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西塘古鎮(2 / 3)

在西塘無論是其建築物的裝飾還是風格,更多強調的是簡潔、實用與樸素,因此鎮上很多大戶人家竟找不到張揚的飛簷翹角,而是更多的加入了精雕細琢的徽派建築風格,所以張揚部分削減了,融入了平民文化的元素。

有史以來,西塘憑借著獨特的人文優勢和絢麗的明清建築,被譽為“江南六大古鎮”的美譽。

[旁注]

宋真宗 即趙恒,原名趙德昌,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是宋太宗的第三個兒子,登基前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997年繼位。宋真宗是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作者。

太醫 封建社會裏專為帝王和宮廷官員等服務的醫生。太醫一般都是些有名望的醫學世家,是要祖傳下去的。他們都是住在外宮的太醫院,不住是在內宮。禦醫也是太醫的一種,但一般太醫服務的範圍較廣,禦醫隻替宮廷裏的人看病。

徽派建築 我國古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藝特征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物中。在徽州地區現今尚存有大量的徽派古建遺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形成我國特有的建築群體,並為海內外人士普遍關注。

飛簷 我國傳統建築簷部形式之一,多指屋簷特別是屋角的簷部向上翹起,有如飛舉之勢,常用在亭、台、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築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所以也常被稱為飛簷翹角。

高啟 (1336年~1373年),字季迪,號槎軒,今江蘇省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一起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作傳世。

慈禧 (1835年~1908年),慈禧太後,即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出身官宦世家,鹹豐帝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以皇太後身份垂簾聽政或臨朝稱製,為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之一,清朝的無冕女皇。

[閱讀鏈接]

西塘風景秀麗,人才輩出,文化底蘊深厚。據統計,曆史上這裏曾出過進士19人,舉人31人。

楊茂、張成是西塘兩位元代工藝美術大師,雕漆巨匠。他們的作品出神入化,尤其是雕漆中的剔紅技法達到了頂峰,代表了元代漆器作品的最高水平。

周鼎與陳舜俞、吳鎮並稱“嘉善三高士”。他在《萍川十景詩》中描繪了西塘許多的景致,如西塘曉市、北翠春耕、南泓夜泛、環秀斷虹、雁塔灣頭等,揭示了古鎮西塘當時的生活場景,展示了西塘一幅幅美麗的畫卷。

獨具特色的明清古建築群

江南水鄉,古鎮西塘,地處杭嘉湖平原嘉善縣北,是一座已有千年曆史文化的古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之稱。

俯瞰全鎮,處處綠波蕩漾,家家臨水人影。晨間,小橋流水,薄霧似沙,傍晚夕陽斜照,漁舟扁扁,猶如一幅丹青,觸目所見 ,如詩如畫。

西塘素以橋多、弄多和廊棚多而聞名,因此很多明清建築在經曆了曆史的風雨後大多仍保存完好,依然是街衢依河而建,民居臨水而築,大多數有“小河穿市過,人家盡枕河”的味道。

因此,在這裏不僅能親身感受到古樸、安逸、原汁原味的水鄉風情,而且還領略到西塘的小橋流水、錯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築之美。

西塘現存有很多著名的古建,如聖堂、環秀橋、五福橋、送子來鳳橋、煙雨廊棚、西園和石皮弄等。

其中,五福橋始建於1505年。1901年加以維修。據說這座橋是由西塘的5戶人家共同集資建造的,這5戶人家分別把5種不同福氣都安置在橋麵上。

據西塘的老人講,人如果從這座橋上走過會帶上5種福氣,這5種福氣有好多種版本,但大致認為是,長壽、康寧、富貴、德與善終。

古鎮另一處著名建築是聖堂,在五福橋建成後開始修建。

這裏是供奉關羽的地方,但為何沒把它取名關帝廟而稱為聖堂,據說有兩種說法。一是西塘人尊稱孔子為文聖,關羽為武聖,故名聖堂;二是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曾來過這裏,聖上來過,所以叫做聖堂。

聖堂在西塘的曆史十分悠久,初建於1575年,直至1668年才改名為靜覺庵。1581年和1711年又經兩次重修。

在西塘人的眼中,聖堂既是一座關帝廟又是一座財神廟。舊時的西塘每逢正月初五,鎮上的商人們必去聖堂燒香祭拜,用家裏南瓜糊做的元寶,換聖堂的元寶,意喻一年裏財源滾滾。聖堂兩旁也商販雲集,各色風味小吃。年畫和玩具等琳琅滿目,熱鬧非凡。

聖堂前後共分四進,第一進為門廳,第二進和第三進分別供奉著文財神趙公明、武財神關羽,第四進為觀音殿。兩旁側殿則是文昌殿和三官殿。

聖堂內供奉的神像,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道教與佛教,在西塘這座古老的小鎮上,隻要是老百姓敬仰的,都被供奉在這裏。純樸、善良的西塘民風由此可見一斑。

在聖堂中,還有兩件十分古老的物件,一件是抱柱聯,上聯是“異姓同胞笑今人同胞異姓”,說得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是異姓結為兄弟,情同手足的故事;下聯是“三分一統恨當年一統三分”,說得是劉備、關羽、和張飛異姓結為兄弟時,國家卻是三足鼎立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