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走親、下田,婦女喜歡係上一塊花毛巾或藍布包頭,身穿大襟衣服,腰紮百褶小圍裙,背後垂下兩條及膝的彩帶,帶頭上還綴有紅綠流蘇,裙下一條上青布褲,腳穿繡花滾邊圓口布鞋。這就是地道的水鄉周莊農村婦女的打扮。
在周莊的鄉村,有一種獨特的民間曲藝形式——宣卷。它近似於堂名,也有說唱、評彈之風。宣卷分為絲弦宣卷和木魚宣卷兩種。
宣卷曲藝已有200多年曆史,它源於周莊,爾後流行至錦溪、甪直、同裏、青浦等地。20世紀初期,有蟠龍村張慕堂、龍停村徐士英、祁浜村郭兆良等宣卷高手,名揚四鄉。
水鄉周莊,珍饈水產四時不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蜆江三珍,即鱸魚、白蜆子和銀魚。周莊還出產鰻鱺,“稻熟鰻鱺賽人參”,這句鄉諺盡人皆知。
周莊美味不止於此,江南特產的醃菜莧、青團等也深受遊人喜愛。數不盡的糕點熟食,猶如四季不敗的花市:芝麻糕、花生糕、胡桃糕、椒鹽糕、青糕等。
周莊人心靈手巧,900年以來發展了許多傳統工藝。周莊竹編、莊爐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周莊的茶壺也別具特色,茶壺多為陶製、瓷製,周莊茶壺則為石雕。作為江南水鄉的代表,蘇繡和珍珠等江南特產在這裏也是比比皆是。
[旁注]
周迪功郎 北宋人,官封迪功郎,曾設周莊,使周莊成為大聚落。1086年,適逢天災糧荒,百姓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他與其妻章氏舍宅建築全福寺,並將莊田13萬平方米贈寺作為廟田,百姓感其恩德。為了紀念他,將貞豐裏改名為周莊。
巡撫 官名,又稱撫台。我國明清時期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就是巡視各地的軍政和民政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的軍政和民政。清代,地方大員的品級為:總督、正二品、從一品。巡撫、從二品、正二品。北周與唐初均有派官到各地巡撫之事,多是臨時差遣,“巡撫”也沒成為官名。
劉禹錫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代中山靖王的後裔,曾任監察禦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在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
宋高宗 (1107年~1187年),字德基,南宋開國皇帝。1127年,他於應天府即位,改元建炎,南遷至紹興、臨安,建立南宋政權。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著有《翰墨誌》,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等。
範成大 (1126年~1193年),字致能,號石湖居士,今江蘇生蘇州人。南宋詩人。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裏、陸遊、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閱讀鏈接]
每年的元宵節夜晚,周莊的男女老幼從四麵八方來到廣場。他們攜帶鞭炮、爆竹和各色煙花火筒歡度良宵。
當桅杆上彩燈內的蠟燭燃盡時,人們就立即鳴放鞭炮,點燃煙花火筒,對著杆上懸掛的金黃色的“田財”輪番射擊。
一時間,爆竹煙花在夜空中呼嘯,五彩斑斕,繽紛絢麗。當“田財”從桅杆頂上落到地麵,熊熊燃燒時,人們就爭先恐後地拿著束束稻草到燃燒的“田財”上去點火,一邊當空揮舞,一邊去田角落焚燒。人們用歡聲和笑語,紡織了一幅歡樂祥和的節日畫麵。
充滿水鄉底蘊的古鎮建築
煙雨江南,碧玉周莊,不僅積澱了豐富的良渚文化,在“小橋流水人家”的倩影裏更煥發出水鄉的獨特風情。其中著名的周莊八景,包括全福曉鍾、指歸春望、永慶庵、莊田落雁、蜆江漁唱、南湖秋月、急水揚帆和東莊積雪等。
全福寺原來坐落在周莊鎮西側的白蜆江畔。最初叫“泉福寺”,後經不斷擴建,梵宮重疊,喬木陰翳,成為蘇杭一帶有名的佛寺。
在寺內大雄寶殿的左側懸有一口巨鍾,重達1500千克。每當拂曉時分,寺內和尚撞鍾,聲音傳送至數千米之外,人們把它當做報曉的金雞,紛紛聞聲起床。這便是全福曉鍾。
全福寺內有一佛閣,名為“指歸閣”。它飛簷翹角,四麵有窗。每當春光明媚,風和日麗,人們常常登閣眺望春景。遠方隱約瓊黛,近處浩瀚水麵。周莊景色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周莊鎮北有一處永慶庵。庵後院有一個荷花池。池邊有亭子,因為庵中人常常在此洗缽,所以名叫缽亭。缽亭麵西背東,前有一泓清水,後有百年古柳,環境清幽。閑坐亭中,垂柳拂水,風送荷香。傍晚,夕陽西下,波影爍金,常使人樂而忘返。
莊田,又名蒲田,是南湖西麵的一個獨圩。湖邊長滿香蒲、蘆葦,護衛獨圩,多少年來莊田始終未被湖水蕩平,成為候鳥棲息的好地方。
每當秋季,香蒲吐穗,蘆花泛白,莊田吸引了無數南飛的大雁。白天,雁群在空中盤旋、縈繞;夜晚,雁群隨著暮色的降臨而垂落,蔚為壯觀。每年都是如此景色。
周莊八景,隨著歲月的變遷,有的陳跡依舊,有的增添了新的光彩。有的卻已影蹤難覓,被曆史的風塵所掩埋。
周莊作為千年古鎮,曆代皆有遺址和遺跡,存留後世的有全福寺、張廳、沈廳和澄虛道觀等。
1086年,也就是宋元佑元年,周迪功郎在白蜆湖畔,舍宅為寺。後經曆代擴建,寺院梵宮重疊,香火旺盛,成為遠近聞名的寺院,即全福寺。
新中國成立後,全福寺又加以重建,成為以水借景的寺廟園林。寺院主要建築有:山門、指歸閣、大雄寶殿、藏經樓等。
整座寺廟結構嚴整,殿宇軒昂,黃牆露瓦,雕梁畫棟,蔚為大觀。借水布景,巧奪天工,樓閣殿宇,鱗次櫛比。全福寺既有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建築藝術的美輪美奐,園林景色,如詩如畫。
張廳原名怡順堂,建於明代,清初轉讓張姓,改為玉燕堂,俗稱張廳。張廳前後七進,房屋70多間,占地1800多平方米,雕梁畫柱,金碧輝煌。廳旁箬涇河穿屋而過,正所謂“橋自前門進,船從家中行”。
作為殷富人家的宅第,張廳曆經500多年的滄桑,氣派依然。走過沿街的門廳,麵前是一個天井,綠意盎然。兩側是低矮的廂房樓,上下落不都設蠡殼窗。從漫長的歲月中留下的磚雕門樓,堅實的石柱,細膩精良的雕飾中,仍不難看出張廳昔日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