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現代性是在18世紀80年代產生的……但現代社會基本成型的時間是在1815~1830年。
——保羅·約翰遜,
《現代的誕生》
在人類曆史上的大多數時期,社會經濟的參與者很少開展能擴展其經濟知識的活動,也就是如何生產和生產什麼的知識。即使在西歐的早期經濟體,打破過去的常規、收獲新知識和新經驗的創新活動也很罕見。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確有過一些創新成果,如水磨和鑄銅技術,但是對古代經濟(尤其是亞裏士多德時代之後的8個世紀的漫長時期)而言,創新的貧乏才是觸目驚心的事實。文藝複興時期,人類在科學和藝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並給各國的君主們帶來了財富。但正如記錄日常生活的曆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所說,當時的經濟知識進步仍不足以提高普通人的生產率和生活水平。循規蹈矩依然是這些經濟體的運行原則。
這種停滯不前是因為經濟生活的參與者不想打破過去的經驗嗎?未必如此。研究發現,人類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代人之前。我們完全可以由此推想,古代經濟的參與者並不缺乏創造的願望,他們也為自己的生活發明和嚐試了各種新事物,但他們缺乏為社會開發和提供新工藝和新產品的能力,因為古代經濟尚未培育出支持和鼓勵創新活動的製度和生活態度。
古代經濟取得的最高成就是各國內部的商業活動以及國家間的貿易往來。14世紀的漢堡和15世紀的威尼斯是兩個聲名顯赫的城邦,沿著漢莎同盟擁有的商路、絲綢之路和越洋航線,貿易被拓展到越來越遙遠的城市和港口。隨著新大陸殖民地在16世紀建立起來,國內外貿易活動進一步擴大。到18世紀,尤其是在英格蘭和蘇格蘭,大多數人都為“市場”而生產,而不是麵向自己的家庭或所居住的城市。越來越多的國家與遙遠的市場有大量的貨物往來。商業活動主要涉及分配和交換,但是對生產也產生了影響。
用那個時代還未出現的一個術語來說,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更確切地說,是重商資本主義。擁有財富的人可以成為一名商人,投資購買貨車或船隻,把產品運到賣價更高的地區。1550~1800年,這一體製成為蘇格蘭人所說的商業社會的發動機。至少在蘇格蘭和英格蘭,有相當多的人毫無保留地讚美這樣的社會,當然也有人感覺它缺少點兒“勇武精神”。其實,商業時代的社會顯然不缺乏進攻性。商人們為原料和市場份額你爭我奪,各個國家也競相建立殖民地,軍事衝突十分普遍。或許是因為沒有太多機會在思想上掀起挑戰,或者在業務上實現重大飛躍,勇武精神隻能在軍事冒險中找到宣泄口。
在商業經濟時代,商業生活的確展示出了許多與中世紀所強調的習俗和規範不同的特點:發現和打入新市場,同時也被其他人發現和打入,這必然會不時地帶來了新的經濟知識。商業的擴展無疑會給國內生產商帶來新機遇,也會給外國競爭對手提供新機遇,從而帶來生產何種產品的新知識。這樣的成果可以是公開的知識,被生意圈內的人們共享,也可以是不易獲得的,仍然被某些人獨占的知識。或許在少數時候,嚐試以前沒有生產過的產品的衝動還會帶來生產工藝方麵的新知識。那麼在商業經濟時代,經濟知識的增幅到底有多大?
商業經濟時代的經濟知識
在這方麵,英格蘭經濟早期的某些數據碎片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生產何種產品的經濟知識的增加可以促進生產率提高(也就是說,產出相對於勞動投入的增長)。假如在商業經濟時代,經濟生活參與者所掌握的這類知識(不管是公開知識還是私人知識)有顯著增長,那麼產出與勞動投入之比在商業時代開始時的1500年到結束時的1800年就會有所變化。如果我們沒能看到這一比例的大幅提高,就有理由懷疑商業經濟時代是否有經濟知識的顯著增長。實際證據如何呢?
根據一份可靠的資料來源——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在2006年的《世界經濟》(The World Economy)中估算的數據,英格蘭的人均產出在1500~1800年完全沒有增加,人口總量及勞動力總量卻大幅增長,從14世紀的黑死病打擊中恢複過來。有可能是因為人口增長的“收益遞減”規律拖累了人均產出,從而掩蓋了知識增長給人均產出帶來的提高。然而,格雷戈裏·克拉克(Gregory Clark)進行的10年期數據估算顯示,14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人均產出(當時的人口還沒有因瘟疫而大幅減少)和17世紀40年代(當時的人口已幾乎恢複之前的峰值)的水平大致相當。此外,有一些難得的微觀數據表明,18世紀90年代的農業的人均產出並不高於14世紀早期。另一項研究則認為,在這個時間跨度內人均產出有1/3的增幅。總之,我們有把握認為,當時擁有的農業技術在將近5個世紀的時間裏並沒有太大改進。當然,這種逐一按產品類別測算人均產出的做法,忽略了勞動力轉移到價格或生產率更高的產業所帶來的人均總產出的持續提高。在這方麵,工資能提供更多的信息。
工人的實際工資水平(以一籃子消費品衡量的平均工資)更能反映產品和工藝方麵的知識的增長。開發新工藝和新產品的創新項目可以創造工作機會,並最終提高工資水平,新工藝還會產生向上的拉動力。那麼商業經濟時代是否出現了實際工資水平的顯著增長,並反映出經濟知識的大幅增加呢?由於黑死病之後的人口複蘇,英國農業的實際工資水平與人均產量一樣在商業經濟時代前期(1500~1650年)出現下降,在1650~1730年有所增長,但此後直至1800年,又失去了一半的增幅。整體的結果是,1800年的工資水平甚至低於1500年,與1300年相比僅高出1/3。這樣的增幅是否足以證明英國的產品和工藝創新增加了經濟知識呢?
首先,實際工資的增長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進口消費品價格的下降,以及“糖、胡椒、葡萄幹、茶葉、咖啡和煙草等新產品的出現”(這是克拉克在2007年的書中記述的),因此1/3的實際工資增幅並不代表英國的自主創新比航海家和殖民者的發現所起的作用更大。
其次,1300年標誌著為期一個世紀的工資水平下降的終結。正如克拉克的書中所述,1800年的實際工資水平甚至低於1200年!折中一點兒的說法是,英格蘭從中世紀到啟蒙運動時期的實際工資水平幾乎原地踏步。
我們得出的必然結論是,商業經濟即使在其巔峰時期(1500~1800年)所取得的經濟知識的增長也少得令人吃驚。隨著人口總量在18世紀快速增長並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段進一步加速,人口數量每年都屢創新高,我們有理由推測,土地麵積的有限肯定會限製生產率的提高,抑製經濟知識增長的表現。可是,盡管英國的人口快速增加,其經濟結構卻越來越偏重製造業、貿易和其他服務行業,這些活動所需的土地遠遠少於農業,因此人口增加對工資水平和人均產出的影響越來越小。人口增加會阻止或嚴重製約生產率和工資提高、遮蔽經濟知識增加的影響的說法並沒有說服力。應該還有其他因素在製約工資水平和人均產出的增長。
各國在商業經濟時代出現了非常相似的經濟發展狀況,也提供了一個線索,讓我們分析哪些因素發揮了推動作用、哪些沒有。我們今天知道,商業經濟時代有11個國家(或後來成為國家的地區)在人均產出和工資水平上屬於同一級別,包括奧地利、英國、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荷蘭、意大利、挪威、瑞典和瑞士。(即使在13世紀和14世紀早期,英國也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落後於歐洲大陸。)到1800年,美國也加入了這個群體。我們可以認為,這些國家大致上是在按同樣的節奏前進,隻不過有各自的步伐:各國都在相同的趨勢線附近有獨特的波動,如意大利在1500年領先、荷蘭在1600年到19世紀早期領跑。這個事實表明,普遍的平緩進步趨勢是商業發展的結果,是全球性的因素,至少對這個群體的國家來說有普遍影響,而非各國特有的因素在起作用。
在那些時代生活的人應該能預見到,一旦商業文明擴展到最大限度,雖然全球化程度被提高到新的水平,但各國經濟還是會重返過去的慣例。但結果表明,商業經濟時代並沒有成為經濟發展的最終階段,至少對發達國家來說是這樣。在某些商業社會,在繼續開拓國內外貿易的同時,經濟發展將很快開啟一個全新的篇章。對當時來說非常特殊的事情將發生,繼而改變整個世界。
經濟知識爆炸式增長的標誌
那些在1500~1800年(有些甚至從1200年起)沒有顯著改變的指標,在隨後短短數十年內出現了驚人的變化。19世紀20~70年代,英國、美國、法國和德意誌相繼打破傳統路徑,這些國家的人均產出和實際工資水平的軌跡在世界曆史上顯著提高。
根據現在的測算,英國的人均產出是從1815年(拿破侖戰爭結束時)開始持續提高,而且再也沒有出現反複,尤其是在19世紀30~60年代顯著提升。美國的人均產出於1820年前後開始進入持續增長期。法國和比利時是在19世紀30年代開始螺旋式上升,德意誌和普魯士則是在隨後的50年代。這種不尋常的進步與第一位發現它的學者不可磨滅地聯係在一起,即美國經濟史學家沃爾特·W·羅斯托(Walt W. Rostow),他把這種現象稱為“起飛”——進入持續經濟增長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