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學者曾暗示,他們從普遍接受的觀念中解放出來時經曆了漫長的掙紮。我自己也必須越過模糊不清的描述和不切實際的理論形成的叢林,才能深入探討現代經濟及其創造性和價值觀。熊彼特的經典理論認為創新是由外在因素所激發的,新熊彼特主義則認為鼓勵科研可以促進創新,這兩種觀點都預先假定現代社會可以離開現代經濟體而運轉(也難怪熊彼特會認為社會主義時代即將到來)。亞當·斯密則認為,人們的幸福隻來自消費和休閑,因此所有的職業活動都是為此目的服務,而非追求工作本身的體驗。凱恩斯的新古典福利主義認為,失敗和波動是需要解決的現代社會的主要缺陷,因為導致波動的挑戰和冒險對人們來說沒有意義。其後出現並在今天的商學院占主導地位的新–新古典學派則認為,商業活動隻是進行風險評估和成本控製,與人們的抱負、未知、探索和遠見無關。還有極端樂天派的觀點,他們認為一個國家的製度不構成問題,因為社會演化會產生最需要的製度,每個國家都有最適合自己的文化。假如本書的推導更接近真相的話,那麼過去產生的所有這些觀念就都是錯誤和有害的。
本書用了很大篇幅,以崇敬的心態描述現代經濟給參與者提供的體驗,因為這正是現代社會的驚奇之處。這種讚美引發的問題是,現代經濟所支持的現代生活與其他生活方式相比有何優劣之處。在第十一章我將指出,現代經濟的精華產物(人們生活的興盛繁榮)與關於美好生活的古代定義合拍,而對於美好生活的概念,人們有太多不同的版本。我所理解的美好生活要求獲得心智的成長(這來自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和道德的成長(這來自創造和探索完全未知的領域)。現代經濟帶來的現代生活方式完美地詮釋了美好生活的概念,這是證明優秀的現代經濟的合理性的重要一步——它可以支持人們的美好生活。
當然,為現代經濟的合理性辯護就必須駁斥批評意見。即使現代經濟能夠為所有成員提供美好生活的前景,但如果在過程中引起了不公正,或者以不公平的手段實現目的,也不能被認為是具有正義性質的經濟。在現代經濟的發展方向出現錯誤或造成炒作(如20世紀前10年積累的房地產泡沫)時,弱勢群體乃至所有社會成員都將遭受打擊,從失去工作的員工到公司倒閉的企業主,到財富大幅縮水的家庭。政府也可能沒有妥善處理現代經濟的利益分配(這是美好生活的第一要素),未能選擇對弱勢群體最有利的方式。當然這可能源於政府自身的問題,而非現代經濟的缺陷。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簡要勾畫現代經濟的概念,它能夠盡可能地為天賦和背景較為弱勢的群體提供美好生活。我將指出,一個有效運轉的現代經濟體完全可以根據常見的經濟正義的概念進行治理,如關注最弱勢群體。如果所有人都渴望美好生活,那他們將願意承擔伴隨這種生活的波動風險。我還將指出,在很多情況下,一個有效運轉的現代經濟要優於一個基於傳統價值觀的、有效運轉的傳統經濟。但如果某些社會成員還是堅持傳統價值觀,結果又如何呢?在這個入門性質的探索中,我們必須找一個止步的節點,但可以確定的是,在一個國家中那些希望擁有傳統價值觀,希望有自己的經濟生活的人,應該有創建其個人生活的自由。而那些渴望美好生活的人也有在現代經濟中自由工作的權利,而不能被限製在傳統經濟中,被剝奪參與變革、挑戰、原創和發現的機會。
這看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一個國家應該支持甚至努力建設現代經濟,但這種經濟的未來是未知和不可知的,容易遭受重大失敗、波動和傷害,使身處其中的人們有漂浮甚至恐懼的感覺,但獲得新發現的滿足、迎接挑戰的興奮、走自己道路的自豪以及在過程中成長的愉悅(簡而言之,人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必須付出這些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