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水鄉——江蘇周莊(3 / 3)

大廳軒敞明亮,—抱粗的庭柱下是罕見的木鼓墩柱礎,這是明代建築的明顯標誌。廳堂內布置著明式紅木家具,牆上懸掛著字畫。

沈廳由沈萬三的後裔沈本仁於1742年建造的。七進五門樓,大小100多間房屋,分布在100米長的中軸線兩側,占地2000多平方米。

沈廳由三部分組成。前部是水牆門、河埠,供家人停靠船隻、洗滌衣物之用。中部是牆門樓、茶廳、正廳,為接送賓客,辦理婚喪大事及議事的地方。後部是大堂樓、小堂樓和後廳屋,是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

整個廳堂是典型的“前廳後堂”的建築格局。前後屋之間均由過街樓和過道閣所連接,形成龐大的走馬樓。正廳堂是“鬆茂堂”,占地170平方米。

朝正堂的磚雕門樓,是5個門樓中最雄偉的一個,高6米,正中匾額“積厚流光”,四周為“紅梅迎春”浮雕,所雕人物、走獸及亭台樓閣、戲文故事等,栩栩如生。後有大小堂樓,建築風格與正廳迥異。

除了典型的江南建築,周莊的橋也極富個性。其中著名的有富安橋和雙橋。富安橋是江南僅存的立體形橋樓合璧建築,雙橋則由兩橋相連為一體,造型獨特。

雙橋是指位於周莊中心位置的世德和永安兩座橋,建於明代。兩橋相連,樣子很像古代的鑰匙,又稱鑰匙橋。

富安橋始建於1355年,後由沈萬三的弟弟沈萬四出資重建,變成了石拱橋,改名為富安橋,有期望富貴平安之意。

富安橋是一座橋與樓聯袂結合的獨特建築,橋身用金山花崗岩精工而築,橋欄和橋階用武康石堆砌。橋側還有橋樓4座,在水上遙遙相對。

橋的接梯上刻有吉祥浮雕圖案。橋身建有飛簷翹角的樓閣,飛簷高啄,遙遙相對,宛如閣中飛橋,又像橋上建屋,橋、樓合璧,相映成趣,成為江南橋、樓之冠,是古鎮周莊的象征。

由於沈萬三的名氣和影響,他給周莊帶來的經濟繁榮及發展,周莊人有目共睹。後人便興建了沈萬三故居。

沈萬三故居位於周莊鎮東垞,是後人根據曆史資料和曆史原貌,在原址基礎上精心設計、精心修建的仿明式建築。

故居參照沈萬三致富的各種傳說、經商的坎坷曆史、一生的傳奇經曆和沈家生活起居的場景,通過銅像、磚雕、漆雕、實景模型、版麵、布景箱、泥塑、連環畫等藝術手法予以展示。

故居充分體現了“以周莊為代表的水鄉旅遊文化”和“以沈萬三為代表的商業文化” 的有機結合。

沈萬三銅像高8米,底座0.8米,前麵是神奇的聚寶盆。照壁正麵為故居簡介,反麵的磚雕作品《金玉滿堂》,形象地展現了沈萬三大富大貴的景象。

沈萬三故居有5個院子,在圍牆上有16幅精美的磚雕藝術品,通過“遷居周莊、春耕墾荒、建屋造宇、種桑養蠶、積穀東莊、會友宴客、書香門第、開店設鋪、巧得寶盆、陸氏贈財、捐資築城、造橋積德、海外經商、茶馬古道”,生動地再現了沈萬三的傳奇曆史。

沈萬三水塚在鎮北銀子浜底。那是一條逶迤清冽的小浜。萍紅藻綠,蘆茭茂密。

人們傳說銀子浜盡頭有水一泓,下通泉源,早年不枯。水下有一古墓,非常堅固。這裏埋著沈萬三的靈柩。河麵上泛起的粼粼波光,酷似無數碎銀在閃爍,籠罩著神秘色彩。

[旁注]

缽 比丘六物,三衣、缽、坐具和漉水囊之一,又稱缽多羅、波多羅、缽和蘭等。意譯為應器、應量器。就是指比丘所用的食具。其種類有鐵缽、瓦缽之別。持缽行乞稱為“托缽”。戒律中規定比丘不得儲存多缽,護持缽當如愛護自己眼睛一般,應當常以澡豆洗淨除去垢膩。

元佑 是宋哲宗趙煦的第一個年號。北宋使用這個年號共計9年。由於元祐年間是由反對新政的舊黨當政,因此後來的黨爭之中,元祐又用來指稱舊黨及其成員。

天井 四麵有房屋、三麵有房屋,另一麵有圍牆或兩麵有房屋另兩麵有圍牆時中間的空地。 開井是南方房屋結構中的組成部分,一般設在單進或多進房屋中前後正間中間,兩邊為廂房包圍,寬與正間同,進深與廂房等長。天井不同於院子,因其麵積較小,光線被高屋圍堵顯得較暗,狀如深井,故名。

蠡殼窗 又名“蠔殼窗”、“蚌殼窗”,是一種我國古代民間用“蠡殼”等貝類外殼經過打磨使其變薄產生透亮加工製作的窗戶上類似玻璃的代用品。“蠡”就是貝殼。蠡殼窗是指用磨薄的蠡殼來代替窗紙,裝置完的窗戶稱為蠡殼窗。安裝了蠡殼窗後,就不用裝窗簾。

石拱橋 用天然石料作為主要建築材料的拱橋,這種拱橋有悠久的曆史,橋梁又多有附屬小品建築,如橋頭常立牌坊,著名的石拱橋如北京北海瓊華島前的石拱橋,兩端就各有一座牌坊。華表、經幢和小石塔也常用於橋梁,如蘇州的寶帶橋。世界上最著名的石拱橋首推我國趙州橋。

山門 寺院正麵的樓門,寺院的一般稱呼。過去的寺院多建於山林,故名山門。後來人們把造於平地、市井中的寺院,也稱山門。一般有3個門,所以又稱三門,象征空門、無相門和無作門。寺院僅有一門,也稱三門。

磚雕 我國古建雕刻藝術及青磚雕刻工藝品,由東周瓦當、漢代畫像磚等發展而來。在青磚上雕出山水、花卉和人物等圖案,是古建築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主要用來裝飾寺、廟、觀、庵及民居的構件和牆麵。

[閱讀鏈接]

周莊有一種著名的美食特產萬三糕,距今已已有數百年曆史。

據說,鎮上的鄒氏家族繼承祖業,生產各式糕點,因用料講究,片薄滑糯,入口即化,深受人們喜愛。鄒氏先世早在明初就開設公茂茶食作坊,逢年過節,他的鄰居巨富沈萬三家裏經常訂購大批的糕點贈送和招待親朋好友,後來這種糕點就被稱作“萬三糕”。鄒氏茶食作坊隨之出名。

糕米全用上等的長粒糯米,經烘炒粉碎後,按家傳配方精製而成,從投料到成品包裝先後有八道工序。隨著年代的久遠,萬三糕越做越精。無論從品種選料、工藝流程,還是規格質量上都得到不斷革新,開發出如玉帶糕、鬆子糕、千層糕、步步糕等20多種係列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