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米之鄉——浙江南潯(1 / 3)

魚米之鄉——浙江南潯

南潯鎮位於浙江省北部,湖州市東部,東北部與江蘇省蘇州市毗鄰,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南潯鎮居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腹地,是我國十大魅力名鎮之一。

南潯鎮建於1252年,名勝古跡眾多,充滿著濃鬱的曆史文化底蘊和靈氣。占地麵積141.3平方千米,著名景點有小蓮莊、張石銘舊宅等。

南潯鎮曆史悠久,人文薈萃,名家輩出。據宋、明、清三朝統計,南潯籍的進士就有41人,南潯鎮京官56人,明清兩代任全國各地州縣官57人。南宋至清末,在全國有影響的潯籍學者有80多人,故南潯有“詩書之綁”、“鎮誌之綁”的美稱。

宋代建鎮後經濟飛速發展

南潯古鎮是江南水鄉名鎮之一,地處杭嘉湖平原北部,太湖之南,東與江蘇省蘇州接壤,西距湖州市區32千米,是湖州市接軌上海浦東的東大門。

南潯曆來是江南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和“文化之邦”,具有“東方萊茵河”之譽的長湖申航道貫穿全區。

南潯鎮曆史悠久,從南宋開始就是水陸要衝之地,農業發達,在浙江一帶位居首位。

南宋初期,本地僅是一處村落,稱潯溪村,後稱南林。南潯因濱潯溪河而名潯溪,後又因潯溪之南商賈雲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直至1252年開始建鎮後,南林、潯溪兩名各取首字,改稱南潯。

有史料記載,當時的南潯,“耕桑之富甲於浙右,土潤而物豐,民信而俗樸,行商坐賈之所萃。”此後直至明萬曆中期,南潯的蠶桑種植經濟和家庭手工繅絲日益發展起來。

南潯七裏村民在1383年前後曾多次改進繅絲方法,在1573年至1620年間又對育蠶、植桑、繅絲等又進行技術革新,如培育了名聞中外的蓮心種,製成了三緒絲車等,因而七裏湖絲聲名鵲起,杭、嘉、湖、蘇所產的生絲均冠以七裏之名。

清代乾隆和嘉慶年間,七裏絲行銷範圍除了江南以外,經廣州大量外銷日本和歐美。進入明代,蠶桑獨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潯第一。

當時,南潯鎮境內“家家門外桑陰繞,不患葉稀患地少”。可見蠶桑種植經濟的盛貌。而七裏絲的暢銷,又與蠶桑業、手工繅絲業形成了良性循環,共同促進了鎮村經濟的繁榮,南潯成為江南名鎮,被譽為“江浙之雄鎮”。

1842年以後,上海辟為通商口岸,湖絲貿易以南潯為重要集散中心,在全國生絲出口貿易中居舉足輕重的地位。道光初及同治末年,南潯人先後搖成絲經,這兩次革新,改變了出口“有絲無經”的狀態,以致對外貿易激增,並促進了繅絲業的大發展。

七裏絲以質優量多,而暢銷海內外,南潯經濟由此空前繁榮,它以江南蠶絲名鎮載譽國際。至清代,南潯因經營蠶絲貿易而成為富豪的達到數百家,他們所積累的財富在江南各鎮中首屈一指。

他們除了致力發展蠶絲外貿外,還投資鹽業、鐵路、房地產、典當業、銀錢業和現代企業,其範圍包括江、浙、皖等地,特別是他們雄厚的商業資本在近代上海商場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們發家致富後,在故裏建築了宏大宅第,置田地房產,築庭園書齋,以及捐資築路造橋,興辦教育等社會公益。這些民族資本家,是伴隨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應運而生的,他們不僅為本地,乃至我國初期的民族資本主義繁榮和文教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這一曆史階段,整個中國社會資本主義從萌芽到發展的時期。南潯蠶桑、手工製絲業發達,百業昌盛,市場繁榮,已是名噪江南的典型商業性市鎮。

清末的史學家稱之為“整個湖州城,不及南潯半個鎮”,概括地表明南潯鎮在湖州府的經濟地位。

[旁注]

繅絲 將蠶繭抽出蠶絲的工藝稱繅絲。原始的繅絲方法,是將蠶繭浸在熱盆湯中,用手抽絲,卷繞於絲筐上。盆和筐就是原始的繅絲器具。繅絲是製絲過程的一個主要工序。根據產品規格要求,把若幹粒煮熟繭的繭絲離解,合並製成生絲或柞蠶絲。繅絲方法分浮繅、半沉繅和沉繅三種。

道光 清宣宗道光皇帝的年號名愛新覺羅·綿寧,後改為愛新覺羅·旻寧,滿族人。嘉慶皇帝病死以後,他繼位,是清入關後的第六個皇帝,在位30年。病逝後,葬於河北省易縣西的墓陵。

嘉慶 (1796年~1820年),清朝入關以來的第五位皇帝,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年號嘉慶,前後共25年。在對外交涉中,嘉慶皇帝力主嚴禁鴉片,對英國侵略者的無理要求,嚴詞拒絕。而他閉關鎖國的觀念,也使他對外來事物采取盲目的排斥態度。

{閱讀鏈接}

南潯作為湖絲貿易重要集散中心,當時全鎮至少有60%以上的農民以紡經為業,絲經行最盛時達56家。清末時期,絲棧達42家,上海的91家絲經行中,70%是南潯人開設的。從出口貿易看,1847年,南潯出口數占總出口貿易的63%。

在短短20年,我國蠶絲出口量又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還是湖州輯裏絲,輯裏湖絲從此名聞遐邇。1851年,在英國倫敦首屆世界博覽會上,產自南潯的“輯裏湖絲”榮獲金獎,成為我國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民族工業品牌。

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輯裏湖絲”再獲大獎。百年世博一絲牽,七裏絲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居主要地位。

江南水鄉城鎮的典範代表

曆經千年,南潯古鎮風韻依然。古鎮以其獨特的格局、完好的風貌、深厚的文化和淳樸的民風而成為江南水鄉眾多城鎮的典範和代表。鎮內河街相交,橋梁通便,黛瓦粉牆,綠柳依依,組成一幅原汁原味的江南水鄉圖。

南潯古鎮大致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以南市河及其兩岸的南東街、南西街為主的景點富集區,張石銘故居、劉氏梯號、南潯絲業會館、求恕裏、南潯史館、江南絲竹館、廣惠橋等景點分布其中。

在這裏,庭院深深的名人舊宅、古色古香的傳統街巷和風景如畫的市河,無一不讓人感受到當年南潯古鎮的繁華和江南水鄉的特有風情。

第二部分是由小蓮莊、嘉業堂、文園和江南水鄉一條街等景點組成的中心景區。南潯素以園林和藏書樓聞名天下,小蓮莊和嘉業堂就是典型代表。

小蓮莊位於鷓鴣溪畔,碧水環繞,園內綠木深深,不染一點俗塵。粉牆黛瓦,奇峰怪石,讓人品位到“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