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眾多風格獨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村中各戶皆有水道相連,汩汩清泉從各戶潺潺流過,層樓疊院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處處是景,步步入畫。
全村現完好保存著樂敘堂、承誌堂、樹人堂、樂賢堂、德義堂、敬德堂、桃園居、敬修堂和南湖書院等明清民居140餘幢,此外,還有著名景點南湖、月沼、水圳、木坑、奇墅湖和紅白古樹等。
其中,樂敘堂又名眾家廳,是宏村的汪氏宗祠,位於宏村中月塘北畔正中,與月塘同建於明永樂年間,曆來是汪氏族人祭祖和慶典聚會的場所。
樂敘堂由門樓、大廳、祀堂三部分組成,後進正堂原有樓,大門磚雕貼牆牌坊雕飾得異常精美。
樂敘堂前進門樓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月梁、叉手、雀替、平盤鬥等建築構件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樂敘堂與村內的月沼組成宏村八景之一。
古村內的承誌堂是清末汪姓巨商汪定貴所建,該堂位於宏村的牛腸中段,建於1855年,承誌堂顧名而思義,意為緬懷祖宗、繼承先誌之意。
進入承誌堂,目光所觸,盡是木雕鏤空門窗,圖案層次分明,栩栩如生,讓人歎為觀止。
承誌堂占地2000多平方米,有60多個房間,為磚木結構樓房。承誌堂氣勢恢宏,工藝精細,其正廳橫梁、鬥拱、花門、窗欞上的木刻,層次繁複,人物眾多,人不同麵,麵不同神,堪稱徽派“三雕”藝術中的木雕精品。
樹人堂的清刺授奉政大夫誥贈朝儀大夫汪星聚於1862年所建。
此堂也稱民間藝術收藏館,是房主汪升第九十五代孫汪森強的私人收藏館。為弘揚徽州的曆史文化,樹人堂的主人多年來從民間及博物館收集了明清民間時期老作坊機械,石製器具、徽州版畫、民俗用品、徽商書信用具、宏村族譜等,再現了當年徽州社會生活的一些側麵。
樹人堂全屋宅基呈六邊形,取六合大順之意。正廳偏廳背靠水圳,坐北朝南。天花彩繪,飛金重彩。廳堂東邊利用有限空地,建一小水塘,活水長流,外門為八字門樓內置懸坊欄板。
樹人堂樓上收藏有宏村人經商的路線圖,即徽商遺蹤,體現當年商運老大橋碼頭繁忙景色的畫,一封1919年黟縣人在京做保險的書信,承誌堂主人巨賈商人汪定貴的遺像、生平、家讚和訃文,當年的銀票、書信,及以前出外經商時用的手提箱及鞋架和耙犁、鋤頭、蓑衣等一些農具。
明清時期,徽州的版畫達到了鼎盛時期,徽州刻書遍布江浙和徽州。桌台上陳列有徽州版畫的木雕板,上麵雕刻有年畫、廣告畫和水車的模型圖。
套色水印和拱花印刷式在中華印刷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現代革命家魯迅先生為了搶救這一藝術,曾鼎力支持印製《十竹齋書畫譜》。
明清民間時期老作坊機械藏品,還有當時官宦人家及富商家用的小型石磨,稱之為虎頭磨,織布機,製茶用的揉茶機,豆腐坊用的手推磨和腰磨,舊時家庭所用的器具,如打草鞋的木模子,以及燒水的銅壺、石具牛碾、花崗浴缸、青石魚缸,以及揉茶的石板。
宏村保留的書麵資料有族譜的祖傳手抄本,祖宗家讚,先賢大略,摩蘿別墅陳鈔,古宏村河道變遷、宏村水係民居平麵圖。
樂賢堂位於宏村正街,始建於1699年,占地400多平方米,建築麵積900得平方米,是宏村清初汪氏後裔所建的三大堂屋之一。
德義堂也是典型園中水、水中園的徽派庭院式民居,它建於1815年,係兩樓三開間建築,廳堂前有16扇半幢蓮花門,室內外都有通道。
德義堂位於水圳大道邊,大門並不顯眼,普通的木雕蓮花門,突出的是大理石門楣石刻。黃山著名書法家黃樹先生的題詞:“德義堂”三個魏碑風格的大字非常顯眼。
德義堂正廳坐南朝北,為二樓三間結構。該堂正屋東西兩邊分設有一明一暗兩個花園,兩個花園隔牆處有圓形漏窗,不但具有借景作用,而且極富裝飾之美。
牆上攀著一棵皖南獼猴桃藤,生機勃勃,滿園都染上透綠的青春色彩。院東西兩個花園,一明一隱,內植果木繁花,四時花卉各異,其景也不相同。
堂前庭院稱水園,水園有與水圳相通的方塘,魚缸、水榭點綴其中。園中流水、水中有園,遊魚戲水,粉牆青瓦,花窗點眼,此情此景給人們感受到卻是步移景異,美不勝收。水榭內有桌椅,閑情雅趣俱佳,可在此招待賓客,德義堂是徽派私家園林的典型代表。
德義堂前庭院,開一魚池,水塘有暗溝與水圳相通,水塘周圍,設四季盆景,院內繁花疏木、綠陰叢叢,可稱“露天花廳”。不難看出棲居者生活情思和審美情趣, 表現出德義堂主人對理想生活環境的一種追求。
德義堂的庭院,因受建築空間的限製,空間較小,但聰明的古人卻設計出漏窗分隔法,使狹小的庭院分多個層次,不讓人一覽無餘,同時在園中配上生動的題額,使庭院充溢著文化氣息。
江南民居中的園林,從風格上可分為兩種:一是商人追求的樓台亭榭,畫梁雕棟,盡顯富貴氣派;二是官宦文人追求的環境的優雅,情調的創造。德義堂庭院園林無疑應該歸屬後者,文化氛圍與風光特色更加突出。
敬德堂位於宏村牛腸水圳下遊轉彎處,建於清初順治年間。
敬德堂整幢建築裝飾簡樸,屋柱為方形,是宏村明末清初民居的代表作,可以了解普通商人的生活情況和徽州明、清建築的格局。
廳堂背向排列,前後廳均有天井,采光性能好,兩側為廂房,南側為前院,北側為廚房,廚房裏還有一個小天井,東側還有一座麵西朝東的小偏廳和大花園。
敬德堂的“敬”與積累的“積”讀音相近,反映主人希望自己的後人能積德行善。主人喜好種植花草盆景,在正屋前留有充裕的地方,並在院子左邊放置一間木製小房,相當於溫室,冬季時把盆景放在房內。
徽州人十分重視門樓的修建,有“千金門樓,四兩屋”之說,聽起來有些誇張,但可以反映出門樓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敬德堂門樓上雕刻的圖案就有很多象征意義。樓角處有鼇魚,龍頭魚尾,表示希望自己的子孫能獨占鼇頭。鼇魚的下方是梅蘭竹菊四喜圖,梅蘭竹菊四君子代表著堅韌不拔的意誌和高潔的品質,
四隻喜鵲則為喜慶吉祥。喜鵲登梅圖,取喜上眉梢之意。東鹿、西馬圖,“鹿”是福壽祿“祿”的諧音,希望後人能夠豐衣足食,生活充裕,“馬”則反映能在事業上飛黃騰達之意。
門樓最下層左右兩下角的吉祥水獸圖,形為滾滾的波濤之中,兩隻鯽魚在艱難的躍出水麵,鯽魚跳龍門,即希望能在官場上有一席之地。
屋內正廳東西兩側各有六扇蓮花門,中間攔板上雕刻有蝙蝠,而且都是5隻,稱之為“五蝠奉壽,萬福萬行”之意。東西廂房是主人休息的臥房,廂房窗子上鏤空雕刻銅錢圖案,窗下欄板上雕刻的萬字圖案,意為多財多福。
敬德堂用天井通風采光,天井下方的左右兩側各有一根木頭,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陽光直射在家中十分炎熱,主人就在木條上穿上鐵環,掛上布簾,擋住強烈的陽光。廳前有一副楹聯:
立誌不隨流俗轉;
留心學到古人難。
明朝房子式樣、布局簡單,支柱是正方形,清朝則為圓柱;一般房子都為兩層,明朝房子上下兩層的高度相當,而清朝的底層高大寬敞,大多采用形似冬瓜形的粗粗大梁。
明朝的房子裝飾簡單,清朝徽商到了鼎盛時期,特別注重雕梁畫棟。徽派建築把樓梯口和樓梯前隱藏在門的背後,起到了美觀的作用。
樓梯間作為儲藏室,充分利用了空間。樓梯的台階一般有16台階,商人注重聚財,按五行來設計,金木水火土,第一個台階為金,而最後也為金,金碰金,意為財運廣通。
桃園居建於1860年,因房東曾於院內植一稀有品種的桃樹而得名。 桃園居雖說規模不大,但門樓磚雕和室內木雕堪稱精品。
門樓上的磚雕刻得精細,而且層次比較多,清獅白象等動物形象生動,尤為獨特的是門樓上部用水磨磚砌一弧形門額,類似室內廳堂上方前部的冬瓜梁,門額中間鑲嵌一塊大形弧形磚雕,這是一般古民居所少見的。
室內木雕花樣繁多,技法多變,內容豐富,寓意深刻,其特點主要表現在大廳房門及窗戶和書廳雕花門上。
大廳門、窗主圖案為寶鼎、寶瓶,窗戶開口為掛絡式,兩邊窗戶上方各有兩個守窗童子,窗欄板上的4隻喜鵲,6隻麒麟猶如活的一般,寓為“四喜六順”。
房門上部為藤結花,每扇門上的花心板上的人物均為曆史典故,其中東房門裏扇花心板上為“羲之戲鵝”,其他典故有待考證,另外兩廂的葡萄掛絡,雙獅雀替均屬珍品,掛絡中的飛馬寓飛黃騰達之意。 書房中的4扇雕花門,可以說是全村最為精美的雕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