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福地——光福古鎮(1 / 3)

洞天福地——光福古鎮

光福古鎮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是江蘇省曆史文化名鎮,地處太湖之濱,鄧尉山麓。光福是一座嵌入太湖的半島。

光福古鎮既有銅觀音寺、司徒廟、聖恩寺、石嶁庵、香雪海等著名景點,更有光福核雕等一批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光福自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稱,四季有果,自然資源極為豐富,享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光福是傳統工藝之鄉 ,蘇繡的發源地之一,精湛的雕刻工藝巧奪天工。光福人文景觀,名勝古跡密集,吳文化內涵深厚,是國家太湖名勝風景區之一。

因九真太守舍宅為寺得名

光福鎮山清水秀,景致如畫,可謂是四季如春,花果遍地。南朝梁大同年間的九真太守舍宅為寺,取其“光福”兩字,故名。

悠久的人文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積,為這裏增添了迷人的典故和神秘的傳說,而光福則在撲朔迷離之間越發顯得魅力無窮,令人心馳神往。

光福的曆史,可以追溯至距今六七千年以前,考古學家在東太湖水域底部發現了六七千年前的稻穀、瓦片、絹片、絲絨、竹器和紡輪等遺物。

光福鎮相傳是春秋時期的吳王養老虎的地方,蕭梁時期在龜峰建有光福寺,於是鎮以寺名。至梁朝,光福鎮新增了兩處著名的寺院,一處是銅觀音寺;一處是光福寺。

銅觀音寺坐落於光福鎮龜山南麓的下街,原名光福寺,始建於503年。這裏曾作為高僧講經授道的地方,在唐朝達到其鼎盛時期。因寺內原供奉有銅觀音像,又名銅觀音寺。

後世保留的建築有大殿、西方殿、寺橋及光福塔。作為吳地最古老的寺院,它與寺前宋代的石橋、寺後山頂光福古塔、寺院內廊壁古香古色的碑碣古刻都已成為蘇州重要的珍貴文物瑰寶。

光福寺的前身是私家住宅,是當時侍從皇帝、傳達詔命要職的黃門侍郎顧野王,把自己的宅院無償舍出,建成寺院。唐代武則天當政時期改為光福寺,香火十分鼎盛。

1040年6月,有位村民在光福寺旁取土,挖出一尊銅觀音像,隨即敬贈給光福寺。此事在當時轟動了吳郡各地,朝拜的佛教徒絡繹不絕,人流如海,人們改稱光福寺為銅觀音寺。

銅觀音寺曆經風雨,幾經廢興,後存的大雄寶殿和西方殿都是1832年後修建的。

光福寺塔,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光福鎮龜山。建於535至546 年間,也就是梁朝大同年間,本名舍利佛塔。據傳,塔內原收藏有大方廣佛華嚴經和光福寺開山祖師悟徹和尚的舍利。

846年,也就是唐代會昌末年,光福寺塔毀於大火。860年至874年間,銅觀音寺的方丈四處化緣,籌資後重建寺塔。塔簷木毀於清代嘉慶年間雷擊大火,後又屢經毀修,久曆滄桑,飽受風雨剝蝕。

維修後的寺塔矗立在寺後龜山之巔,高27.95米,四麵7級,平麵呈正方形,是磚木混合結構樓閣式佛塔。

底層西北麵設券門,二層以上四麵置有壺門,各層門的內壁左右都置有佛龕,共陳列49尊佛像。

塔的頂部設有方形、圓形和八角形等各不相同的藻井。各層置腰簷平座,建築手法簡潔樸素。塔底層設迥廊,各層均按有樓板,可拾級而上。該塔外觀古樸。由於位置得當,加上周圍景物襯托,頗有“不在畫中已入畫”的意境。

登臨光福寺塔的塔頂,天寬地闊,美不勝收。

在光福鎮銅觀音寺前有一座光福寺橋,該橋是一座梁式石橋,也稱天寺橋或香花橋。因與寺門前石階連成兩個凹形的軸對稱圖案,民間俗稱“翻轉橋”。

橋的欄杆、鎖口石和壓頂石都是以武康石精鑿而成,扣之有聲,鏗鏘作響,故光福寺橋又稱琵琶橋或響石橋。橋上有石雕雲龍和萬字紋圖案,古樸遒勁,線條流暢。

古樸的寺橋橋長16.1米,寬3.05米,梁式,兩側沿口為武康石質,雕琢著雙龍戲珠和萬字紋飾,琢工精良,是宋代舊物。

光福寺橋也是不可多得的宋代石橋的實例。

[旁注]

藻井 我國傳統建築中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狀,有方形、多邊形或圓形凹麵,周圍飾以各種花藻井紋、雕刻和彩繪。多用在宮殿、寺廟中的寶座、佛壇上方最重要部位。藻井是我國古代殿堂室內頂棚的一種獨特做法。因其外形像個凹進的井,“井”加上藻文飾樣,所以稱為藻井。

觀音 觀音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麵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他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普救人間疾苦。在佛教中,他是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西方三聖”之一。

舍利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師釋迦牟尼佛,圓寂火化後留下的遺骨和珠狀寶石樣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語叫做馱都,也叫設利羅,譯成中文叫靈骨、身骨、遺身。是人死後經過火葬所留下的結晶體,形狀各異,色彩各異。

{閱讀鏈接}

光福寺塔曆來就被文人墨客所鍾情。無數文人雅士,慕名前來,都要登臨塔頂,一覽眾山的風采。站在塔頂,放眼天平和靈岩各座山峰,仿佛近在咫尺。登塔眺望,遠山峰巒連綿,東西崦湖交相輝映。

據說,明代蘇州文人、“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沈周曾多次登上光福寺塔,寫了《登光福塔》一詩,生動地描述了他當時登塔賞覽的風光:“山圍水抱開農桑,樂土風光真畫裏, 三年潢潦我無家,恨不攜書亦居此。”

名揚四海的香雪海和司徒廟

在光福鎮鄧尉山有一處聞名天下的賞梅勝地,這就是香雪海,是我國四大賞梅勝地之一。

1696年,江蘇巡撫宋犖來到此地賞梅後賦詩《雨中元墓探梅》,題寫了“香雪海”3個字,並鐫於崖壁,從此香雪海名揚海內。

乾隆皇帝6次南巡,每次必到香雪海賞梅。香雪海後世存有一座乾隆詩碑,上刻如下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