瑞氣 舊時認為天上彩色的雲氣為吉祥的征兆,故稱祥雲瑞氣。在道教文化中,認為當神仙降臨的時候也會出現祥雲瑞氣,是吉祥的征兆。
晨鍾暮鼓 指寺廟中早晚報時的鍾鼓聲。古人劃一晝夜為十二時辰,到一定時辰便擊鼓報時,以便讓民眾知曉。為了使鍾聲傳播更遠,除了銅鍾越鑄越大之外,還建較高的鍾樓,與鼓樓相對,朝來撞鍾,夜來擊鼓。
鄭和 (1371年~1433年),原名馬三保。出身雲南鹹陽世家,明朝偉大的航海家。任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1405年至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曆史上偉大的壯舉。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
光明燈 供奉神明的一種燈具,體積小,數量多,給信徒使用,並盡可能地延長其燃燒時間,在廟宇中,經常都有光明燈,有時也叫平安燈。
對聯 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戴大賓 (1489年~1509年),字賓仲、寅仲。福建莆田人。出身宦官之家。他從小勤奮好學,聰明過人,尤善聯詩作對,被稱為神童。1500年中秀才。1501年中舉人。1508年會試第二,殿試第三,授翰林院編修,被稱為“少年進士”。他的殿試策卷一經刊出便流播海內。
施琅 (1621年~1696年),字尊候,號琢公,明末清初軍事家。原為鄭芝龍和鄭成功的部將,降清後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被提升為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先後率師駐守同安,海澄,廈門, 1683年率軍渡海統一台灣。
侍女 即婢女、女仆。指古代宮中侍奉君王後妃的女子,也指舊時從事服務工作的女子。另外在宗教信仰文化中,對於神靈也有侍女。
[閱讀鏈接]
媽祖金身又稱“巡天媽祖”,1997年在巡遊台灣100天,巡遊了19個縣市,駐蹕35個宮廟,行程萬裏,掀起了兩岸民間信仰交流的最高潮。
媽祖金身在台灣每巡遊一處,當地便萬人空巷。人們稱湄洲媽祖巡台是“千年走一回”,是“世界之最”的“世紀之旅”。
湄洲媽祖廟作為祖廟,每天來朝拜的香客非常多。為了香客們在媽祖金身出巡時也能朝拜,所以在媽祖金身背後,還供奉著一尊鎮殿媽祖。
重建後的祖廟如海上龍宮
1683年,清朝閩浙總督姚啟聖奉旨赴台灣頒布第一道朝廷詔書,但是因為風不順,他估計無法按時到達台灣,這樣就是欺君大罪了啊!
煩惱的姚啟聖親自來到媽祖廟祈禱,希望媽祖能夠幫助他順利到達台灣。果然,姚啟聖起航之後非常順利,按時到達了台灣。
姚啟聖還朝複命後,為了答謝媽祖,就重修了媽祖廟,並把重修後的朝天閣改名為正殿。
自從姚啟聖重建了湄洲媽祖廟以後,便屢建奇功,後來便晉升為太子太保和兵部尚書,人稱“太子公”。所以,後來人們又將姚啟聖重修的正殿稱為“太子殿”。
媽祖廟重修完成後,還剩下許多杉木和石料,於是姚姚啟聖又在山門旁蓋了一座廟宇,但一時又不知道這廟宇該叫什麼名字。
姚啟聖想,媽祖貴為天後,雖然手下有“千裏眼”和“順風耳”兩將軍,但還少個手下總指揮。這座新蓋的廟就叫中軍廟吧!可是這位中軍的像該怎麼塑呢?
姚啟聖一時想不出,便先回去了,臨走時向媽祖禱告道:“殿已蓋好,少個中軍,媽祖有靈,請自選。”
沒想到姚啟聖回家後不久便病死了。這時中軍殿的塑像剛好完成,於是廟主便請姚夫人到殿祭祀。姚夫人來到祖廟燒香祭祀以後,就來到中軍殿。她對著塑像,想起當時跟丈夫一起來許願的事,一下子眼淚止不住地流。
在場的隨從看到這情景,也流下了眼淚。忽然,有個人抬起頭,看到泥雕像也是滿臉淚痕。大家都非常吃驚。
這時,有個隨從昏倒了,口裏喃喃地說道:“我就是姚啟聖,因為去年在媽祖麵前說過中軍殿裏無中軍,所以被媽祖請來鎮殿了。今天見夫人哭得傷心,所以不覺得也流淚了。”
原來是姚啟聖的魂魄在隨從身上附體了。姚夫人聽後“啊”的一聲大叫,立即撲向塑像,想要自盡,想跟隨夫君而去。塑像趕忙往後退了一步,塑像的臉也變成了紅色,而且看上去是滿臉愁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