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農民宮殿——山西丁村(2 / 3)

幾乎包括了宗族製度下純農業血緣村落的所有基本建築類型。是我國北方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築群。

丁村民宅建築群呈東北西南向分布,分北院、中院、南院、西院四大組。由於宗族的繁衍發展,反映在院落群坐落上的時代差異特別明顯。這四大群組以村中心明代建築觀音堂為領首,以丁字小街為經緯,分布於北南西三方。

村落集中在明崇禎年間所築的一道“四角俱正,唯缺東南”的土寨牆內,當地人稱這個土寨牆為“城牆”。在這道土寨牆的南北方向分別築了兩個樓閣式“城門”,北門匾是“向都山”,南門匾是“宅明都”,東門因與鄰村有地畝之爭,隻券了門洞就封起來了,而西門根本就沒有建。

從空中俯瞰,丁村人說丁村的形狀是“金龜戲水”。原來,在丁村寨外的四角分別有魁星閣、財神閣、文昌閣、玉皇廟4座殿閣是為龜足,東有狼虎廟,西有彌陀院為龜的首尾,再西有汾河。若以村寨為龜身,就正像一隻大龜爬在沙灘上。

龜,在我國古代的傳說中是4種神獸龍、鳳、龜、麟之一,丁氏族人之所以把村莊的形狀建成龜形,是祈願村寨安全久遠、富貴平安。

在丁村,村子裏不留十字路口,全是丁字路口,而且逢丁字路口的頂頭,就建一座廟或者戲台,這樣可以防風。

丁村內現存的四座小廟,三義廟、三慈殿、菩薩廟、千手千眼觀音廟,都處在主要的丁字路口。

丁村村中心的觀音堂,始建於1605年,現存建築為1769年重修建築,裏麵供的是南海觀音,也叫渡海觀音。

觀音堂前,過去東、西、北三條路口,都各建石牌坊一座,東邊牌坊上寫著“慈航普度”,西邊寫著“汾水帶縈”,北邊寫著“古今晉傑”。

觀音堂內,正中懸“觀音堂”匾額,兩側各懸“德水常清”、“宛然南海”金匾,石柱楹聯:

殿座池塘漫雲寶筏消邇少;

堂臨衝要俱是金繩引路多。

這些匾額和盈聯都是中院捐職州同丁溪蓮父親的手筆。

村西頭的三義廟,是丁村古建築的鼻祖,是1342年修建的, 距現在600多年了。廟內供奉的劉關張桃園結義的三兄弟。

在過去,人們出門在外,靠的就是老鄉、朋友,所以常常有人結拜金蘭之好。有意思的是,丁村這個三義廟,根據曆代重修碑記,早期主持修廟的人中姓丁的並不多,到了後來就越來越多了,這也驗證了丁姓族人的發展。

三慈殿,處在村西南角小巷丁字路口,是清代早期建築,供奉的是觀音、文殊、普賢三位心慈麵善的菩薩。現存1798年重修碑記,碑文是村裏當時的舉人老爺丁溪賢寫的。

丁村村南頭小廟,也稱千手觀音堂,始建於明代,現存清代順治、康熙、道光年間重修碑記。

從丁村的4個小廟可以看出,丁村明清祖先的生活理念和追求,不外乎祈福祈壽保平安。三義堂,最初是因為丁村商人參加太平幫行走江湖,結交結拜朋友,共闖天下的祈福場所。

丁村過去有很多人都外出經商、打工,有的人家不太富足,家裏的幾畝薄田就留給了婦道人家和年幼的孩子,這種現象,也許就是修建三慈殿的原因了。至於說南海觀音和千手觀音,當然是村民為了祈求佛祖保佑,祈求平安幸福。

在村中心觀音堂後麵,有一座觀景樓,是清道光年間修建的。這座樓的屋頂是圓的,像一張席子卷在屋頂,這叫卷棚頂。這種卷棚頂的建築,一般用在廟宇、園林、甚至皇家建築裏,在民居中不多見。

以這座建築 “觀景樓”為屏障,以正麵三座牌坊為前界,形成了一個前有三枋相拱,後有高樓為屏的丁字形小廣場,是丁氏族人的聚會場所。每年春節元宵,張燈結彩,架設鼇山,鑼鼓喧天,燈火輝煌。

高高樹立的門燈架上的“天下太平”,在燈光照耀下閃閃發光,人們扶老攜幼,前呼後擁,一派賞心樂事,表現著太平盛世人們的歡娛心情。當年之盛,可見一斑。

丁村的建築共分為北院、中院、南院、西北院四大組,其中北院以明代建築為主,中院以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的建築為主,南院以道光、鹹豐年間的建築居多,西北院則是乾隆、嘉慶時所築。

北院以明代建築為主,均建於萬曆年間,最早建房題記為1593年。基本上是八品壽官丁翰卿一支的產業,後在乾隆年間又有大批續建,但仍係丁翰卿之子孫所為。

其中,建於1593年,位於丁村東北隅,是一組四合院,大門一間設在東南角,正屋3間,東西廂房及倒座各為兩間,按傳統習慣根據木構架分間,應是3間,可能是由於木構架開間過小,不利於布置室內火炕,所以分作兩間使用。

正屋、兩廂和倒座之間並無廊子聯結。其形製符合明代庶民屋舍的規定,隻是正屋梁上有單色勾繪的密錦紋團科紋飾,似稍有逾製之嫌。

另一座建於1612年,位於前座宅的東側。由兩進院落組成,現僅存大門及裏進院,兩院之間的垂花門也已毀去。從現存建築看,平麵布置後者比前者多建外麵一進,其餘基本相同。

由於山西屬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故兩宅內院南北狹長,以取陽光。牆體較厚,可以保溫禦寒。當地雨量稀少,故次要房屋僅用仰瓦鋪設,省去蓋瓦。根據風水之說,正房在北,大門在東南的布局屬於“坎宅巽門”的吉宅,這種宅型在北方一帶頗為流行。

中院以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所建居多,係北院丁翰卿之同宗兄弟丁鬆清之子孫丁銜武、丁坤等人所建,後有道光年間建者,亦係丁坤之重孫丁庭柱等所為。

南院的情況較為複雜,既有丁玉恩建於1620年的,也有其重孫丁建文、丁建武等建於1955年,更多的則是由丁建文之孫丁殿清等建於道光鹹豐年的,但均係一脈相承,與北院中院沒有明顯關係。乾隆時的丁世德在為丁比彭所纂家譜序中曾說:

丁氏一莊,宗分脈異安知其始非一本所衍也?但無譜可稽……

西北院較為分散,留存民宅較少,以乾隆、嘉慶年間者為主,其譜係至今尚無更多資料可供研究。

在現存的40座院落中,據其建築本身自留的建房題記可知,建於明萬曆的6座,清雍正的3座,乾隆的11座,嘉慶的2座,道光的2座,鹹豐的3座,宣統的1座。另有20世紀初的2座,未發現紀年但建築風格類清的1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