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麵,丁村的民宅,延續幾百年,不同時期還有著不同的格局和風格。
格局基本上是這樣的:明代的都是單個的四合院,清代早期出現了前後兩進的四合院,到了晚期的時候還出現了院落合圍的城堡式建築。
這些院落的格局,很講究實用性,基本都是以北為上,上房基本不住人,中廳一般用來待客,北廳用以祭祀祖宗,樓上當作庫房,東西廂房住人,而且對稱排列。
門開在東南或南,因為從八卦上講,坎宅開巽門比較好。但如果受地理位置局限,院門的方位也就不一定,但還是要做些處理的。
比如說院門不得不開在西南的院子,就會以東為上,把東房建成上房;有的甚至把南房往裏收,留出一個通道,從西南轉到東南,然後再進院子。這也就說明,風水觀念在丁氏族人的腦子裏,還是占一定地位的。
不過,清代早期這組院子,並不是統一設計、統一修建的,基本是品字形相繼興建的,有的院子從興建開始,時斷時續,曆經10多年甚至20多年,主要還是因為財力不濟,耕讀之家,錢勢不大。
所謂的品字形就是說,中心的院子主人為最長者等到兒孫滿堂,住不下了,就往兩邊發展,然後依次。 它們以前互不連接,但每個院子的四角基本都留有小門兒,有的門上還有磚雕的門匾,比如“引曲”、“通幽”等,其實也是我們現在劇院裏的安全門,那是在出現危險的時候,可以迅速自由地出走。
矗立在第一座院門前的牌坊是“宣德郎”牌坊。它是宅莊丁溪連捐買了官位後,為誇耀先祖被乾隆帝追封為“宣德郎”而立,是其“耀祖光宗”心態的反映。
大門楹柱上懸掛著朱紅金字對聯:
醴泉無源芝草無根人貴自立;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民生在勤。
表現了主人的持家方略和精神境界。它與影壁上鬥大的“福”字和院中鞭炮、香爐、東西廂房窗戶上各種各樣的剪紙,懸掛在北廊的彩燈,形成了一派濃鬱的民間節日氣氛。
在1771年所建的前後兩進的院裏,陳列著晉南城鄉廣為流傳的刺繡、剪紙、木板畫等民間工藝品以及歌舞、小戲、皮影戲、木偶戲的實物和資料。此外,還有民間書畫、民間鏡子、民用瓷器和生產用具等展覽室。
這些建築的突出特點是注重裝飾,在建築的各個部位,多有木、石、磚雕,尤其是木雕,舉目皆是。
在鬥拱、雀替、博風板、門楣、窗欞、影壁、匾額上無處不點綴著雕品,就連柱基、階石和小門墩上,都裝飾得美觀大方。那些琳琅滿目的浮雕、陰雕、陽雕;人物、鳥獸、花草、靜物;單浮雕、組雕、連環雕,都巧奪天工。
丁村民宅作為我國北方民族四合院建築的典型標本,其曆史年代跨度大,建造別致,風格各異,且其價值意義是多元體的。
民宅建造布局和實用性較完備,反映了晉西南地區漢民族的心裏、愛好、信仰、風尚、習俗及情操,它是我們研究傳統建築民俗的珍貴標本;從建築藝術講,它采眾家之長,適一方水土之要求。
木雕、磚雕、石刻表現在建築構件上,多而不絮,精美大方,內容豐富多彩。從生活到禮法,寓意深刻;從戲曲到社火,華而樸實;從民俗到治家洋洋大方,是我國珍貴的民俗“活化石”。
1961年,丁村明清民宅就被山西省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丁村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旁注]
八品壽官 壽官是指在明代和清代的養老製度中,由地方推選並經皇帝恩詔頒下,授予老人冠帶的一種名譽頭銜。一般老人的年齡需要在70歲以上,不過,已受旌表的孝子,也就受到牌坊嘉獎的人,壽官的年齡可提前到60歲授予。
垂花門 是我國古代建築院落內部的門,因其簷柱不落地,垂吊在屋簷下,稱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繪為花瓣的形式,故被稱為垂花門。它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講究的門,它是內宅與外宅的分界線和唯一通道。
影壁 也稱照壁,古稱蕭牆,是我國傳統建築特有的部分,明朝時特別流行,一般講,在大門內的屏蔽物。在舊時,人們認為自己宅中不斷有鬼來訪,修上一堵牆,以斷鬼的來路。另一說法為照壁是我國受風水意識影響而產生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築形式,稱“屏風牆”。
皮影戲 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也是我國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
陰雕 是雕刻的一種,又稱沉雕,將雕刻材質表麵刻入形成凹陷,使文字或圖案凹於鉤邊下比材質平麵要低的一種雕刻手法,依賴熟練和準確的技法,使線條有起迄和頓挫、深淺的效果。大多用於建築物牆麵裝飾的雕刻和碑塔、牌坊、墓葬、摩崖石刻、宅居楹聯、匾額以及工藝品等的題刻。
南海觀音 據《悲華經》的記載,觀世音無量劫前是轉輪聖王無淨念的太子,名不拘。他立下宏願,生大悲心斷絕眾,勇猛丈夫觀世音,生諸苦及煩惱,使眾生常住安樂。為此寶藏如來給他起名叫觀世音。南山與觀音,因緣殊勝。據說,觀音菩薩有十二心願,其第二願就是“願長居南海”,故稱南海觀世音。
乾隆帝 (1711年~1799年),原名愛新覺羅·弘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60年,是我國曆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
[知識鏈接]
在丁村內,有一座卷棚頂的建築觀景樓,關於它的來曆,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呢!
據說,在清代時,丁村有一位舉人叫丁溪賢,他的號叫做釣台。當時縣誌有關他的記載,都稱他為丁善人。
當他老了的時候,就想在村中的這個池塘邊建一座觀景樓,觀街景看風情,安享晚年。但由於這地方地處村中要衝,又屬於公地,直至1834年他去世的時候,這樓也沒建起來,臨死也沒閉上眼。
後來他的兩個兒子,為了完成父親的夙願,就花了很多銀子,買了這塊地方,用了7年建成了這座觀景樓,又把丁溪賢的靈柩在裏麵放了3年,直至1844年,丁舉人才入土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