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西塘古鎮(1 / 3)

千年古鎮——西塘古鎮

西塘古鎮位於江浙滬三省交界處的浙江省嘉善縣,古名斜塘,平川。西塘不僅曆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自然風景優美,而且還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西塘古鎮在春夏秋冬、陰晴雨雪的長久年代裏,始終呈現出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橋,橋上行人走,小舟行橋下,橋頭立商鋪,水中有倒影”的不斷變幻的水鄉風情畫。

西塘建鎮雖有600多年,但它卻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代的建築,被稱為“活著的千年古鎮”。

唐氏後人興起千年古鎮

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的西塘,是一個美麗而古老的小鎮,它穿古透今,始終幽雅而從容。西塘,以其“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的氣質,虜獲了無數人的心。

那麼,如此幽雅而又美麗的“千年古鎮”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這要從一戶姓唐的人家說起。

相傳,在北宋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有一戶姓唐的大戶人家遷到蕩邊居住,他們來到蕩邊後,看到此地有一塊麵積較大的湖蕩。這裏不但風景秀麗,而且還盛產翠鳥和紅菱,翠鳥和紅菱在古代都被視為吉祥之物,又恰巧在祥符年間,因此就以“祥符”兩字來稱呼這個湖蕩。

據說,這戶唐姓人家的家中有兄弟倆人,這兄弟倆從小生活於祥符蕩邊,後來分了家。哥哥居住在祥符蕩東邊,人稱東唐,弟弟則居住在祥符蕩西邊,人稱西唐。

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哥哥這一房逐漸衰落,而弟弟這一房,卻十分興旺,興旺的就如同一棵樹,生出許許多多樹枝一樣。於是,後人把弟弟居住的地方,在“唐”字邊上加個土,便形成了後來的“西塘”。

也就是從這時候起,西塘開始建有村落,人們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時期村落漸成規模,形成了最初的市集。

至元代,西塘才漸漸形成了集鎮,商業開始繁盛起來。這時不僅是商業繁盛的時期,還是許多文人如錢塘詩人錢惟善、高啟等文人墨客尋幽探古的時期。

西塘真正成為商業重鎮,是從明清時期開始的。那時的西塘憑借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經濟基礎和水道之便,發展成一座繁華、富庶的大集鎮,並且窯業、米市、食品和製陶業等行業也是從那時開始日益興旺起來。

據說,當時走在西塘的街道上,隨處可見我國古老而又醇香濃鬱的“嘉善黃酒”、補中益氣與開胃健脾的“八珍糕”、享譽清末的特色名菜“荷葉粉蒸肉”和又香又嫩的“清蒸白絲魚”。

這些食物不僅樣式美觀、口感誘人,並且每種食物都還蘊含著一段美妙的曆史典故,其中較為有名的是關於“八珍糕”的典故。

據史料記載,清朝光緒年間的一天,西太後慈禧由於嗜食油膩肥甘的食物,尤其愛吃肥鴨,結果病倒在宮中。她不思飲食、消化不良、脘腹脹滿、惡心嘔吐、大便稀溏、悶悶不樂。

慈禧被人稱為老佛爺,太醫聽說老佛爺臥病在床,個個膽戰心驚,心急如焚。於是,太醫李德生率眾太醫前去皇宮為“老佛爺”會診,結果眾太醫都說老佛爺的病是脾胃虛弱所致。

弄清了老佛爺的病源,眾太醫們經過研究和推薦,都認為給“老佛爺”所用的藥物應該是補脾益胃的。

於是,太醫李德生經過總結和提煉,終於給老佛爺開出了8味既是食物又是藥物的處方,此處方為茯苓、芡實、蓮子、苡仁、山藥、扁豆、麥芽、藕粉各2兩,共研細末,加白糖7兩,用水調和後做成香甜可口的糕點,因此李德生和眾太醫們將此糕點取名為“健脾糕”。

據說健脾糕十分神奇,老佛爺吃了此糕之後,便覺症狀減輕。幾天後,病狀竟完全消失了,並且食量大增,感到周身有力。老佛爺一高興便將健脾糕稱為“八珍糕”了。

由於禦膳房為慈禧做的八珍糕香酥可口,甜美無比,從此八珍糕不僅成了慈禧最喜愛的食品,而且還成了西塘的一大特色小吃,直至後來,慈禧不管有病沒病,總要讓禦膳房為她做八珍糕食用。

除此以外,西塘還現存很多特色性的建築,這些建築一般以明、清時期的建築為主。明代的較少,清代其次,清末的占多。這些建築有幾大特點,其一是門麵不張揚,在街麵上看過去,與兩邊最普通的民房並無兩樣。

這是因為當時地皮十分緊張,每家都想占有一水邊河埠,所以每戶人家總是將宅第拉得很長、很深,都有三進、五進、七進的。

百姓之所以總是想讓自己的宅第拉得很長、很深呢?

其一,是因為“長”在當時意味著屋子的壽命長、主人的福氣長、太平美滿的日子長。

而在這條縱軸線上的平房、樓房、天井和走廊等高低錯落的安排上也很特別,一般都是先抑後揚,節奏和諧,顯得逐漸開朗。無論是采光、幹濕晴雨、庭院草木等都考慮周到,非常協調,處處呈現家和的平常氣氛。

其二,民居建築的內部也與其他地方不同。大戶人家進門沒有照壁,在正廳的前庭也無遮攔,隻用石庫門的形式“束一下腰”,這裏的古人稱之為“直拱”,就是客人一進大門就可以向坐在廳堂的主人作揖,說明主人的坦蕩胸懷,一目了然。

建築內部不同功能的單體布局,也有著明顯的“陰陽調和”的特色。在西塘“前堂後寢,暗房亮灶”是必須遵守的格局。天井與建築必須間隔,是為了使陰陽的反差就不那麼強烈,處處體現一種調和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