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農民宮殿——山西丁村
丁村,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城汾河河畔,北起史村,南至柴莊。這裏地勢東高西低,氣候溫和,水土豐茂,自古就是人類活動的地區之一,全國著名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舊石器時代的“丁村人”及其文化遺址就分布在它的周圍。
以丁村為中心的丁村遺址於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丁村民宅於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丁氏祖先從河南遷入古村
在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有個村莊,名叫丁村。村子不大,卻非常有名,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座村莊的曆史非常悠久,最早的丁村文化遺址竟然在遠古的舊石器時代。
1953年,我國考古學家在這裏發現了這個村落的遠古文化,1954年,專家學者們又發現了化石地點14處,石器地點11處,同時發現了人類化石,計門齒2顆、臼齒一顆,1976年又發現嬰兒頂骨一件。
這些古老的文物證明這座古村莊從舊石器時代起便有人居住了。可是,丁村到底始建於哪一年呢?現在並沒有確切的文字資料記載。
不過,丁村丁氏的家族淵源可以追溯至始遷祖丁複。在保存至今的丁氏1754年家譜中稱:
太邑汾東,有莊曰丁村,餘家是居是莊,由來舊矣。始於何祖,方自何朝,餘固不得而知也。每閱祖遺家譜,自始祖複遞傳至今,已十有一世矣。
這段家譜告訴我們,在1754年時,已經是丁氏家族的第十一代了,如此說來,丁氏祖先丁複應該是從明代初年遷入此地的,可是他們到底是從哪裏遷入的呢?
家譜記載:
丁姓各省俱有,惟豫章稱繁族,亦屬耳聞,餘並未親到。獨中州襄邑城內以及鄉莊約有十餘家,與餘久有宗誼之親,至今稱好,其餘雖有,並未識麵。
另外,在1789年民居的主人丁克長過壽時,襄邑族人所贈的壽瓶上刻有壽文,其中有“派出濟陽,世居山右”的記載。濟陽是河南的開封、蘭考縣一帶。
由此可見,丁村的丁氏宗族與河南襄邑的丁氏應當同屬一宗,均遷於河南開封和蘭考縣一帶。於是,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丁氏始祖是從河南一帶遷入山西的。
當丁氏始祖在山西得以安身立命之後,出於傳統的聚族而居的習慣,又有同宗的丁氏族人相繼遷到該處,並且各自繁衍下來,形成丁村。
丁氏宗族自丁複起至明代萬曆年間,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就丁氏譜係來看,當時族屬龐大,人口繁盛,另建了一批房屋,並重修了或建造了一部分廟宇。丁村的村落結構也初步形成。
後來,有部分丁氏後人他們把自己生產的糧食、布匹送到甘肅寧夏,把甘肅寧夏的中草藥,比如冬蟲夏草、大黃、枸杞等,販回來,送往廣東,又把廣東的稀罕物品,諸如洋貨什麼的,販回來。這樣,就形成了一支晉南商幫中實力最強的“太平幫”。
這些靠著經商發財的丁家人在外地賺錢以後,就回家不斷地買地,然後蓋房娶妻生子。到了清代,丁氏宗族分為六支,即北院、中院、南院、窯頂上、西頭和門樓裏。
清代丁氏宗族經濟模式發生轉變,由純農業生產走上了農官商相結合的道路,部分支係有了較雄厚的經濟實力,同時由於人口的增加,這段時期又形成一個建造房屋的高潮,丁氏的村落結構定型。
丁氏族人買地蓋房,曆史上主要分3個時期,也就是現在分的3個家族支係的大興土木過程:明代萬曆年間興建的北院;清早期雍乾時興建的中院;清晚期鹹豐道光年間興建的南院。另外,還有散亂的許多院落,總共40餘座。
現存的丁村最具觀賞價值的是村內古老的民居,這裏保留了自明代萬曆年間至清代末年的大量房屋家宅。這些家宅是可以和晉中的喬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競相媲美的大院,又不是單一的大院。一座一座既分散坐落,又有序分布的四合院,形成了一個村落。
如果說去喬家、渠家、曹家等地方是看大院家宅,那麼到丁村則是看大院村落了。這樣的大院村落,不止在北方,即使在南方,在全國也是罕見的。
丁村民宅,它不同於官宦之家、豪商巨宅,更不同於皇家建築、宗教廟宇,說到底它是老百姓的宅院。但是,就丁村民宅的建築理念、分布格局、磚雕木刻,以及它所包含的古樸淳厚的傳統文化、民俗風情內容而言,它又絕對堪稱是一座古代民間建築博物館,一座農民的宮殿。
[旁注]
舊石器時代 在古地理學上是指人類開始以石器為主要勞動工具的文明發展階段,是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其時期劃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對應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
襄邑 東漢時期地名,為縣級行政區,原址位於現在河南省睢縣,屬於兗州陳留國轄內,是當時的紡織中心,在開封東南,惠濟河從境內通過,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夏商時屬豫州,周屬宋。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在此建立霸業,死後葬於此地。
喬家大院 位於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國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以後曾有兩次增修,一次擴建,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於20世紀初建成一座宏偉的建築群體,並集中體現了我國清代北方民居的獨特風格。
[知識鏈接]
據說,丁村在形成之初,是一個家族或丁氏的數個家族組成。村落的形態也比較簡單,丁氏宗族每一支係家庭都不斷進行著由核心家庭、主幹家庭的裂變,一對夫妻組成的核心家庭在積累到一定數量的資財,就會在他們居住的房屋旁再立新宅。
丁氏宗譜中有一個典型的例子“餘支於村內獨占盡東一邊,有地20餘畝,俱係餘支房屋場基、牛園、並無他人基業。臨街西麵公建大門、二門、門樓各一座,至今人稱餘支為大門裏。餘支就有老院四所,書院一處,前後左右相連,俱係卿祖置。”
“翰卿祖生高祖輩史弟4人,析居時各授全院一所,卿祖與老祖妣兩人獨居書院,以終餘年。長房伯祖誠分東北院一所,本村地數十畝。後誠祖於伊居舊院東邊相連建新院……”
這樣幾代下去,就形成了以“祖屋”為核心的丁村村落。
由四大群組構成的古建築
丁村位於襄汾縣城南處,是一個聚落結構發育的比較完善的宗族鄉村。,村內遺存有明、清時代的民居院落40多座,建築類型包括民居、宗祠、廳堂、戲台、廟宇、寨門、城牆、商鋪、糧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