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地名城 —— 襄陽古城(1 / 3)

腹地名城 —— 襄陽古城

襄陽古城地處漢江南岸,與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陽市委市政府機關所在地。它三麵環水,一麵靠山,不僅是曆代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聞名的軍事重鎮。因城牆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素有“鐵打的襄陽”之稱。

城牆始築於漢,時興時廢,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間重築的新城。古樸典雅的城地,與新近修複的仲宣樓昭明台等曆史名勝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為我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

見證眾多曆史戰爭的古城

提起襄陽,人們最先想到的是《三國演義》中魏、蜀、吳在其所在地荊州所上演的一出出好戲,《三國演義》120回的故事中,有32回的故事都發生在這裏。

我國古代的襄陽城主要由襄陽城和樊城組成,襄陽城因地處襄水之陽,因而得名為“襄陽”,其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初見規模,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樊城則因周宣王時樊侯仲山甫封地於此而得名。

襄陽位居祖國大陸腹地,扼守漢水中遊,西接川陝、東臨江漢、南抵湘粵、北至宛洛,交通十分便利,戰略地位突出,因此成為曆朝曆代兵家必爭之地,也幾次成為我國曆史進程的見證者。

207年,寄居於荊州新野的劉備來到襄陽城西的隆中,拜會了“臥龍”諸葛亮,請他出山輔佐自己,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隆中對當時的天下形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並且為劉備構思了“先據荊州、後進巴蜀、再圖中原、興複漢室”的戰略,史稱“隆中對”。

由此,諸葛亮這位一代名相便活躍於三國這座曆史舞台上,而其偉大的戰略構想的形成,可以說與其隱居襄陽的經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座見證了我國眾多曆史的城池,到底是何年所建?幾經維修呢?據東晉著名史學家習鑿齒的《襄陽記》中記載:城本楚之下邑。

這就是說在春秋戰國時,這裏還隻是楚國的一個小村莊,並沒有修建城池。後來的史誌記載,襄陽建城應始建於漢,後曆經維修、擴建。

現存的襄陽古城地處漢江南岸,與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它東、西、北三麵環水,南麵傍山,形勢險要,自古易守難攻。襄陽古城城略呈方形,牆體土夯築,外砌城磚。城牆高大,氣勢雄偉,堪稱襄陽勝景。

襄陽城垣不僅以它的高大著稱,而且四麵建有六座城門,每座城門外又建有甕城,襄陽人俗稱月城,城門上又建有城樓,使古城垣更顯雄偉。

由於曆代兵燹,城門與城樓屢壞屢修。據誌書記載,明成化間都督王信重建南門城樓。弘始中,副史毛憲重建東、西門與大、小北門及東長門諸城樓及各麵角樓。

1576年,知府萬振孫為六門首題別稱,題東門為“陽春”,南門為“文昌”,西門為“西成”,大北門為“拱宸”,小北門為“臨漢”,東長門為“震華”。

1641年,城樓被毀。其後禦史袁繼鹹親督標兵修複城垛如舊。都禦史王永祚隨之重建六門城樓。1648年,都禦史趙兆麟檄副史蘇宗貴重修西門城樓,知府冀如錫重建南門城樓,同知徐騰茂、張仲重建大北門、小北門城樓。

知縣董上治接著重建東門城樓後,又為各城門再題別稱,題東門為“保厘東郊”,南門五“化行南國”,西門為“西土好音”,北門為“北門鎖鑰”。1826年,知府周凱重修六門城樓。

1933 年,大北門城樓被颶風摧毀。1939 年,日本侵略者對襄陽二城狂轟濫炸,為便於群眾疏散,將西門南側和南門西側的城牆連同西門、南門月城及城樓拆除。後長門城樓坍塌。目前襄陽城獨存小北門城樓。新中國成立後經多次維修,煥然一新、巍峨屹立。

此外,城垣上還有三座古雅、莊嚴的城樓,三樓是:仲宣樓,又名王粲樓。在東南城角上。雍正間副史趙宏恩重建。1760年署知府胡翼重修。