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俗古村——屯堡文化村(1 / 3)

貴州民俗古村——屯堡文化村

在我國貴州省西部,巍峨峻峭的大山裏,保存著一個距今600多年的地方民俗——屯堡文化,這個地方被稱為屯堡文化村。

該村的屯堡人仍舊身穿大明朝的長衣大袖;仍舊跳著大明朝的軍儺;仍舊沉眠於老祖宗“插標為界,跑馬圈地”的榮耀之中。他們的語言、服飾、民居建築及娛樂方式都沿襲著明代的文化習俗,演繹著一幕幕明代曆史的活化石。

2001年,國務院將至今仍保存較為完整的屯堡村落,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元璋為穩定西南屯兵安順

在貴州省的安順地區,聚居著一支與眾不同的群體,他們叫屯堡人,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被人們稱之為 “屯堡文化”。這些屯堡人居住的地方便是屯堡文化村。

關於這個村莊的建立,要從我國明朝初期說起。

1381年,為了維護大明王朝的一統天下,平定西南動亂,明太祖朱元璋在這一年的派大將傅友德和沐英率30萬大軍征南,經過3個月的戰爭,平定了動亂。

經過這次事件,朱元璋認識到了西南穩定的重要性,於是命30萬大軍就地屯軍。

為了鞏固征南戰爭的勝利成果,使屯戍士兵安心邊陲,朱元璋又以“調北填南”的舉措,從中原、湖廣、江南等省強行征調大批農民、工匠、役夫、商賈、犯官等遷來黔中,名為“移民就寬鄉”。

發給農具、耕牛、種子、田地,以3年不納稅的優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與屯軍一起,進一步壯大了屯堡的勢力,形成軍屯軍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構成安順一帶獨特的漢族社會群體——安順屯堡。

這些人從此紮根邊地,世代延續,形成現在散見於貴州各地的屯堡村落和屯堡人。

關於這段曆史,在《安順府誌 —— 風俗誌》中記載:

屯軍堡子,皆奉洪武敕調北征南……散處屯堡各鄉,家人隨之至黔。屯堡人即明代屯軍之裔嗣也。

在今天的安順,許多大家族的族譜,記載均與史料相同。《葉氏家譜》載:

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征。平服世亂之後……令屯軍為民、墾田為生。

在漫長的歲月中,征南大軍及家口帶來的各自的文化與當地文化融合,經過600多年的傳承、發展和演變, “屯堡文化”因此而形成。

屯堡文化既有自己獨立發展、不斷豐富的曆程,也有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的遺存,既有地域文化特點,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一方麵,他們執著地保留著其先民們的文化個性。另一方麵,在長期的耕戰耕讀生活中,他們又創造了自己的地域文化。

屯堡人的語言經過數百年變遷未被周圍的語言同化;屯堡婦女的裝束沿襲了明清江南漢族服飾的特征;屯堡食品具有易於長久儲存和收藏,便於長期征戰給養的特征;屯堡人的宗教信仰與中國漢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脈相承;屯堡人的花燈和曲調還帶有江南小曲的韻味;屯堡人的地戲原始粗獷,對戰爭的反映栩栩如生,被譽為“戲劇活化石”;屯堡人以石木為主營造的既高雅美觀又具獨特防禦性的民居建築構成安順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風格……

安順屯堡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數西秀區七眼橋鎮以雲山、本寨、雷屯為主的雲峰屯堡文化風景名勝區。

該景區位於安順市東麵處,景區自開發以來,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重視,他們認為雲山、本寨的明代古城牆、古箭樓、古巷道、民宅、古堡等,保存良好,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旅遊價值。

[旁注]

傅友德 明朝開國名將。元末參加劉福通軍,隨李喜喜進入四川。旋率部歸朱元璋, 1367年從徐達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帥職,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後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朱元璋盛讚傅友德功勳第一。

花燈 又名燈籠、彩燈,是我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在我國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製作,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成為照明工具。它是漢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是漢民族民間文化的瑰寶。

箭樓 主要是被動防禦時利用其與城牆圍合的口袋型地勢放箭圍殺。古代武器落後,城門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這裏是封建統治者苦心經營的防禦重點。箭樓一般設在城樓中間,正麵和兩側設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

明太祖朱元璋 (1328年~ 1398年),初名重八,字國瑞,生於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俗稱洪武帝,廟號太祖,其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 他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明朝。在位期間,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加強了君主專製的中央集權統治。

[知識鏈接]

除史書記載外,眾多家譜的記載,足以證實安順屯堡人實係“明代屯軍之裔嗣”。隨著時代的變遷、屯田的廢除、移民的湧入,本來意義上的屯堡有所擴大,在以安順為中心,東至平壩,西至鎮寧和關嶺,南至紫雲,北至普定,方圓13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散布屯堡村寨達數百個,人口有約30萬。

明朝皇帝“養兵而不病於農者,莫如屯田”的舉措,不僅實現了明王朝鎮壓反叛、鞏固統治的軍事目的,而且屯軍移民帶來的江南先進耕作技術,也促進了安順的發展。

以石木結構為主的石頭城堡

從貴陽市往西行進約70千米,進入安順市所轄平壩縣範圍內,路兩側可見山穀盆地間綠樹掩映著一片片銀色的石頭建築的世界。

那就是屯堡人用歲月的鋼鑿打造的賴以生存的自由空間的屯堡村寨,以它無聲的語言向人們講述600年來的風雲聚會與坎坷曆程。

這些屯堡村落以屯、堡、驛、哨、所、旗、關、卡等命名,體現出軍事建製特征,並相對集中分布於以安順為中心的13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大小300多個,人口達30多萬人,成為一個與周邊少數民族和其他漢族迥然不同的文化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