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扇門的上半部從上而下為“蝙蝠奉壽”、“八駿馬”和“人間仙境”雕版,大片雕花為“鬆鼠葡萄”,四扇門的腰板上分別雕有“嶽飛刺字”、“王祥求鯉”、“季子掛劍”和“孔融讓梨”4個曆史典故,這4個典故又因此表現忠、孝、節、義4種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大廳和書房的雕花門上部精雕細刻,而下部除一簡單線條外幾乎為平板一塊,這充分表現藝人的匠心:即繁簡結合,精細共存。
另外,一般民居中的房門腰板和窗欄板的底部為平板一塊,而桃園居房門腰板和窗欄板的底部卻刻有十分細致的菊花圖案。
敬修堂是宏村典型的清代民居,坐落在月沼北側西首,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80多年的曆史。
敬修堂占地麵積280多平方米,建築麵積450多平方米,屋基高出“月沼”近一米,整個房子坐北朝南,正廳前為庭院。與其他民居不同是院門外留有十平方米的空地,俗稱廳坦,是夏日納涼、冬天曬太陽及小憩聚會之處。
進入庭院,隻見粉牆左右回抄,庭院內靠牆石砌花壇,置石魚池;院內西側兩株百年牡丹,每年花開季節百朵簇擁;院內許多建築布局及雕刻寓意深遠。
庭院地麵有一塊鋪得四四方方的石板,四周砌得非常方整,前對一個“福”字,正中對著正廳大門,這是180多年前主人有意設計的,寓意四方是福,四方進財。
正廳的大門門罩上都鑲有玉器花瓶、鬆鶴同慶、福壽雙全、麒麟送子等石雕圖案,飄逸淡雅,涵義深刻。
正廳為前後二單元、三間二樓結構,廳內兩側蓮花門雕飾端莊別致,左右對稱,雕刻的有“福在眼前”、“平安富貴”、“福壽雙全”、“草龍托壽”等圖案。
整個廳堂基本保持原貌,從八仙桌、八仙椅、茶幾以及楹聯、字畫等擺設中可看出主人的文化素質和經濟實力。廳堂擺設有花梨木古桌,堅硬沉重,烏黑明亮,造型獨特,保存完好,實屬民間罕見。
廳堂上方所掛的楹聯:
事業從五倫做起;
文章本六經得來。
“五倫”即為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5種人倫關係。而“六經”即為詩、書、禮、易、樂、春秋。傳說千古一帝秦始皇當年焚書坑儒燒掉了樂經,到西漢以後重視以孝治天下,故把孝經也列入六經之內。
兩側掛楹聯:
澹泊明誌;
清白傳家。
表達出主人淡於名和利,追求自己誌向的心願。
幾百年來,徽商不僅經商掙錢,而且重視儒家思想,把讀書和經商融為一體。 整個廳堂處處雕有寓意深刻的吉祥圖案,廳堂掛彩燈的燈鉤木托上麵鏤空雕刻著“雙龍戲珠”、“福祿壽喜”。
在宏村內,除了樂敘堂、承誌堂、樹人堂等古民居建築之外,還有一所規模極大的私塾南湖書院。
此書院始建於明朝末年,位於南湖北畔,初建時是六所私塾,稱為“依湖六院”。清嘉慶年間,汪家人花了4年的時間,將六院合並重建為一所規模極大的私塾,取名“以文家塾”,又名“南湖書院”。
這是一座具有濃厚徽州建築風格的古建築,麵積10餘畝,外麵與一湖碧水相鄰,裏麵有玲瓏的假山,場上有株百年圓柏鬆。書院由誌道堂、文昌閣、啟蒙閣、會文閣、望湖樓、祗園6部分組成。
誌道堂是先生講學之場所;文昌閣奉設孔子文位,供學生瞻仰膜拜;啟蒙閣乃啟蒙讀書之處;會文閣供學子閱鑒四書五經;望湖樓為教學閑暇觀景休息之地;祗園則為內苑。
書院前臨一湖碧水,後依連棟樓舍,粉牆黛瓦、碧水藍天、交相輝映。書院大廳巍峨壯觀,門樓保存完好,原有“以文家塾”金色匾額,是清朝翰林院侍講、大書法家梁同書93歲時所書。
西側有望湖閣,卷棚式屋頂,樓窗麵臨南湖,上掛“湖光山色”橫匾一幅,登高遠眺,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距宏村近5000米處,位於深山之中,有一片茫茫竹海,名為木坑,也稱木坑竹海。竹林深處有一片民居,建築風格與一般的徽派民居截然不同。
除了這片竹海,宏村的奇墅湖和紅白古樹也非常有特色。
奇墅湖位於宏村東南,沿宏村東口土路而行,碧水蜿蜒於右,植被顏色紛呈,步行半小時後水麵豁然開闊,這便是奇墅湖,現在是水庫的一部分。
紅白古樹在宏村村口,一眼望去,可見到兩棵有500多年樹齡的古樹。這兩棵大樹,一棵叫楓楊樹,村民們叫紅楊樹;一棵叫銀杏樹,村民們叫白果樹。
北側的紅楊樹需四五個人才能合抱,樹冠形狀像一把巨傘,把這村口田地籠罩在綠蔭之中。
南側的白果樹形如利劍,直刺天空,因為銀杏是世界上稀有的樹種,而這棵銀杏樹又有500多年,所以大家把這棵銀杏樹稱為村口瑰寶。
村前河上有石拱橋3座,橋身空透,橋欄低平,宛若彩虹落地,把宏村裝扮得分外妖嬈。我國科學院建築設計家俞家怡的一首詩,描繪了宏村的秀麗景色:
青山綠水本無價,誰引碧渠到百家?
洗出粉牆片片清,映紅南湖六月花。
另外,在宏村周圍還有聞名遐邇的雉山木雕樓、塔川秋色、萬村明祠“愛敬堂”等景觀,這裏就不一一介紹了。
1999年,國家建設部、文物管理局等有關單位組成專家評委會對宏村進行實地考察,全麵通過了《宏村保護與發展規劃》。2000年,宏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2年,宏村加入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2003年加入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委員會,2003年被評為全國首批12個曆史文化名村之一。
[旁注]
祭祖 是我國的傳統風俗之一。一般在春節期間舉行。除夕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
魏碑 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大體可分為碑刻、墓誌、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北魏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係,對當時的隋和唐楷書體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曆代的書法家在創新變革中也多從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冬瓜梁 我國徽派古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間俗稱為“冬瓜梁”,兩端雕出扁圓形或圓形花紋,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恢宏、華麗、壯美。立柱用料也頗粗大,上部稍細。
石雕 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製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黏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雕刻傳統技藝始於漢,成熟於魏晉,盛於唐。
梁同書 字元穎,號山舟,晚年自署不翁、新吾長,錢塘人。大學士梁詩正之子。梁同書生性重孝,以書法著名。他主張不拘泥於前人的成法,強調在創作中自出胸臆。著有《頻羅庵遺集》、《頻羅庵論書》、《直語補證》、《頻羅庵書畫跋》等。
水榭 是指供遊人休息、觀賞風景的臨水園林建築。我國園林中水榭的典型形式是在水邊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淩空架設於水麵之上。平台臨水圍繞低平的欄杆,或設鵝頸靠椅供坐憩憑依。既可在室內觀景,也可到平台上遊憩眺望。
秦始皇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原名嬴政,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戰略家,首位完成是統一的秦朝開國皇帝。把我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開創了新局麵,奠定我國2000餘年政治製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知識鏈接]
宏村的紅白古樹是這牛形村的牛角,是宏村的風水樹,也是一種吉祥象征。
按照宏村過去的風俗,村中老百姓辦喜事,新娘的花轎要繞著紅楊樹轉個大圈,這預示著新人百年好合,紅福齊天;高壽老翁辭世辦喪事,要抬著壽棺繞著白果樹轉個大圈,寓示著子孫滿堂,高福高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